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青年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王诗译
  
速读·上旬
2018年8期

摘 要:一百多年来,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使很多当代中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缺乏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中共十九大提出到2050年要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国的前提必须是文化要强要有自信。中国文化是中国境内多民族文化融合了几千年并吸收了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之长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青年应该真正读懂中国文化。这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所必须要有的前提。本文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自身仅有的学习经验分析了我国青年文化研究的现状,仅供参考。

关键词:青年文化;研究现状;反思

1引言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青年文化研究既包括对青年群体采用文化研究方式进行的研究,强调文化研究作为方法论,其最终指向为文化研究;也包括对于青年文化这一对象的整体研究,强调青年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指向为青年研究。

2青年文化的功能表现

2.1导向功能

青年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为青年在青年文化所标示的价值体系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青年文化所认可的价值观作为自己行为方式的风向标。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青年正处于少年与成年的中间阶段,与少年相比,青年面临更多的压力和选择;与成年人相比,青年要面对更多的困惑和迷茫。青年的选择几乎涵盖他们所有的生活领域,无论是学业选择、职业选择、婚姻选择,还是人格选择、信仰选择、道德选择、生活方式选择等,都渗透着青年文化因素,建立在青年文化的价值体系上,受到青年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2.2调节功能

青年面临升学、就业、婚姻等种种压力,他们不愿向家长和教师吐露心声,往往选择同辈群体作为倾诉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年文化是一种同辈文化,它是由年龄、地位、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人构成的一种亚文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疏解,很容易引发心理或精神疾病。青年文化中同辈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对青年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青年的困惑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解答,避免或者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

3青年文化研究的现状

3.1青年亚文化研究成为青年文化研究的主要方式

当前国内最典型的亚文化现象,如20世纪末“酷的一代”(英语“cool”的译音)。“酷”作为青年追求前卫风格的标志,所力图凸显的是青年亚文化的特色。有学者对青年的“酷”持不同意见,如王彬认为,“酷”的本质是现代竞争下产生的孤独感、挫折感和焦虑感等痛苦心情的“克隆”,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态,是青年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形式。青年一代不应该是冷酷的一代,病态的一代,更不应该将“酷”作为一种前卫风格。对“酷”的争论,恰恰说明酷的含义的多元性。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解释它。伴随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以及大众媒体全球化,国外后亚文化现象也已在当代中国青年中呈现一些特征,比如掌握了新媒体技术的青年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力量,创造了属于他们自身的诸如自拍文化、恶搞文化、搜索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类型。他们甚至还通过技术壁垒构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高墙”,抵御成人世界对他们文化的规制。沉溺于网络文化来抵抗“父辈文化”,是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突出表现。

3.2以文化视角介入城市务工和农民工群体研究严重缺席

青年文化研究对象中城市务工人口和农民工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中国特色青年文化研究所在。面对着生活实践中的庞大农民工群体,青年文化研究理论表现出阐释的困境和失语。青年文化研究对于城市青少年文化和流行文化重视有余,对于城市务工人口与农民工人口关注不足。探究青年文化研究就是青年流行文化和城市青少年文化的研究,使真正反映整体青年文化研究现象得不到重视,导致当下青年文化研究只是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甚至以点带面,以局部代替整体,以时尚流行代替根本的学术研究,真正的中国特色的青年文化研究处于边缘缺席的位置。

4青年文化研究的反思

4.1青年文化研究需要从干预性到阐释性研究

对于青年研究来说,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恰如其分,在当下青年文化研究中起到了某种重要作用。在更多向“专业化”范式转变的过程中,诸多研究者用更多时间对待范式问题。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是当前青年研究中的两种主要方法论,其中,流浪儿童、留守儿童实证研究已颇有影响并具上升发展趋势。但研究界已对此产生警惕,即“青年研究不可以量化数据遮蔽文化精神,以价值无涉和价值中立来忽视对生命质量和生活意义的追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部分研究者正在践行着以文化人类学视角探究青年研究的通达之境。以人类学作为开启学术研究的自觉途径,从“二战”时期就开始了,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日本文化进行考察,成为学界研究日本文化的鼻祖,被称为文化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4.2优化文化系统,处理好主亚文化关系

青年文化是与社会主流文化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系统。从本质上讲,这种系统是与主体文化有一定偏离率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一方面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规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它又充满社会异质性。青年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和趋同性,但更多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内在的紧张关系,有时还具有破坏性。青年文化的桥梁作用能否有效发挥,需要处理好两对关系:第一,青年文化本身具有价值属性,与青年之间存在需要与满足的关系;第二,青年文化与社会主文化的二重性关系。当青年文化与社会主文化之间处于趋同状态时,二者相互促进。青年文化与社会主文化之间的趋同程度也会进一步促进青年文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文化与青年文化越趋同,则越有利于青年利用先前积累的社会主文化基础去理解青年文化,科学把握青年文化,进而使其个体功能得到切实发挥。

参考文献

[1]戴文静.近三十年中国青年文化研究的嬗变与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17,01:80-87+44.

[2]马中红.文化政治成为学术焦点,研究方法亟待与时俱进——2016年青年亚文化研究论略[J].青年探索,2017,06:71-81.

[3]刘悦笛,刘陶.当代新青年“新文化”的结构与走势——兼论亚文化与反文化研究的本土适用性[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06:38-4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