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徐志摩诗歌中的古典主义

龚显军
  
速读·上旬
2018年12期

摘 要: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诗歌因其独特的艺术思想、深远的诗歌意境而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孜孜以求地探索现代诗歌艺术,变革新诗内容及形式,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本文分析徐志摩诗歌古典主义产生的原因,探讨他是如何在新诗写作变革中将古典文学传统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总结出徐志摩诗歌中的古典主义特征,最后从徐志摩诗歌中古典主义的继承来深入诠释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理想。

关键词:徐志摩;古典主义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也是“新月派”诗人中的标志性人物,更是中国新诗的开创者之一。不过,更令人们关注的则是他诗歌中独有的艺术特色,他将古典文学传统和新诗结合在一起,在古典主义的影响下以“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来当作创作标准,并在诗歌创作中进行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研究徐志摩诗歌和古典文学传统之间的联系,以期更好地发现徐志摩诗学的独特性,正确认识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贡献价值。

一、徐志摩诗歌古典主义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出身与传统教育的影响

徐志摩出生在晚清时期一个家学深厚的家庭里。他接受了传统儒家文化教育,从小就过着富裕舒适的日子。生活上的富足,“中庸”的儒家文化影响,使他既性格外向又缺乏灵活自如的处世。徐志摩这一代的知识分子生于忧患中,民族的羸弱和文化的衰败使得他时刻都在关心国家兴亡,又时常以质疑和反思的心态忧国忧民,那种传统士大夫以及君子忧道的责任感,尤其是儒家的入世、济世情怀深深地融入到了他的血液之中。

(二)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对徐志摩美学思想的影响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对于接受过西方文化教育的徐志摩来说,对他有很深的影响。这种思想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很盛行,它主要以情感表现、天才想象和个体创造性为特点,不过还是带有明显的有节制地使用情感和想象的倾向。徐志摩将这种浪漫主义用于诗歌中,同时又不忘中国传统的古典主义,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将新诗“格律化”,其诗歌情感有节制而又奔放自由,他将之融入到格律化的新诗中,从而在新诗创作上更加注重控制形式。

(三)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徐志摩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注重以传统文化审美观来构建新的审美主义,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新人文主义对现代物质崇拜和人性丑陋以及现代和传统的割裂很厌恶,而追求传统文化中高贵、静穆、贵族式精神的超然人生,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十分相似。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的特有产物,这个集团封建时代一直存在着。徐志摩正是这样的一位。在新旧文明的猛烈冲击下,他既扮演着新的社会角色,又传承了传统的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情怀。徐志摩生在资本主义上升的中国,但是他还是有着浓郁的古典情怀,在他的价值观中,既有士大夫的评判标准,又不盲目地抨击传统文化,这就是他的诗歌走向古典主义的重要原因。

二、徐志摩诗歌中的古典主义特征

(一)徐志摩诗歌的古典田园风格

徐志摩诗歌离不开大自然的熏陶。小时候他就喜欢“爱在天弯野地/自由/自在的玩耍,爱在灿烂天光里望着云/痴痴地生出一个/又一个的幻想。”喜欢登高,喜欢幻想翱翔天空,在他的人生中始终流露着这个年少的心愿。徐志摩是如此陶醉在大自然里,悠悠的康桥、宁远的冷涧、如冷翡翠的蓝天等等都让他满心遐想,他爱将绿荫之下当作课堂,看花美鸟乐的自然,“回到/自然的胎宫里去重新吸收一番营养”。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徐志摩一生中,好几次面临危机之时,大自然都是慰藉他心灵的良药,也是让徐志摩最感兴趣的场所。其诗歌中具有古典田园风格自然题材的诗歌占了将近一半,他的情与志的抒发都和自然密切相关,因而有“自然之子”之称①。

(二)徐志摩诗歌的古典爱情风格

爱情诗在徐志摩诗歌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比重,这缘于徐志摩对爱情的真挚情感及对女性细腻情感的体会。自古以来,女性常与“水”紧密相连,从《诗经》名篇《蒹葭》中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红楼梦》中林黛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无不体现中国古典主义对“水”这个意象的偏爱。徐志摩对“水”的情有独钟,与他江南水乡的经历有密切的联系,充分体现了他对这一传统文化情结的喜爱及中国古典文化对其诗歌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徐志摩诗歌中古典主义的继承

徐志摩的诗歌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将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纳入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之中,实现了“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统一。

(一)意象、意境特色

1.擅长运用古典意象。意象是作家的一种审美契合,是作家对客观事物经过一番审美领悟后所做出的个人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统一②。20世纪初,由英美青年诗人组成的意象派,他们既受法国象征诗与日本诗影响,又汲取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营养。徐志摩当时留学英国,受到过影响。在《康桥再会吧》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着古典意象或者文言词藻的地方,可见他是多么擅长运用古典意象。后来他的诗越来越融贯古今中外,将古典融入到现代诗中,《再别康桥》中“夏虫”、“笙箫”等典型的古典意境是传统诗人在内心苦闷时常用的词语。诗人告别康桥,那悄然奏响的笙箫带有明显的古典抒情意味。他以内心的真情来表现客观物象,追求内外合一的物象形态,以其充满创造力的意象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比兴手法和象征结合。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徐志摩很好地在诗中继承了这一手法,他将象征、隐喻、比兴等手法融合到诗歌中,使其展现出了新的诗歌张力。他擅长在某个情景中把握突然出现的情趣,然后以比兴、象征的意象来创造物我合一的境界。例如《哀曼殊菲儿》中“我昨夜梦登高峰,见一颗光明泪自天坠落。”他对于女作家曼殊菲儿的英年早逝很痛惜,他以陨落的星变成“光明泪”这个绝妙的意象来表达其哀悼之情,又以“朝露”(“谁能信你那仙姿灵态,竟已朝露似的永别人间?”《哀蔓殊菲儿》)这种传统诗歌中的意象来代表生命的短暂,同时也是利用这种古典意象来赞美蔓殊菲儿的高洁。他的诗在意象比喻上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传统诗人的思维:以物喻情,大众也更容易接受他这种传统的审美观。

