•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品读词语领悟教材词意的趣法

周华财
  
速读·上旬
2018年12期

摘 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能力,是当前我们阅读教学急需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有效的掌握教材中的词语并加以运用。

关键词:词语;直观;生活;对比;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篇课文都会出现一些学生没学过的新词语,因此,词汇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该要重视。然而想要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意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词语和它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适当的引导下能快速、有效地领悟词意。所以,教师的“适当引导”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能让“引导”更为生动有趣而又有效呢?这就得因“词”而异了。

一、视觉直观看词意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词意这种抽象的概念还不能妥当地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对词意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作为凭借。比如,在教学“笋芽”、“故官”、“北斗星”“香炉”这类既表示事物名称,又是学生不熟悉的词语时,可以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具体形象,得到清晰的认识。在教学“拐弯”、“扑打”、“眨眼”等这类表示动作的词时,可以用动作、手势、表情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教学《找春天》一文时,让学生借助桌椅,用动作表演春天像害羞的小姑娘般“躲躲藏藏”、小草“探出”头来的样子学生的兴趣一下高涨起来,对“躲躲藏藏”、“探出”这两个词语也有了准确的理解。

二、联系课文悟词意

翻开字典或词典,我们不难发现,汉语中的字词往往不止一种意思,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学词语的意思是为了深入地理解课文,这就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本身在课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很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都能通过联系上下文领悟而来。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现了“烂漫”一词,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一词意,我先让学生们自由读这一自然段,接着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菊花开得烂漫”之处(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各色各样菊花不同的美加以理解,之后学生便对“烂漫”一词的意思有了深刻体会。

三、结合生活感词意

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就对各种事物有了自己的认知,直至上小学,他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课文中有些词语所反映的事物,是学生们已经接触过的,只要他们把之前的生活经验同课文中的生词相联系,就能轻易地理解词语意思了。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这节课中,指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启发学生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深刻理解,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理解“众星拱月”这个词时,采用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了圆明园的布局特点。在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珍贵收藏时,指导学生重点抓住“有……也有”这一句式体会圆明园景点的数量众多,风格各异;再引导学生抓住“上自……下至……”“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最珍贵”等词语使学生弄懂“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一问题,这样当学生学到“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段时,就会自然地产生痛惜、愤怒之情,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理解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抓住“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体会出侵略者的野蛮和贪婪,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深刻体会了文本的内涵。再如,在《詹天佑》一文中,有“讥笑”这个词,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们体会在自己做错习题之后被人讥笑的感受,学生顿时明白了这个词的含意。

四、对比分析品词意

在课文当中,作者的用词通常十分准确,想让学生也能准确地遣词造句,在教学中就应该多注意对比分析,从而品出用词的准确性。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透出重围……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是《日出》中的一段话,其中“镶”、“透出”、“染成”用得十分传神。可以让学生把这几个词语分别换成“嵌”、“穿出”“变成”,然后进行对比,品析不同,体会用词的准确。学生通过品析,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用词水平。在品读《一夜的工作》中,“室内陈设极其简单”时,让学生把“极其”去掉或换掉,分别体会与原句的不同。学生在词语的不断变化中,在词语的对比品析中,深刻体会到只有“极其简单”才能体现出总理办公室的简单程度,也只有陈设的“极其简单”才能突出总理的品质、为人和精神的极其不简单。此刻,周总理简朴劳苦的品质已深深地烙在了学生们的心里。

五、情感朗读嚼词意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很多时候,针对课文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多加朗读相关词句,使其在读中达到自我体验,于是达到“自见”其“义”"的效果。在毛泽东主席的经典演讲稿《为人民服务》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主席用了“而死”、“去死”两个同样表示“死亡”、含义却截然相反的词语来描述两种人的离世。在这里,不需要作太多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庄严深沉、饱含敬仰的语气读“而死”一词,以憎恶痛恨、无比蔑视的语气读“去死”。在这一“而”“去”的有感情朗读中,词语具体的意义觉醒了死”的褒贬义被深入开掘。

总之,不同的词语应该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不管是哪种教学方式,都应该体现其特有的“生命力”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学生们也才会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们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树元.品读词语的四种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1,14.

[2]周小林.品读词语,打造精彩语文学习[J].语文天地,2015,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