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当前语文课堂“活”不起来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程幼梅
  
速读·上旬
2018年11期

新课标强调要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活动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有赖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活动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从这个性质上看,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比较起来,更加注重丰富性和生动性。这种性质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活”。

而在原先的语文课堂上,单调的、强调统一的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使得语文课堂的气氛死气沉沉。我认为造成现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重视考试成绩

语文考试方式对语文教学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等学校招生的统一语文考试中进行了“客观化”的探索。于是中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纷纷采用这种试题模式。多年来,语文高考的模式被简单地套用到中小学教育中去。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排除了一些本该有的教学内容,安排进了一些不该有的项目和方法。在高考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中的听、说早已名存实亡,而仅剩的读、写也完全围绕应试而来。在各种应试中,所谓的“诀窍”泛滥,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背离生活,失去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片面强调实用功能,不少地方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偏重技术分析,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导致语文课程本来具有的文化功能流失。同时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太过死板

在各种形式的统一考试造成的氛围里,许多地方的语文教育,以试卷和教学参考书为准绳,用单一的目标来衡量具有千差万别的学生。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多向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忽视了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法则移植到语文作品的具体形象性和阅读表达中。个人感受的独特性受到了压抑。据我对部分中小学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对语文之所以提不起兴趣来,主要原因是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每一课重复一种方法,还未上课便已知课堂要讲什么内容,老师会怎么讲,语文课对于学生没有任何新颖可言。

三、未能好好利用现代科技

当今世界,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教育不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且还要超越它的发展。作为中国的母语教学,更应该首先体现这一变化。然而,很奇怪的是,语文教材十多年不变,许多几十年前的、不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课文还在教材内,学生们仍旧一遍遍的痛苦地学习着和他们生活的时代相去甚远的,丝毫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某些文章。有这样的教材存在,有怎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活”?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属于自然现象,不能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定理、规则和方法搬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经仔细研究,我发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九年的学习,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即在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中,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语文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为了达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就必须改革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方法。

我认为,要想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教师得学会转变角色。我们不能一味的充当课堂的主体,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要担当起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就完全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第一,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我认为应从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

第二,教师不妨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目标、内容及进度。这样的好处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学习过程,了解学习结果,即知道自己将学什么?该怎么学?学得怎样?然后在进行自我评价。

第三,和学生共同设计教学环节或步骤,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识规律。然后,让学生自己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老师实际上和学生的关系也已演变为合作关系。

第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生疑、质疑、善疑的能力。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对此,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对课文质疑,有了老师的带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迅速的被带动起来。然后教师有计划地由自己提出问题而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思路,诱使学生开口。当学生动起来后,要引导学生反复深入地思索。多注意教材中的深沉含蓄和意在言外的文句,多注意起关键作用的部份,使得学生逐渐能够提出系统化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这种做法将大大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智力,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从而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去探究去创新的习惯。

在我看来,语文老师做好以上几点就能很好提高学生语文课堂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并且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