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追本溯源,渐臻佳境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有感

孙灵强
  
速读·上旬
2018年9期

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根本。文章围绕数学阅读素材的甄选、阅读资源的丰盈以及阅读策略的落实,阐明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新课程数学教材随着选材范围的扩大,数学阅读素材数据范围的倍增,以及实际问题的介入,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很多学生不能从丰富的数学阅读素材中发现、收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阅读素材为己所用,影响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必须从数学阅读素材的关注上做新的突破。

一、甄选数学阅读素材,激发学生阅读动机

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有效地选择、整合数学阅读素材,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动机。

1.精选数学阅读素材,从情趣走向理趣

数学阅读素材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了阅读的理解和速度,数学阅读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背景,这需要教师科学地选择。我们可以从知识拓展类(对课本已有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拓展)、扩宽眼界类(数学在其它学科中的渗透、应用及进展等)、数学文化类(介绍数学家的贡献、生平事迹和解决关于某一问题的背景及过程)、实践应用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趣味性的问题)等方面对数学阅读的素材进行精选。

2.整合阅读素材,从平面走向立体

数学的学习是一种活动,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阅读素材,把静态的素材融入动态的因素,让平面的信息立体化,让学生经过探索、反思达到“数学化”。

如人教版三下“面积的认识”。教学呈现4个多边形(如图1),让学生通过对这几个图形面积大小比较,引出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教材所呈现的是一种静态教学过程,缺失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因此,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第一步,隐去格子图,只出现这四个图形,问学生你觉得哪个面积最大?当学生觉得直接比较有难度,可以画上格子再比较,教师顺势添上格子,学生运用数格子的方法很快比较出这四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第二步,教师问,有两个图形,一个是6格,一个是13格的,你说哪个图形面积大?当学生说13格的面积大时,教师再出示这两个图形,这时学生一眼就看出6格图形的面积大。因为13格图形的格子很小,而6格的格子却很大,使学生体会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在本案例中,我们对素材进行改编,发现隐去习题中的方格,使原来简单的一道习题素材体现出其独特的思考价值和魅力,让前后知识能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促使立体化的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融合;同时使学生有了初步的统一面积单位的需要,为下一环节“面积单位”的教学做好铺垫,实现思维的真正内化。

二、丰盈阅读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如何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解读素材所蕴含的深意是一种教学艺术,它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及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

1.丰富素材内涵,从“数”走向“形”

教材把许多拓展性的知识目标隐藏在素材之中,用单一的呈现内容不能很好体现编者的意图,我们可以丰富素材内涵,细化教学目标,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如教学“1/2+1/4+1/8+1/16+1/32=()”,第一步:学生通过通分的方法来计算得出31/32;第二步:出示图2,让学生通过阅读图形,引导学生发现这题的求和可以用1-1/32来计算。第三步:比较这两种方法,发现用第二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先通分计算,再丰富素材内涵,通过阅读图形,引导学生发现简便方法计算,这样的设计由数思形、见形思数,有机结合数与形,既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分解素材难点,从“虚”走向“实”

在教学中,很多的素材呈现的只是一个结果,很少呈现知识经历的过程。而教师一般都忽视对过程与方法目标题目的设计,往往偏向学生技能掌握成熟度的练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虚幻”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很容易被遗忘。所以当前的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经历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化“虚”为“实”。

如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后,会有“把8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这种类型的问题。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可对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的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时,可以将文字的阅读素材转化成实践操作展现过程,让学生通过实物的拼摆来理解问题本身的难点,这样的素材设计,使得无序的问题得到有序的思考解决,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等过程中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三、落实阅读策略,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1.简单阅读素材的认读

简单阅读素材一般指一些显而易见的阅读素材,如文字背景材料、简单的场景主题图等。对于简单的阅读素材,教师只要放手让学生捕捉有用的阅读素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就可以。

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以游乐场情境图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但这个素材呈现的阅读素材量过杂,一般二年级的小学生很容易被图像所牵制无法看到问题的实质。因此,在本课的阅读素材解读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做过多解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生根据问题捕捉阅读素材,找到相同加数,凸显出用乘法计算的必要性,为下面进一步认识乘法做好准备。

2.隐含阅读素材的细读

隐含阅读素材指文字、图文、符号、数据和提示等,它一般以半图文出现,同时也会夹杂、隐含着一些阅读素材。对于这些隐含阅读素材在细读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从阅读素材中摘取关键的词句,把在解题中能起到一定提示作用的词语做上记号,辅助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再对呈现的阅读素材进行收集整理。

如“一种长方体通风管长8米,横截面是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做这样的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如果没有捕捉到通风管两头是空的隐含条件,这道题就会出错,所以在对阅读素材进行细读时,要教会学生将阅读素材进行深刻领悟,让学生把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融会贯通起来理解。

3.复杂阅读素材的解读

复杂阅读素材主要是指包容量比较大的综合类的阅读素材,包括文字、表格、示意图、统计图、图画、数据资料等阅读素材。这些阅读素材看似简单,却不完整,同时也会夹杂、隐含着一些阅读素材,许多对解题无用或无关阅读素材也在其中呈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或干扰。在解读复杂阅读素材过程中,我们容易忽视阅读素材内在的联系,疏忽阅读素材中的规律性、系统性。

如“萌萌3天看完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38],第二天看了剩下的[15],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24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解读这个素材时,[38]把全书看成单位“1”,[15]把第一天看后剩下部分看做单位“1”,这两个分数的单位“1”不统一,需要把[15]转化成全书的[18],就是(1-[38])×[15]=[18]。再根据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24页,用24÷([38-18])=96(页),就可以求出全书的总页数。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复杂的阅读素材需要仔细辨析,反复推敲,逐步分析推导,把阅读素材之间的模糊关系一一展现,观察和理顺阅读素材之间的实际关系,发现解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学生对阅读素材的正确解读,可以使学生将所获取的阅读素材进行纵向、横向的串联,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因此,教师不可忽视阅读素材解读潜在的内涵和实际意义,要把握阅读素材的内在精髓,通过适度的提升,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阅读素材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厉小康.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仁[J].数学教育学报,2004(2).

[2]邵光华.数学阅读一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