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践行新课改,优化小学数学作业

马术霞
  
速读·上旬
2018年9期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数学教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实现良好的数学教学,因此,完成作业是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程序。但不难发现,许多机械的、重复的作业练习,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久而久之,作业也成了学生的一个包袱、一个枯燥而又不得不投入的活动,大大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标准》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领我们提升了作业设计理念,促使我们对数学作业有了新的定位。我认为,数学教师在给小学生布置作业时,要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的学习规律,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多需求设计作业,拓展作业的内涵,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使学生在作业中释放自我潜能,开发多元智能,体验学习的愉悦和自信,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作业;优化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体现作业的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承认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分出层次,设计难易不同的作业,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实施差异性作业,不仅较好的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可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增进师生关系。基础内容能让学困生吃得了,变式练习能让中等生吃得饱,应用提高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例如,在教学“分数混合运算”一课的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不同的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做:

一级:每筐梨重36千克,如果每筐梨多装[1/4],那么现在每筐梨重多少千克?

二级:有20筐梨共480千克,如果每筐梨多装[1/4],那么现在每筐梨重多少千克?

三级:有20筐梨共480千克,如果每筐梨多装[1/4],那么现在要多少个筐就可以装下这些梨?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还可以阶梯式攀登,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分层次布置作业,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具体体现。并不等于降低学生要求,而是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定作业,体现作业的趣味性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他们对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而喜欢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童趣的作业。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知识后,我布置了《跳跳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爬起来,急急忙忙洗脸刷牙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厘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老师在跳跳虎的日记上批了“可能吗”三个字,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布置这样的作业将一般的填单位名称改为富有情趣性的数学日记,其实是换一种形式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长度单位,巩固了所学知识。把枯燥的知识穿上富有童趣的外衣,大大地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使学生愿学、乐学。

三、与生活密切联系,体现作业的实践性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场所。为此,作业的设计可以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如学习“认识平面图形”一课后,让学生在家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认识时间后,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漂亮的钟表模型,并和家长玩“你说我拨”的游戏,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就慢慢掌握了关于时间的基本知识;在认识人民币元角分后,让学生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价格,并尝试购物,算一算自己一共花了多少钱,可以怎样付钱等。像这样的来自于生活实践中的数学作业,特别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乐趣。

四、拓展作业的形式,体现作业的合作性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随着社会的进步,有很多工作往往需要多个人或多个部门分工合作才能够完成。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的,其作用正在下降。而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今天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比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测量校园里花坛的长和宽,并计算出花坛的面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的量,记的记,算的算,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

总之,作业只是巩固学生知识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处理好作业与掌握知识的关系、作业与减负的关系、作业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让减负工作落到实处,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作业量上,要求少而精,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在作业难度上,不留过难的题目,不出偏题怪题,要把握好作业布置的艺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这才是我们布置作业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婷.小学数学作业结构合理配置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马术霞,大专学历,一级教师,从教32年,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