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当代道德教育

涂畅
  
速读·上旬
2018年8期

摘 要:道德是具有伦理性质的特殊价值,它与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道德危机根源于价值观的扭曲,其主要是由市场经济所导致的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引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扬弃了各种不良价值观,为道德及道德教育提供现实与合理的价值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道德教育的价值基础和价值导向,道德教育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它的根本追求与基本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场经济;道德危机;当代道德教育

市场经济在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物质财富丰富的同时,也对道德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不少学者把现今各种失德现象和道德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市场经济。“道德危机不仅仅存在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也同样地、程度不同地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毋宁说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的危机。”市场经济引发的不良价值观是道德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现代化建设目标及规律的价值表达,它能够扬弃各种不良价值观,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合理的价值根基和价值导向。

1市场经济引发的不良价值观与道德危机

1.1价值观与道德

价值表达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一致性的关系,即意义或效用关系,在一般的表述方面,其直接指向客体及其属性,即客体价值。价值观是对价值的反映,它不仅是观念的符号形态,更是整体生命形态。价值观的这种形态是人所特有的,是认知、情感与意志相统一的复合体。道德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系列的调整人与人行为与关系的规范,在内容上,彰显的却是一系列的价值,即以“善”为核心的价值。道德同样表达的是人特有的整体生命形态,也是人的认知、情感与意志的统一体。所以,在本质上,价值观与道德是一致的。在具体外延或范围上,价值观包含道德,道德是特殊的价值观即道德价值观。

1.2不良价值观与道德危机

1.2.1物质主义价值观与道德生存危机

马克思曾深刻揭示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而作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推动了更强大、更普遍的商品拜物教的产生,使人对物的依赖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市场经济的拜物性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物质交换关系,使社会形成了物质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高度重视物的价值,崇拜物质及物质消费,忽视人及其精神的价值。在这种对物的依赖的社会中见物不见人,人被物化了,人的价值转化为物质生产与交换价值,这使人的主体性丧失,社会成了无“人”社会,人成了无“精神”的人。而“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精神’的生成是人自然状态的终结和伦理生命的诞生标志”。物质主义价值观致使作为伦理人核心的精神的衰落与萎缩。于是,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作为特殊精神的道德失去了作用对象和生存土壤,致使道德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性危机。

1.2.2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道德发展危机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则会使人日益孤立。同时,追求效率至上的市场经济必须要求各市场主体采取能够确保和提升效率的科层组织,而“理性化的科层组织最终会将人训练成不执行(或不相信)他们自身的道德判断”的原子人。再者,市场经济“制造”了庞大的陌生人社会,以及其引发的过度竞争使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这使人日益孤立和自利,从而滋生了个人主义价值观。该价值观肯定了自我价值主体的独特甚至唯一地位,并把价值目标最终取向指向自身,这种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极不利于道德的发展。因为,道德是在伦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从伦理中诞生的。但市场经济造成的个人孤立化、原子化及其滋生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导致伦理共同体的破坏与萎缩,使人与人之间情感和伦理联系破裂。这样,道德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失去了依托和动力。

1.2.3多元主义价值观与道德范式危机

市场机制赋予了每个市场主体自主权和相对独立权,使每个市场主体相对独立于其它市场主体以及政府。这样就凸显了各市场主体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利益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存在着大量且分散的市场主体,各类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很大,每个市场主体都有特定的利益及反映其利益的价值观。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追求的“效率至上”的内在冲动与市场主体禀赋及资源差异促进了分工的发展。普遍和精致的分工使不同市场主体形成了特殊利益及相应的价值观,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利益和多元价值观的发展。随着市场的扩大、交往的频繁,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在利益和价值观的交流与交锋中产生了冲突。于是,生成于特定价值观、反映特定共同体利益的不同道德范式之间产生了冲突,较单一的传统道德范式失去了评判标准和裁决话语,道德范式危机便产生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危机的化解

