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范梅南现象教育学与儿童教育

李鸿
  
速读·上旬
2018年9期

摘 要:本文通过两个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生活片段,引出了两个关于儿童教育的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的“教”更适合儿童的认知;二是如何将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儿童无限的可能性结合好。最后结合范梅南现象教育学提出教师的“教”需要立足实际现象,与儿童真正“相遇”;以及从儿童生活出发唤醒儿童内在对知识的渴求。

关键词:范梅南;现象教育学;儿童教育

一、关于儿童教育的两个问题

片段一:A幼儿园大班老师布置蔬菜拼盘的手工任务。一位小女孩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剪纸板上的蔬菜图形,而是专注于剪蔬菜图形下的说明步骤的图片。老师看到之后,对她说,不要剪这些图形,这个是不用剪的,剪上面的白菜和胡萝卜。小女孩没有理会老师。老师就又拿着剪刀示范了一遍。等老师走后,我过去问她为什么要剪下面的图形,她回答:“好玩呀。”后来,同组小朋友已经完成了蔬菜拼盘。小女孩盯着别人完成的作品看了10秒左右,开始剪蔬菜的图形,之后自己完成了蔬菜拼盘的作品。

片段二:大班的小朋友午睡起床后,老师要求小朋友们安静地坐好。一个小男孩一直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老师提醒了几次之后,他仍旧没有注意到。老师就对小男孩说:“你这么不乖,你还是去和小班的小朋友走吧,不要你了。”小男孩有些着急了,有点想哭,站在原地不肯走。老师随后说:“你去角落站着吧,下个活动你不要参加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小男孩始终坐在角落里。活动结束之后,老师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小组里。放学后,我问老师平时是怎么处理小朋友不守秩序的问题的。老师说就是类似于这样,不让他参加活动。当然,过一会应该是要让他回到小组里面去的。只是今天比较忙,忘了。

从上述的片段可以看到,一方面,由于缺乏生活的经验,儿童需要教师的“教”。然而,儿童在活动或学习的过程中,却经常会做出自己的判断。教师所“教”的不一定就能被儿童所接纳。那么,教师怎样的“教”更适合儿童的认知呢?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儿童经验的缺乏又使得儿童的未来充满了可能性。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不仅仅活在当下,还有自己的“明天性”。儿童生活和教育就存在于这无限的可能性之中。教师又该如何将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儿童无限的可能性结合好呢?

欲解答上述的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范梅南现象教育学的三个重要概念出发:生活体验、教育智慧、感受之知。生活体强调要回到我们所亲历的教育经验中去,来追寻真实生活中的教育现象的本质。教育智慧则需要感情的投入,身心合一的体察入微,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感受之知则说明了在教育关系中我们用身体去体验教育发生的过程。身体不只是被动的接受刺激,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它也有着创造性的作用。儿童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一个具体情境的实际时机中自然表现出来的。

二、从范梅南现象教育学来看儿童教育的两个问题

(一)“教”需要立足实际现象,与儿童真正“相遇”

现象教育学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从生活中的教育情境出发,对所经历的事情的本质进行反思,以达到自我教化。在儿童教育中,我们要将注意力转向儿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跳出先前的理论框架的束缚,对现象本身进行反思。儿童教育不是教条的僵化地,而应该予以人文的关怀和教育的机智。只有完全置身于对儿童教育的亲身体验之中。才能将内在静态的儿童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需要与儿童真正的“相遇”,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到与儿童的教育关系中去。如果老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儿童的教育中去,意识到儿童所具有的可能性,意识到教师一个细微的表情,一句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话语都可能会引起儿童未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自然会形成对身边教育现象深刻的洞察力,在面对具体的教育情境时也会自然的展现出教育智慧。

(二)从儿童生活出发唤醒儿童内在对知识的渴求

从生活体验的概念来看,体验有别于经验,经验是业已形成的结果,是静态的,而体验则发生在教育情境中的实际过程,是动态的。儿童教育应该是儿童生活中的教育。这一点上也达成了共识,并且在儿童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也表现出来了。比如区角活动、种植园、“去小学化”等。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儿童的教育还是存在着外在的目的。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习惯于用结果来判定儿童教育的好坏。如果将注意力集中于结果的判断上,我们会忽略掉很多儿童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东西。这也会使我们的儿童教育变得功利,以成人实用的标准替代了儿童对生活的真正的体验。所以,对于当下儿童教育,我们需要引导儿童关注探索的过程,重视儿童自身的体验。让儿童从自己的体验中形成对生活的认识和生命的热爱。知识不是从外界强加于儿童身上的,而是儿童被唤醒之后,自发的领会和觉悟到的。正如片段一当中的小女孩一样,儿童如果没有从内部接纳,没有自己内部动机的驱使,外在的目的和指导是并不能为儿童所接受的。而当儿童唤醒了源自内心的动力之时,就能自发寻求知识,探索知识。

三、总结

现象教育学给我们当下的儿童教育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即关注亲历的儿童教育现象的本身而不是寻求纯粹理论的依靠。虽然现象教育学带有的浓郁的人文气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或许并不能发挥如范梅南所说的那般作用,但也从人文的角度提醒我们多关注生活中亲历的教育体验,同时反思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儿童教育现象。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2]蒋开君.走进范梅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