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态学批评视角中的广西散文

宋红军
  
速读·上旬
2018年11期

摘 要:人类在利用和破坏生态自然的历史,也是成为了人类进步的历史。很显然,我们的历史是带有了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在内的,成为人类目前最大的问题的历史。一些客观的人就会站出来重新思考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在生态危机变得越来越严重的当下,文学成为了协调人和自然,反省人类破坏环境,试图唤醒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心灵一把钥匙。以生态学批评视角去看广西散文,试图通过分析广西传统的民族文化和自然山水当中所蕴含的生态敬畏、爱护自然的观念,来探析广西散文在两个世纪之间的转换。

关键词:生态学;批评视角;广西散文

一、引言

当前,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大气污染、水土流水、河水污染等等,这些问题最终间接地将苦果移植到了人类自身上面,导致我们的生活质量变得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文学不应该成为隐藏在这些问题下的精神食粮,而应该勇敢的站出来,重新激发出人们对环境的意识,通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来构建一系列当代散文,辨析其生态意识。并且在这其中,一些广西散文创作家通过创作生态散文,寻找出人与自然相互契合的某一个心灵点,找回那片曾经缺失已久的生命意识及悲悯情怀,从而推动人们不断的进行生态方面的反思。广西一直以来以山水为名,其生活在八桂大地上的先民在其生活当中早就将民族文化和山水文化融为一体,其生活中蕴含着特别深厚的生态内涵。广西的生态散文来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本研究从生态的角度切入一个地区的散文创作,既注重文学的地域性,又注重文学的生态性。可以为其他地域生态文学研究提供思路。分析广西散文中的对生态的赞美及对生态危机的忧虑及反思,进而探求心灵的解脱,对生态伦理的呼唤,也进一步推动广西的地域性生态散文创作走向深入。

同时,也应该看到,广西当前的生态文学散文虽然在中国华南文学流派中的生态散文做了一些贡献,但相对于全国优秀的生态散文来说,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不断加强和努力的方向。

二、生态意识的兴起

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长久不衰的命题。古人有云:人即万物尺度,也有云:以人为本,等等。而在古老的希腊等欧洲国家,由于宗教的原因,大多是理论家都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都是用来给人来提供和使用的,这就让人类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从而在认识论方面确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在中世纪提出了驾驭自然,命令自然的论调。一些科学家甚至开始用掌握的一些基本的数学和生物学的规律认为可以操纵自然,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工业化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人类的极度自傲和自满,对自然进行了残酷的掠夺,最终尝到了自然界带给的苦果。正如俄国著名学者别尔嘉科夫坦言“人更加接近自然界,同时却更远离了自然界的内在生命,他开始越来越丧失与自然界生命一致的生命节奏。”这种从盲目自信到开始反思的情况已经成为一种普罗米修斯火种,但火种是极易被扑灭的,有的人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抵消了对环境的破坏,但有人的认为环境的治理完全跟不上被污染的成都,所以,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要边污染边治理的道路,而是要坚持不以污染换取对科技的进步等等。这其中,中国从成立初期开始到当前,也经历了从人定胜天、对环境的破坏、先污染后治理的处理方式——当前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的提出两个路径。走过的60多年,筚路蓝缕,一些沉痛的代价也有不少,但是,及时地转换观念也赢得了人民的认同。在思想的转变过程中,广西生态文学也因生态问题而开始反思、开始有所创新,通过文学作品,来深刻反思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从而也在文学生态批评层面推动了自然生态的改善。

三、生态批评文学的起因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的生态环境被日益破坏,人们的精神困境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促使了生态批评文学的诞生。生态批评文学破解了人们在地域和语言上的隔阂,成为人们在当前发展中的一种精神需要。

一是从生态形势来分析。人类以破坏环境为目的的发展已经成为20、21世纪面临的严峻问题。在任何一个生存链条断裂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退败。保护地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而这也成为了人文科学关注的重点方面。生态学批评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产生的。生态学批评不仅仅局限在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包括对自然生态灾难,探讨生态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探索着生态危机的根源,以及对人类之前活动的反思。它的兴起,伴随着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敬畏,以及追求人类自我发展的永恒命题。

二是从文化生态发展的历史角度看。生态学批评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的观念。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孕育什么样的文化生态,而文学的创作也脱离不了文化生态氛围。同样地,在文化生态变迁的历史长河中,苏醒过来的现代生态意识促使生态批评的诞生。

