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浅析

——《采薇》一课给我的几点思考

刘晓赜   
速读·上旬
2018年11期

摘 要:把“文本细读”这一理论运用在高中阅读教学实践中,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学习《采薇》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细读;几点思考

一、教师应具备文本解读能力,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对文本解读要以文本为主,不能跑偏,不能过浅,当然也不能“过度开发”,要坚持自己对文本进行原生态的解读。你理解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到你对文本主旨的把握以及对课堂的调控。在备课之前,我没有着急在网上搜“优秀教案”“课堂实录”之类的,而是反复阅读文本,放出声音地读,结合课下注释,推敲课后设计的练习题。实际上教材编者对文本的方向是给我们指明了道路的,只是有些老师不研读教材,盲目求新求异,偏离了文本的轨道而已。对文本的解读,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采薇》一课,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爱国主义的赞歌,有思亲念家的戍边之作,有保家卫国的豪情,有将士戍边的艰辛,有痛恨战争的愁苦,甚至还有阶级的矛盾与对立等等。之所以出现多种浅读、滥读、甚至是误读,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教材,囫囵吞枣或者断章取义采取一家之言而造成的。教师停留在浅层次阅读的基础上,没有吃透文本,就不可能带领学生准确的、深层次的解读。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在充分挖掘文本的基础上,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与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基于此,我们看见的《采薇》中的主人公是矛盾复杂的、多种情感交织的真实写照,让学生看见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感受到的是诗歌的永恒的魅力。

二、正确处理文本与生本的关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当作是对文本的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给学生。教师解读文本要考虑教学的主导倾向,把握好教育价值。教师对于教学文本就要有宏观的视角,要能够像“导游”一样对于整个“景区”都有着理解,并且对于“景点”与“景点”之间的“道路”要熟悉,能够引领“游客”选择最合适的“游览道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拥有一个基本思路就是寻找切人点,让学生充分地自主解读,最终连点成线,交线成面,合面为体。在《采薇》的教学设计中,我用三个问题连缀全篇,层层递进,又重点突出。让学生在深人透彻了解教学文本的同时,也形成了自主研究文本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必须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等同任由学生“自我发展”,任由学生自主地展开天马行空的分析与阅读,就有可能变成漫无边际的、纯粹平面化的解读。教师应该主动地将这种分析引人到更深的层面。要达到更深的层面,就要求教师自身有着较好的学养,并且在教学行为中扮演更为积极、能动的角色。例如,在讲到《采薇》的最后一章时,对踏上归途的主人公心情进行分析。要归家了,应该是期盼释然,兴奋、主人公“伤悲”“哀”从何来?问题一抛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青春的逝去无奈,近乡情更怯的担忧,到物是人非的喟叹,家园不在的伤痛等等,学生能结合全诗谈出自己的理解。当我问到此处将“伤悲”、“哀”改成“愤恨”、“怨”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不好”。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自我认识,但这个认识是在在对文本正确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体会到的。在《采薇》的文本解读上,我们师生在共同的学习中达成共识:多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在杨柳依依时欣然出征,但战争的持久和残酷让人日夜思归,终于在雨雪霏霏的寒冬踏上归途,沉痛而悲伤,战争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们真实性格,我们可以理解主人公思乡之切,对战争反感,又能体会他们在国家大义和个人幸福之间选择了忍受和担当的爱国情愫。这就是家国情怀,将士们情感真实,思想纯正,哀而无怨,哀而无悔,哀而伤痛,哀而孤独,赋予了《采薇》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站在人的立场上,站在诗中抒情主人公的立场上,去体会人性的复杂性,更能体会戍边将士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文本解读是真实有效、是接地气的。正是这种复杂、矛盾的情感才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充分体会到《诗经》作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符合人性的特点的。

三、提升诵读的有效性,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对诗歌的教学,以诵读带动全篇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在教师一次次精心设计的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也一定在发生变化。在《采薇》的教学中,我一共安排了五次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诵读。从初读到分层次、分角色诵读;从自由诵读到带着问题诵读;从初步感知到主题升华,一步一步,每一次诵读都做指导,每一次诵读都体现了它应有的效果。例如,在读诗歌第二部分的时候,战马的肥壮、战车的高大、装备的精良、将士“一月三捷”的自豪,通过男生诵读,用他们浑厚的声音读出了将士的豪情,读出了作为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战斗激情。将士们在思家之切中仍能血洒疆场,报效祖国。“位卑来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普通士兵最真切的爱国情怀,没有豪言无需壮语,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想到的便是身后承载着温暖与思念的美丽家园,有国才有家,卫国就是保家。正是在诵读中,让我们读出激情,读出气势,读出超载自我的崇高使命感。文末分角色品读全诗,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

总之,通过学生主体阅读文本得到自身的感受和理解,这才是文本细读的意义所在。教师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和对文本进行研究,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理解专题编排的意旨。

参考文献

[1]赵小月.核心素养:细读文本的起点与归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4).

作者简介

刘晓赜,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