3.情与景的意境结合。自从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意境”一词以后,它就渐渐成为了古典诗学中的美学王冠。徐志摩诗歌意境美尤为突出。比如《山中》一诗诗风清新、柔情似水,他将心声藏于清风新碧之中,怜爱之意溢于全诗。诗的意境是流动的,情景相生相随,意境虚实结合,情语景语难分,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创造典范。《再别康桥》中诗人以生动的笔描画出康桥美景,诗中景物远远近近相互生辉,营造出幽深、雅丽的意境。康桥让诗人难以割舍,既是因为美丽的景色,又因为这里有着他深深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康桥不仅仅是景物,更多像是诗人的一个“彩虹似的梦”。我国古典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观点,而在现代文明中,这已经不唯诗人所追求。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则有着很强烈的古典意味,这受益于中国古典文化对他的熏陶。

(二)音节匀整而流动

中国古典文学中称诗是“诗歌”,诗与歌是一个统一体。早期新诗的非诗化倾向很普遍,但徐志摩的诗歌有着和谐的音乐美,诗的音乐性是他在诗歌创作中遵循的重要理论,他将诗的音乐美看成是最重要的,诗歌内含的音节的匀整、流动至为重要。所以他的诗歌的音乐节奏无处不在,格调、节奏、韵脚、平仄关系是音乐美的核心组成部分。

1.韵律的规律。对双声、叠韵、叠字的运用是徐志摩诗歌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最好体现。双声、叠韵、叠字在《诗经》中早已有之,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巨大。双声、叠韵的运用常常成为徐志摩诗歌保持音乐美的重要方法。如《再别康桥》中更是以“轻轻”“悄悄”这类双声叠字来营造音乐效果。徐志摩在借鉴传统诗歌的同时又学习西方诗歌格式,诗歌声韵变化都是按照诗的节奏以及旋律来安排,使其新格律诗层次多变、内容丰富,诗歌的匀整、流动特点更强了,读起来十分生动。

2.节奏感变化。音乐讲就节奏、旋律、和声,诗与音乐相同,节奏就像生命一样重要。徐志摩诗歌中节奏尤为重要,他对音节不是泛泛了解,而是通过诗意来处理音节,使节奏变化符合情感起伏。比如《沪杭车中》,一开始诗人就用两组三重叠字来模仿车轮高速运行的声音,然后通过掠影般的方式写景,以九个两音组构成短句,和车轮高速运行的节奏相符,让人感觉到列车的飞奔;后面又以哲理书写的方式感慨人生,句子拉长了,顿数也增多了。整首诗情景交融、一韵到底,诗意和诗形配合完美。

3.复沓抒情。所谓复沓就是说在诗中故意重复一些字句,诗行中多用连续重叠、间隔反复、相同诗节规律性重现,徐志摩在格律诗的严谨框架中注重表现活泼新奇,以复沓方式达到音乐美。如《苏苏》前两节通过重叠诗行来表现“苏苏”的美丽以及人生的不幸,对比效果强烈。诗行中的间隔反复方式也变化多端,例如《去吧》一诗诗行交叉反复明显,《新催妆曲》一诗节内收尾行反复,而节内部分诗行反复更多,他以音乐般的旋律来鲜明表达完整的形象,形成回环美。由于徐志摩在诗中频繁使用复沓方法,诗歌的流动性、规律性很强,既整齐又有变化,节奏感强烈、旋律和谐,实现了匀整而流动的音乐效果。

(三)诗歌创格

新诗因为抗争旧诗而不顾艺术美,最终变得滥俗,徐志摩作为新月派代表诗人,在新诗“创格”中试图通过艺术实践来赋予新诗新的生命力,他在借鉴西诗的同时又融会古典诗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诗歌题材试验。他是最先创作新诗的中国诗人,其《康桥再会吧》就创造了新的诗歌题材,甚至被人错认为是散文。他参与领导了现代文学史上的首个格律诗运动,让新诗更加重视追求诗艺,也和当时的自由诗、革命诗派很不相同。徐志摩还试图把新诗戏剧化,借鉴英国诗人白朗宁、哈代诗歌的戏剧化独白来尝试创作新诗,利用与人物身份相关的方言口语,结合抒情和戏剧情节来创作新诗。

2.诗行的创造。诗行差异是新诗与古典诗的最大不同,新诗以分行来表现。徐志摩格律诗注重诗节匀称、整齐,却没有囿于形式,也有一定弹性,基本上是量体裁衣。他试验过很多种诗行,有诸如两行一节、三行一节、四行一节、五行一节的行节安排;有不遵循建行,诗中节数不同行数或者字数相同的,长短变化规律。他的诗行排列有不少整饬格式,甚至有错落诗行、夹体诗行交叉变化组合。他的诗行试验没有一味形式主义,又借鉴中西,极大地启示了后来的新诗发展。

四、结语

总的来说,徐志摩对诗歌古典美的继承,对诗歌体裁的创造与试验,成为了我国诗歌中的瑰宝,从他对诗歌中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启发着后来的诗歌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注释

①饶孟侃.新诗的音节[M].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7:84.

②王彦锐.论徐志摩诗歌的古典美[J].运城学院学报,2003(1):66-6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