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的培养策略研究

姜春香
  
速读·上旬
2018年9期

摘 要:有感情朗读是对小学生朗读的根本要求,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在大力抓朗读,学生却不喜欢朗读,尤其不喜欢有感情地朗读。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准确定位和把握“有感情朗读”的概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策略

一、什么叫有感情朗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对文章文义的直觉感悟,这种对文义的直觉感悟往往缺少整体把握,认识不够全面,有时甚至是片面的、狭隘的断章取义。

小语教学一段时期有过“阅读教学以读为主”的口号,提出“以读代讲”“以读代练”“应该以反复地读去领悟文章的语言、意境,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机械的反复熟读为主要教学手段。这样地朗读只是停留在语言感知的表层,不让学生去感受、体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去理解、挖掘作者深蕴于文章中的情感;去揣摩、想象字里行间的“留白”之美。没有了这一切,学生怎么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怎么能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呢?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又从何谈起?当学生对朗读产生厌恶时,何来感情、何来真实自然,何来“精思”“有得”?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我们应认识到,其中的有感情绝非是教师或学生完全个性的释放以进行二度创作,而是在理性深入了解课本内容后,尽可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文章的本色,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再现文本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朗读,绝非简单的照本宣科——“随口念”,亦非高层次的再创性艺术表演——“诗文朗诵”,应着重关注对文本的还原。简而言之,有感情朗读就是学生以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解读,尽可能地贴近作者创作心境,用自己富有节奏的、抑扬顿挫的声音流畅地把作品念出声。

二、有感情朗读培养方法

(一)用心试读,掌握方法

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用心试读,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不读错音,在试读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一些朗读方法。

1.提示指导。课文中有些句子本身就提供了有感情朗读的提示,试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提示。如《捞月亮》一文中有这么几句:“小猴子叫起来:‘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了啦!’”从“叫”一字便可知读小猴子的这句话时应该大声一些,急促一些,表现出非常着急的情感状态。又如《清清的溪水》第8自然段:“这么多的树被你们拔掉了,雨水把泥土都冲进小溪里啦!不信你们去看看。”小免生气地说。学生根据提示语“生气地说”便可知这句应读得气粗声重,语调中饱含责备之意。

但有些句子没有明显的感情提示,学生较难读好,这时教师可先提示学生,再让学生试读。如《瀑布》第一小节:“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教师可以标出其中的重音、节奏,加上适当的感情提示,如“叠叠的浪涌上岸滩”气势磅礴,应读得响亮高昂;“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应读得缓慢低沉。教师也可以先示范读,再让学生读。

2.角色换位。角色换位,更容易使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这样朗读起来会更有表现力。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小鱼姐姐、黄牛伯伯说的话,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变调的读法:读小鱼姐姐的话时,由于这个角色年轻,语调可稍微提高,表现出小鱼姐姐活泼可爱的样子;读黄牛伯伯的话时,由于这个角色是男性,加上年龄偏大,可用浑厚、低沉、稳重的语调,慢条斯理的语速,表现出黄牛慈祥和蔼的样子。

(二)细心品读,进入情境

学生一旦理解了课文,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读起课文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1.调动“形象感受”。品读文章时,教师要注意作品中的形象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感受”。教师应提醒学生“口到心到”,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句,学生由字词联想到天色、飘飞的雪花,从而感到“冷”,用充满感情的声音表现出来。

2、用心比较、揣摩。有比较才会有发现。品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去读,也可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对比朗读,进行比较,寻找最恰切的语气、语调、重音、节奏。如《坐井观天》第四自然段“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教师可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试读,然后指名读,并问:哪里应重读?根据学生说出的重读词,再进行同学间的比较朗读,最终发现重音落在“别说”“井口那么”等词上最能表现青蛙“不相信小鸟说的,只相信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语气。

(三)开心吟读,积淀情感

只有情感丰富的人,才真正懂得有感情朗读,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情,使学生具有义务感、责任感、现实感、时代感。因此,在朗读中,教师要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去吟读、去朗读、去感悟、去体验,开心之处可以摇头晃脑地读,投入之处可以进行角色表演读。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学生会更愿意读,读得更开心,在开心吟读的过程中积累方法,积淀感情。如《清清的溪水》一课,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读,当学生演到小兔气愤地说“比力气?你们毁掉了树林,也毁了小溪”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小兔会气愤?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思考中明白小兔知道保护环境,如果自己在场也有义务阻止这种破坏环境的行为。这样,学生的义务感、责任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必须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给学生朗读时间,充分调动各种因素,把文章情、教师情、师生情“三情”合一,达到情感共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慕新.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指导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8).

[2]梁桂权.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