四、广西当代散文创作当中的生态意识觉醒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西八桂大地从先民开始就依赖其自然地理环境,创造出了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广西特有的文化特色。在八桂大地上,除了汉族以为,还生活着至少11支少数民族,分别有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仡佬族等等,这些少数民族在其文化当中都有着鲜明的生态内涵,如侗族的大歌、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苗族的坡会、京族的唱哈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核心相处表现在人对自然的模仿关系当中,如歌圩上的唱词很多都带有本地动植物的名字,如侗族大歌当中的嘎哈海,翻译成汉语则是“金蝉歌”的意思,歌曲当中都是模仿蝉鸣和各种自然界存在的生意。还有就是壮族的史诗《布洛陀》,在诗中,反映出来人来源于自然,要归顺自然,爱护自然的最质朴的壮族原始文化。侗族也把人类的男女分别起源于节肢动物和浮游生物,而这些动物都来自于一个母亲,那就是山和水。这也让这些少数民族的人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先有山林,后有人群”的观念,由此也奠定了他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五、不同背景下的广西生态散文分析

广西生态散文的零星闪现,得益于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一段时间,而改革开放后,则有形成了一个生态批评文学的浪潮。本文即从文革结束到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两个时期对广西的生态批评散文进行分析。

(一)文革结束至改革开放前的广西生态散文

在这一段时间里面,随着“文革”的结束,被压抑的各种文学开始崭露头角。对自然的审美开始逐渐的复苏起来。以自然界为主要议题的散文又开始出现。这种闲然自得的写作心态开始把自然放回到了一个摒弃功利主义的位置当中,在文章中形成了悠然自得、陶冶情操的目的。许多散文在这个时候出版,并多以散文为主要题材,突出表现了作家主体意识的解放。广西这个时候的散文有直接描写自然,也有以叙事为主,烘托自然的文章,文章当中描绘广西壮美的山水特别频繁。

据不完全统计,写景抒情散文占到了当时广西文学创作的半壁江山。其中有被人传诵的有周民震的《花中之花》,主要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集,还有曾敏之的《望云海》《观海录》《观海录二集》、柳嘉的《山山水水》《野性的林》,黄福林的《蹄花》,毛正三的《花香三百里》,周中仁的《冬春集》,饶韬的《凤凰城》,李宝靖的《桂海游踪》,杨彦《绿色的岛》,聂波的《描绘大地》,凌渡的《南方的风》等。通过文章内容可以了解到大多数的散文以描绘自然为主,进而有景生情,由景触情,抒发出作者对历史、民族、自我等方面都的感想。当然,自然的描写在散文中还是占有很大的篇幅,文章的主旨上,尚未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探讨和反思,没有表现出人和自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我称之这个时期的写作者为“萌发者”或者“初醒者”。他们的生态意识还比较幼稚,甚至是处在被隐藏的状态。如李宝靖的散文以描述少数风情为主,具有很好的文化内涵,字里行间充满着民族和生活的味道。庞俭克的散文以物托情,表现了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借自然抒发对人性的思考。

(二)改革开放后的广西散文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开始高速增长,广西也不例外。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广西的经济发展也给广西的生态环境呆了非常大的影响。受到国外思潮的影响,我们也开始反思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一些广西散文家逐渐“脱胎换骨”,以生态为主体,开始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时候的广西散文家有了非常大的觉醒意识,我称之为“奋勇者”。他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种觉醒带来的责任感让他们以生态破坏来反思传统重工业对生态的影响,开始加入到生态散文、生态学批评散文的写作当中。

如徐治平的《树葬》一文就是通过对广西的丧葬习俗来解读生态方面的问题。《叩问生命》当中,开始探讨巴马长寿文化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此外,徐治平还穿凿了的《麻雀挽歌》、以及林宝的《永远的蔚蓝》、邓咏的《俯览红尘》《榕风》,韦佐的《在有鱼居住的地方》,潘琦的《绿色的山冈》等都开始具备了浓重的生态意识,标志着广西生态散文从幼稚走向成熟。可以说这些散文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融为一体。让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文章寻找到自然的那种生命力量和人自有的悲悯情怀。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建立在各种生命之间,各种环境当中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八桂大地上的作家通过他们的眼睛和细腻的文笔,撩拨人的心弦,将人们从喧嚣的城市社会当中剥离出来,让冷漠的心重新开始有温润的手感。这些文章开始表现出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也带有了非常浓厚的忧患意识,进而开始对生态破坏开始反思,呼吁对生态家园的保护和修复。生态散文作为一种文学的写作方法,把作者对生命、自然的观点都包含了进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观察放在了自然当中,剥去了原有的功利性和政治目的,重新回归到了自然,在观察自然的同时,反思着人类自身,这是当前广西生态散文发展的一大趋势。

六、结语

广西拥有非常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发挥文学创作的热情和活力,将生活的触角从对城市和生活当中触及到更远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中,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当下,我们一方面要防止一些因追逐短时间利益而造成的文学假高潮,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对生态的盲目理想化倾向。要提高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绿色生活观念,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美好的生存空间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8.

[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56.

[3]刘纲纪.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16(3):396-397.

[4]刘蓓.简论生态批评文本视域的扩展[J].文艺研究,2004,22(1):153-155.

[5]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20(3):134-135.

作者简介

宋红军(1971—),男,广西桂林人,本科,硕士,讲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从事文艺理论、文化及语文教育教研工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