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纸媒记者如何应对媒体融合后的角色转换

张嵘
  
速读·上旬
2018年11期

随着新媒体的大浪袭来,传统媒体江河日下,为摆脱困境,当今传统媒体纷纷与新媒体走向融合,也就是打造成全媒体。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新闻的生产方式和记者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一、理性地对待时代的变革

在新媒体洪流的冲击下,很多传统媒体人感到无能为力,也无动于衷,甚至出现了极度悲观消极的态度,对新媒体排斥甚至是敌视,这都不是理性的思维。应该看到,传统媒体的衰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报纸没人看、电视收视率下滑,这都是因为承载新闻的工具落伍,就像传统的胶卷,在数码时代到来之后必然被淘汰,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先进取代落后,作为传统媒体人,应该接受这一现实并正视现实,只要练好内功,跟上时代的脚步,探索出一条新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就能立足。就像电影《神鞭》里的经典台词启示的那样:“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剪的时候就得剪。鞭剪了,神却留着。”

二、媒体融合后的新闻传播方式

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对新闻记者来说,在具备传统的新闻采写能力、专业素养、职业操守等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必须转换观念,具备更能适应竞争与发展需要、更具时代特色的全媒体素质。

“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渠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全媒体新闻生产的深度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如:文字方面。文字报道风格越来越倾向于短句和口语化,网络语言用的频率增加,以往严谨的长句和排比等表达方式逐渐减少。在报纸报道形态变化上,文字消息缩短,甚至只有标题和副标题,而更多延伸的内容,包括图像、声音等内容“链接”到网络上,而在相关稿件末尾会印上二维码,以便读者扫描阅读。

媒体融合使得未来的信息传递模式成为立体的全媒体,即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录像等率先在互联网上实时发布,然后是在报纸上的全面报道或深度分析以及前瞻预测。

三、媒体融合对新闻记者的全新要求

在融合后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纸媒记者不能再局限于单一的采访和报道,而应向全能型多角色转换。

首先要强调融合性,在以前的传统纸媒时代,纸媒记者只需要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基本即可满足受众需求。在融合后的新媒体时代,要求纸媒记者不但要采访、评述,还要回组织策划、摄影和剪辑。除此之外,还应具备镜头感,就是面对镜头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叙述新闻事件。也就是说由单一向全能转变。

其次,要适应高效率的工作节奏,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职业环境发生了巨变,这就需要记者认清新环境,积极主动转换思维,具备吃苦耐劳精神,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工作面对着巨大的冲击,全民皆可是信息的发布者,若想要进行好新闻报道,必须深入一线,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这就对传统记者的心理素质、体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之,习惯了只用笔写文字的传统纸媒记者要迅速转型,成为主持型记者、专家型记者和技能型记者。

四、由新闻发布者向新闻核实者转换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大众即每个人都有条件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新闻发布不再全完依靠新闻记者,也就是俗称的“每个人都有话筒”。同时,网络信息发布简单快捷,非专业新闻工作者可以实现迅速传播新闻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新闻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新闻的真实性难以考证,一些人处于某种目的将虚假的新闻发布在网络上迷惑大众,并引起轰动效应。鉴于此,作为新闻记者,在这种复杂的新闻环境中,不但要善于发现新闻,还要能够以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去求证、核实新闻信息,绝对不能以讹传讹推波助澜。此外,新闻信息的数量爆发式增长,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记者更要看清事实,由舆论的掌握着、主导者想舆论的引导者转变。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