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议如何促进儿童公益事业发展

盛小倍
  
速读·上旬
2018年9期

摘 要:积极参与儿童公益活动,各团体、个人义不容辞。做好这项事业,一是要提升公益认知,让儿童公益走进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二是要清晰定位儿童公益事业,合理利用有限资金,彰显公益力量,培养社会公益土壤。三是多措并举,通过系列公益行为,帮助整个社会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尊重、保护儿童意识,提高儿童综合素质。

关键词:儿童;公益事业;发展

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更需要社会的扶持和关爱。积极参与儿童公益活动,各团体、个人义不容辞。我们要全力把这项体现爱心、温暖人心、凝聚民心的善举长期坚持下去,以实际行动帮助更多儿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如何做好儿童公益事业,笔者有一些浅见陈述如下。

一、运用情感元素阐释广告诉求,让儿童公益走进千家万户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儿童公益的青年实践者,时代的守望者,资金积累与合理利用固然重要,但从中透露出的情感精魂,则更能引领芸芸众生为儿童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多作贡献。

古语有云:兼听则明,偏听则信。在非儿童公益领域,细细探寻,我们往往能获益匪浅。《央视》公益广告《回家》之打包篇,一经发布,好评如潮。广告主要讲述了一位身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仍不忘儿子爱吃水饺,在饭桌上,用手谨慎仔细地将水饺装入口袋带回家;尾声之时,黑底白字一行字幕“他忘记了许多事,但他从未忘记爱你”。寥寥数语,加上日常画面,深深触动了每一个为人子女者的心弦。毋庸置疑,此则广告,运用父子间的亲情元素,显然达到了子女孝敬父母的广告目标。由此可见,善于运用情感元素阐释广告诉求点,不仅可以拉近作品与受众的距离,降低作品的难度;更能加强作品亲和力,减少受众对广告的排斥。

情感公益广告在儿童公益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儿童公益其性质的特殊性——儿童公益广告的受众最大的即事件发生的旁观者,这部分人或因事件的发生与自己没有大的关系,或因条件限制而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而选择忽略。我们应该针对这部分人群,充分调动他们的同理心,增加广告情景的真实感,拉近他们与儿童不幸事件的距离。

运用情感元素阐释广告诉求,让儿童公益走进千家万户,才能让儿童公益事业获得大众支持,从而真正的健康长效发展。

二、清晰定位儿童公益事业,合理利用有限资金

自古以来,上至政府,下至民众,不论集体,抑或个人,中国国民所通行的原则便是仁义与慈爱,这大抵便是中国当今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思想源头吧。我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呼吁着更普遍的社会关注,竭尽所能地整合社会资源,以期推动中国公益事业不断发展。然而,也不得不承认,所谓“公益”一直受到民众的普遍误解,认为资金运用于公益传播,与公益原则相悖,使得公益传播一直处于尴尬的边缘地带。在儿童公益领域,概莫如是。事实上,由于资金利用并不充足,不仅导致了我国儿童公益发展现状、相关保证政策和途径不被公众所熟知;更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儿童公益传播指导,产生了一些儿童公益传播被误解的现象,这无疑会使儿童公益行动美誉度受损。

无数仁人志士都曾思考过;我们该如何达到目标?其实儿童公益现状恰恰告诉了我们答案——是正面对象,真正成就了一个不殁于反面对象的,达到改变儿童公益现状,并深层次推进的目标。恰如马尔克斯所言:“真正重要的不是遭遇了什么,而是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儿童公益传播需要的,不单单只是让人们感触到一时的公益热度,更是让人们学会冲破平静水面的尖锐冰峰,它不过露出一角,看到其背后如冰山之重的事件本质——这是发生于何时何地的何种性质的儿童公益,以及这样一帮群体的儿童真正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的哪些事。

在此原则之上,目光着眼国内,“关注中国困境儿童年度进步事件”公益传播项目做出了一个相对优良、可操性较强的典范。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获得政府及公益组织的认可的前提下,有意识、有方向地通过中国公益研究院和壹基金,邀请到了中国公益传播研究中心,作为专业的传播力量介入;与此同时,通过缜密逻辑的项目初步构想,井井有条的实时项目评估和监测,实践与理论结合之下,持续性深化论证方案的目的价值,从而完善这一儿童公益产品,促进其独立性运营;除此之外,基于此公益产品的榜单舆论,宽领域多层次地扩大了影响力,提升了公众对儿童公益的认知水平;更令人钦佩的是,此儿童公益项目,将抽象化的儿童公益概念着眼于“困境儿童”这一具体实操的概念上,使得人们对于处在世界边缘线上的儿童,不止能够清晰框架与定义,进而分级理解。“社会性困境儿童”和“生理性困境儿童”的现状;脑瘫、自闭症、罕见病等。有了在儿童公益传播中不至混淆地概念基础,诸如设立“困境儿童关注日”、定期深入门户家庭、公益组织,便不再只是泛泛空谈。只有对儿童公益事业清晰定位,合理利用有限资金,儿童公益之树才会越来越根深叶茂。

三、对症下药,多措并举,促进儿童公益事业发展

针对中国特有的还未完全消解的“城乡二元结构”,我们应直面由于市场失灵、政府缺位的存在所导致的儿童公益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以“儿童公益的社会化”为主线,基于客观可靠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持续探索创立儿童公益组织与政府、企业、媒体、高校的积极干预模式。唯有如此,方能在复杂的农村儿童公益领域,协同理念,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互补,为“儿童公益”真正迈入乡村,创造介入条件。

为了突破“儿童公益”落实不力的局限,为“儿童公益”持续注入“源头活水”很有必要。作为高校,针对其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儿童公益课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移情能力,潜移默化地激发青年一代的社会道德感、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在想象、个人忧伤、同理心三个维度之下,推广高校儿童公益课程,亦不失为一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在“社区幼儿园”发动福利行动、在“区域留守儿童”中开展夏令营等多层次、广维度的主体调动,相融配合,更能促进儿童公益理论指导实践,儿童公益实践反馈于理论,持续调整儿童公益行动方案的良性循环。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切实做好儿童医疗服务工作。一是政府多部门合作,利于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源头上减少儿童患疾病的可能性;二是要将目光透析医疗服务行业的各领域,强化保健与临床的融合,“儿童公益”服务多元化、儿童健康监测动态化;三是健全儿科专业人才、妇幼保健人才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朱健刚.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59.

[2]吴曼倩.教育公益项目评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3]民政部.中国试点儿童福利分层分类制度,专家称此举照顾儿童需求值得肯定[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mxht/mtgz/201307/20130700481329.shtml.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