2.1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扬弃与道德生存危机的化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富强”、“文明”,首先指的是物质富强和物质文明,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它肯定物质巨大的且基础性的价值。同时,“富强”、“文明”也包括精神富强和精神文明,这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它内容,如“民主”、“公正”等,表达的都是精神的价值。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肯定了物质的基础性价值,为道德提供了生存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定了物质主义价值观“物质至上”的观点,从而为包括道德在内的精神的生存奠定了价值基点,这是对“物质至上”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扬弃,有助于化解道德的生存危机。

2.2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扬弃与道德发展危机的化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价值表达,其根基是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就是对私有性及个体性的超越,具有集体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是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超越。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取向。道德体现人的社会本质,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反对个人主义,把个人的生存、发展和价值融合到社会和国家的集体中,从而挽救了“孤独的个体”的原子人,使其回归到社会中,这为道德发展提供社会伦理空间与精神动力。

2.3多元主义价值观的扬弃与道德范式危机的化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上的价值观,表明它肯定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多元价值主体,而多元价值主体是多元主义价值观的主体性部分。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上具体内容表达的是不同的价值客体,是多元主义价值观在客观部分的表现。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蕴含着多元价值观,是对社会现存多元价值观的提炼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完全消除多元价值观,但能够规范、协调与引领多元的价值观,使其能够在它的指引下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扬弃多元主义价值观,有助于化解道德的范式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蕴含的多元价值为传统的单一道德范式的转变提供了要求和方向,促进了道德范式的丰富和发展。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道德教育

3.1当代道德教育的目标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追求

道德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关于现实经济社会关系应该如何的规范。道德作为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的基本方式,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因而经济社会的目标决定了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如成为圣人、大公无私等并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们的现实需要,因而不能作为当代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所以,当代道德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回归时代、回归生活,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反映和实现道德存在的本真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价值取向与根本追求,是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价值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因此,当代道德教育目标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追求,即以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方向。

3.2当代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为重点

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使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每个利益主体对自身的利益具有处置权和享受权。然而每个主体利益的实现必须要通过与其他主体进行交换,这客观要求各利益主体应遵循一定原则。在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各利益主体能够接受和遵循的原则只能是平等与公正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平等”与“公正”纳入自身体系的重要原因。“平等”与“公正”的本质是正义,而正义是道德的内核。因此,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与“公正”作为当代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集中概括,是公民政治、职业和社会交往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因而也理所当然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例如,敬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公民个人有效参与经济社会的保障,尊敬并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提高职业能力、促进职业发展的首要条件。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交往与关系的范畴,其核心是善,而诚信是社会交往和合作行为的基础,因而诚信与友善也是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3.3当代道德教育要坚持基于民主与平等原则的对话教育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之民主、平等要求当代道德教育必须坚持民主与平等原则。其中,“民主”的真实内涵是主权在民与人民做主,那么其体现在道德教育上首先表现为人民是道德教育的主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是价值的三大主体,也是道德教育的三类主体。因此,当代道德教育的主体应该坚持国家、社会与个人主体的统一。传统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国家和社会,个人往往被异化为道德教育的客体,个体只是接收国家和社会所制定的道德戒条的“美德袋”,而国家和社会只是向个体灌输已制定的道德规范。这种非民主的道德教育方式在今天主体多元化、主体意识凸显以及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寸步难行,极易引起人们的反感与排斥。这更需要道德教育采取民主、平等的方式,这意味着当代道德教育需要实施双向互动的对话教育法,该方法要求教师与学生在民主与平等的条件下开展道德教学活动与道德对话。道德对话体现的是道德教育的生成性质,道德教育不是传递预先设定的道德规范的单向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基于平等对话、理解包容与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实现的双向或多向活动。

参考文献

[1]阎孟伟.“道德危机”及其社会根源[J].道德与文明,2006(2):45-48.

[2]樊浩.道德之“民”的诞生[J].道德与文明,2014(2):10-23.

[3]陈伟宏.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及其矫治对策[J].道德与文明,2014(4):30-35.

[4]孙向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2):14-19.

作者简介

涂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