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有效引导助力探究学习

征秀凤
  
速读·上旬
2018年11期

摘 要:探究学习是新课标理念大力倡导的一种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高效数学学习方式。我们要让学生的探究学习走向高效,就要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找准探究起点、点燃探究思维、纠正探究错误、体验探究乐趣。

关键词:探究学习;有效;引导

探究学习是新课标理念大力倡导的一种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高效数学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面窄,倘若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探究就会失去方向、探究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探究效率自然会降低。所以,教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有效。

一、找准研究起点

盐从哪咸、醋从哪酸,找准小学生数学研究学习的起点是关键。研究起点有三个:一是“疑”点,二是“接”点,三是兴奋点。

1.把脉“疑”点,引导积极思考

朱熹说“读书不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显然,“疑”是思维的起点是探索知识的起点。“有疑”,才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才能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矛盾”,产生疑点,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用已有经验与能力来建构新知。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教师是这样设置“疑”点的:

(1)把全班42名同学,平均分成2组,每组多少人?

(2)把[45]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米?

小结:分数除以整数,用分子直接除以整数,分母不变。

(3)把[35]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米?学生这次只能另辟路径,终于想出把[35]化成小数后再计算,即[35]÷2=0.6÷2=0.3(米)

小结:把分数先化成小数再除以整数。

这时,老师看到火候已到,趁势抛出:

(4)把[37]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米?“直接除”“化成小数计算”都无济于事,此时的“疑”点闪亮登场,并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从而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把脉“接”点,搭建探究桥梁

数学知识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新旧知识之间往往仅隔着一层窗户纸,就让知识有了“低阶”与“高阶”之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巧妙地将新旧知识“串”在一起,让学生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知识的殿堂。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桶汽油倒出40%,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教师只要精心设计,便能让学生轻轻地捅破窗户纸,实现知识的迁移:①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②练习:一桶汽油倒出[25],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③将上题中的[25]改为40%,让学生进行计算。这样就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在新旧知识的“接”点架起了“迁移的桥梁”,学生自然视新知识为“小菜一碟”,更想小试牛刀,一展风采。

3.激活兴奋点,全身心探究新知

小学生有许多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比如猜谜语、做游戏、听故事、做表演等等,这一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引以重视并加以利用。因此,我们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要练习本班学生的实际,涉及一些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情境,是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教师精心设置的“圈套”之中,全身心投入新知探究。

二、点燃探究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数学问题往往只进行一些浅层次的思考,让探究学习仅停留在表面。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学进行“问诊”,给学生以有效启迪,将学生的探究思维逐步推向“任是深山更深处”。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这样一个教学设计:

(1)请仔细从左往右观察[12]=[24]=[48],你们发现了什么?

(2)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来总结一个规律呢?

(3)如果从右往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4)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它的规律呢?

……

三、纠正探究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思维还不是十分严密,出现错误是难以避免的,我们没有必要过分追究。关键是针对错误,用“修正处方”来纠谬正误,帮助学生避免数学错误,不让学生误入歧途。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在学生得出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后,让学生解答下题: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两条边分别为6厘米和3厘米,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6+6+3=15(厘米)或者3+3+6=12(厘米),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可能是15厘米或12厘米。

师:你思考的很全面。但是,当周长是12厘米时,也就是说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3厘米,底长是6厘米,这个三角形你能画出来吗?

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急忙验证,进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3厘米,两个腰长之和与底边相等,不能构成三角形,所以腰长只能是6厘米,因此答案只有一个,就是6+6+3=15(厘米)。

在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可怕,主要是教师要先抑后扬,通过“修正处方”来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自主纠正错误,让学生的数学反思力伴随着水涨而船高。

四、体验探究乐趣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后,就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进而享受探究的乐趣。

学生的探究学习,用林语堂老先生的一句话“吃花生必须吃带壳的”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探究学习犹如“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愈有味道。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找准探究起点、点燃探究思维、纠正探究错误、体验探究乐趣,让学生“多吃带壳花生”,将知识、技能、情感,内化为生命中的财富,让教学更有实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