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数学应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朱晓贺
  
速读·上旬
2018年9期

提到数学,有的学生会说数学枯燥、无趣,数学留在很多学生心里的强烈印象,就是冗长的计算、刻板的公式、远离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初中生学习数学是脱离于生活的一种纯符号的逻辑演绎,学生怕学,甚至厌学。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怕数学,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产生这种现象我们教师需从自身的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从怕学、厌学到不怕,甚至喜欢数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效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反问问题的意识和自我学习问题的意识,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再加以鼓励,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课题,解决问题,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锻炼思维能力。

二、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学生常常有这样的困惑,面对一道题,读完后毫无思路,对题目给的条件,要解决的问题不甚了解,可当教师带着学生读完题后,学生就懂了题目的意思,也会有思路。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中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能力和解题能力的重要举措。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出有效问题,本着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原则,教师应研究怎样处理好教材、学生、方法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利用教材和课堂,在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提炼和融合、自主探究、归纳应用能力。

三、创设问题时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很小的差异是指对事物有无兴趣,巨大的差异就是学生今后的发展。学生对学习有深厚的兴趣,是其获取知识的最大动力。教师可通过情境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创设问题情境,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学生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他们的潜意识。如果在教学中能将学生熟知的这些知识引入到课堂上,一旦接受也会被学生牢牢掌握。在数学教学中随处都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各种对应关系,例如:在教授二次函数时,学生对抛物线的形状不甚理解,教师可以以图片如喷泉喷出水的形状来帮学生形成对抛物线形状的认知。例如:在引入一次函数的应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如此高吗?交警为什么问题提醒大家要慢行?说到这里,有些学生在想:这与我们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就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出示刹车距离与一次函数的应用题。学生明确了要学习的内容,而且还怀着急切的心情想知道答案,必须会积极思考,跟教师的思路走,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升。

五、利用猜想验证来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利用猜想验证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积极的促进学生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兴趣高涨,主动的进行猜想与验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教师边讲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小明要测量不能直接到达的AB两地的距离,他该如何设计测量方案?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努力想办法找到解决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体会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有方法,教无定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标,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个重要手段,创设情境对各科学习都有很大作用,尤其对数学这样一门极其逻辑思维的学科。创设情境使他们一开始有一个形成意向和感知的阶段,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获得事办功倍的效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