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唐水英
  
速读·上旬
2018年9期

摘 要:《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科目,无论是从教材内容的选取,还是实践活动的设计,都与学生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社会性做到很好的培养,使得学生真正的成长成为一个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品德与社会课老师们共同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体会,从而构建起高效课堂,促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得到很好的培养。

一、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度

小学《品德与社会》既然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存在于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遵循这一学科的特性,简单来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开展教学活动,也要让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获得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就应提高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意义,更要让学生知道《品德与社会》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何重要作用,这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够达到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

二、创设情境,产生情感共鸣

创设情境一定要按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情境,要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以此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把他们带入一个新奇的境界;要重视情理结合,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获得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讲明道理,使情与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为了建设新中国》时,根据教材内容,我在课堂上展示了中国地图、国旗、国徽,然后播放了开国大典的录像,之后,大家在音乐声中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唱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孩子们的热情迅速高涨,接着,我抓紧时机,导入:“毛泽东主席说:‘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跟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主席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社会状况描述为‘一穷二白’。什么是‘一穷二白’呢?‘一穷’指什么?‘二白’指什么?请同学们描述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描述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同学们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纷纷举手,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最后我又放映了有关祖国发展变化的录像,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情感共鸣。

三、转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讲授式,这种教学模式单向性很严重,只突出了教师向学生输出知识,而没有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这样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无法对知识做到很好的体会,另外,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再作为课堂的主导,而是应该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一些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都应该以学生为基础,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品德与社会在一种非常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另外,教师要对自己的位置做到清晰地认识,在现在新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是处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处在课堂的辅助地位,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和帮助。在课堂上,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并且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及时的点拨和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可以进行更好的思考和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所有的知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中得来的,那么这样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势必要比教师传授所得的知识要更好。所以在构建高效课堂时,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四、巧设问题、合理评价

课堂提问同样也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在品社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巧妙布置问题的预设节点,知道在哪个教学环节提问会获得最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还需要了解从学生那里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

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需要注重评价方式的使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赏识。教师的每一次鼓励与表扬,都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品社课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表现情况,给予中肯的鼓励,善于表扬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对品社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奠定基础。

五、总结

小学不仅是学生求学的初步阶段,同时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质量做到足够的重视,其次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最后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亚东.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

[2]顾政.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初探[J].学周刊,2017(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