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王培元
  
速读·上旬
2018年8期

极其短暂的培训让我们逝去了半月的日子,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文化积淀。以前是一个教师,一个只知道灌输自己的肤浅的东西给孩子的工具。经过这些日子的集训,我终于明白教师这个词语的真正含义,姑且不论优秀教师,只要能“合格”就是语文界的福了。语文教师到底该做些什么?——语文教师教的不止是语文,是语文素养、语文知识技能等综合性的东西。

一、用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价值观让思想“合格”

从前的我自以为清高,总有生不逢时、时不予我的贱论,但又没有完全地丢掉良心,至少还在漫无目的地奋斗着。这不正是对“教师”的曲解,对人性的泯灭……

当我聆听过段增勇教授《语文人的生命歌谣》、甘卫老师的心理辅导——《做一个幸福的老师》、61岁的李达武教授关于人生的解读——《快乐国学与师德师风建设》之后,我涨红了脸,与之同时仿佛又看见了曙光。也许,必须,如王栋生的专著——《不跪着教书》所讲,语文人也有梦想,也有自然生长和专业成长的权利。到底我们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去走完这漫长曲折的人生里程?那回答只有一个——健康快乐。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只能是拓展学习的广度,把经典国学、专业成长的知识融入教学中,心存感激,奉献爱心,用回报社会、自然、人民的心态尽心尽力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这样才称得上“合格”的教育者。

二、用全新的课程标准、和谐的育人氛围让课堂“合格”

课堂书声朗朗,活动不断,师生互动,看似完美无缺的课堂,结果学生也成了老师的群众演员,课后学生收获也就了了而已。那么课堂是否合格的标准只能看学生在课堂学到了什么,较之原本的基础有无提高,操作的技术是否掌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充其量是个引路人。这样简单的道理地球人都知道,唯独都不去用,或者不能坚守。

1.“以读代讲”活跃课堂。蒙为民教授分享的“以读代讲”方法对教师就提出了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自己深刻地解读文本后通过肢体语言,让孩子看着文本,想象内容,身临其境地去自然感悟,决不能体能训练式地把教师自己对文本成人化的理解强加给小孩子,那就是扭曲了语文的“人文”了,教师只能创设情景让孩子展开合理的联想,发挥孩子创造思维。

因此,课程标准这个方向舵必须得坚守,根据吴忠豪教授的《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讲座精髓,我们必须从课堂效率来辨证地看待当前的课程形态,把儿童语言的发展放在首位,和传统的方式做出改变:阅读的核心为读写并重指向表达;理解文本转化为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

2.“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发展。廖惠渝老师说:“教师把学生心中的火点燃不光要技巧,更要大爱!”“课堂前的预设应适当,重点在课堂生成。”无疑这提示我们的教学活动始终都要以学生的真实体验、感悟为本。针对教学的内容可增可改可换;教学环节可前后调整;教学点拨重在激励表扬;教学指导在于引路搭桥;教学推进随机顺势;教学评价深化得以提升……在学生的自身发展中正确解读学习三维目标:自主、合作、探究。这也正是杨蔚老师的《有效课堂是最大的“以人为本”》讲座的部分营养所在。

三、用细腻的情感陶冶、真实的故事积淀让教学研究“合格”

张希希教授的讲座着实精彩,引用的国外的教学方针策略来指明我们的教育现状及对策。从中只能明白点滴——如何陈述问题(How to state the problem)。一个课题我们必须从最微观的角度去看待,要证明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具有多强的操作性?如果根本就不是问题,那研究就失去了意义。任运昌教授通过“大珍珠”的故事表明:对待学生的一些小毛病,不能像珍珠一样被毁灭,到最后只留下遗憾。这样一些生活中具体的教育小故事,我们如果能做个有心人,把它积累下来,分析中间的内涵,那不久将成为真正的富翁——只要我们把这种叙事性教学随笔、反思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我思故我在。”笛卡儿这样描述,因写作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自我存在的方式、是一种力量的源泉……“细节决定成败。”这些收集整理故事并反思的细节也必定是成为合格的教育研究者的法宝。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得从“教书”蜕变为“合格”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第一步!在以后的工作中坚守并坚持着,无论言行!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