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对农村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探讨

郭娴
  
速读·上旬
2018年11期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大多与祖辈共同生活或是寄住在亲戚家,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导致如今许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都出现了问题。本文将从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全培养、学校的教育环境与父母亲情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其合理有效的心理矫治方案,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使得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为了提高经济水平而外出务工,到城市就业,随着他们的离开,“留守儿童”渐渐走进了我们的视线。如今我国有数千万的留守儿童,且数量还在不断加大。由于父母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照顾及祖辈教育方式的落后,造成其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走向

(一)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

常言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可见父母的陪伴对儿童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陪伴却是十分缺失的。根据调查现实,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父母关怀,使其在发生烦闷和焦虑的时候无法倾诉,而且看护者年龄较大或关系并不亲密等原因,综合起来容易使其因缺乏交流度从而发生行为失格、性格孤僻、逆反状况严重等人格发展出现偏颇的情况。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

我国如今留守儿童年纪普遍处于7~14岁,正是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的年纪,所以学校教育对其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但现实中,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仍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师资力量缺乏,教育物资也远远落后而无法满足学生在学校寄宿由老师管理教育的要求。教师与监护人之间也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不能共同协商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于是留守儿童对学习适应能力不强、接收不到良性教育,不能正确的接收知识,从而产生其自由散漫、价值观念低、自我压抑等心理问题。

(三)对家庭环境的态度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近年来被人们加强重视,其对一个人的性格培养与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而留守儿童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问题。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祖辈或叔辈,他们不善于了解孩子内心想法,对其心理健康也不会过多关心,只是对其衣食住进行照顾。所以会使孩子哪怕在亲人的身边也感到孤独,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探究与矫治措施

(一)全社会的关爱

儿童是社会的嫩芽,所以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社会角度看,需要加强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对未成年人的监督与管制,杜绝未成年人进入。同时要开展一些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与娱乐活动,为其生活增添良性的娱乐活动。除此之外,当地政府需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为留守儿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优先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寄宿问题,建设更多的寝室楼,使留守儿童实现集体化的生活管理,避免其因缺少与人沟通从而性格孤僻。

同时酌情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其有经济基础将孩子带到身边一起生活,对农民工可选的教育资源与户籍制度进行完善,使孩子能与父母同住,着眼加强农民工城市中市民化的问题,在城市能力可承受的范围中,使农民工用于与市民相同的权利与社会公共服务,进一步实现数千万家庭的完整性,使孩子们的心理能健康发展。

(二)学校教师的尽职尽责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教育名言:“教育者最珍贵的品格之一就在于对孩子深深的爱,兼备父亲母亲温存的睿智与严厉要求的那种爱”。所以,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承担起教学的责任,在学生的生活中也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与情感沟通。通过对其课后关怀、定期家访、作业辅导等方式,用爱与关怀来融化留守儿童缺少温情的内心,减轻其生活中的心理压力。

从教育的角度上来说,教师对于孩子的良好教育会给其带来重要影响,教师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其成长教育路上的明灯。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目的要进行明确,帮助孩子进行负面情绪的排解。此外学校还需要开展留守儿童的积极管理,建立留守儿童完整档案,对所有的留守儿童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出现问题要及时的与家长进行沟通需协调,构建校方、孩子、家长、监护人的四方有效沟通。通过与其的多交流多沟通促进其性格的良性发展,使其树立信心摆脱自卑,快乐的成长。

(三)父母亲情的给予

父母的关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其它人无法取代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尽管迫于经济压力需要外出务工,不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不能因此就减少对孩子的关心,要及时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尽量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同时监护人进行沟通,使其可以对儿童进行有效监护,除了给他们生活上的照顾也要对其心理上进行了解,督促孩子学习。年龄较低的留守儿童普遍还没有形成固定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所以家长需要长期和老师沟通,科学的对儿童行为习惯与心理发展进行疏导,保护其脆弱的心灵。

此外,社会需要积极呼吁农村务工人员回到孩子身边,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务工人员对家庭经济能力的不断要求成为了其工作生活的唯一目标,但儿童却成为了代价的承受者。孩子有时要的并不是物质,而是心灵上的慰藉,只有多给其关怀与呵护,才能使其健康成长,有效避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三、结论

留守儿童的出现以及数量的不断增多,暴露出了我国城镇管理仍存在着问题。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其重要性关系到相关地区未来的人口素质与教育的发展,其心理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关注,只有不断拓展有效途径才能实现对其心理问题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沈妉.农村未成年人价值观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2]张高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05):119-12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