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党春红
  
建筑创作
2012年1期

  大明宫遗址公园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是以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它是大明宫总体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道路规划设计以考古研究成果为基础,尽可能体现唐大明宫的历史格局,以文物的保护与展示为前提,为游客参观文物古迹、园林景观、体验大唐宫廷文化及使用配套服务设施提供交通条件为主要目的。
  规划设计概况
  1.路网结构
  遗址公园道路系统在改造利用现状道路的基础上适当增建,并对大明宫的历史格局有所体现。其基本结构为“一轴一环二纵三横”,是连接殿前区、宫殿区、宫苑区三大功能区构成园区道路系统的骨架。
  一轴:“丹凤门入口广场-御道广场-含元殿遗址-宣政殿和紫宸殿遗址-太液池-玄武门-重玄门”是唐大明宫历史格局中最重要的中轴线,是遗址公园的重要展示区域,沿这一轴线形成以步行为主的参观游览线路。
  一环:沿宫墙内侧设置环路一周,是以游览、消防、巡视为主的交通线路。
  二纵:在现状道路基础上形成与昭庆门、光顺门、含耀门、崇明门、银汉门、增加门等门址对应的二条南北向交通路线。
  三横:沿含元殿前沟渠遗址及其延长线方向,以及第一道内宫墙、第二道内宫墙遗址设置东西向道路。
  “一环二纵三横”构成园区主要道路主路和支路,起着连接各功能游览景区的作用。另外,分散于各景区内部的园林小路也是园区道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2.出入口设置
  大明宫遗址公园四周均为现有和规划的城市道路:太华路(东)、自强东路(南)、建强路(西)及重玄路(北)出入口位置均结合大明宫丹凤门、建福门、望仙门、左银台门、右银台门、翰林门、九仙门、重玄门等布置。出入口根据游客量及景观需要结合周围交通景观等设置大小不等的集散广场与城市道路及周边地铁、公交车站相衔接。例如,主出入口丹凤门集散广场与火车站北广场相邻,结合丹凤门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工程设计,为未来停车场、地下出入口等预留了充分的备用地。
  3.交通方式
  遗址公园内部采用的交通方式有:电瓶车、步行、自行车等。其中,以电瓶车和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步行交通又分为,地面步道、高架步道两种方式。电瓶车交通线路可兼容步行和自行车、仿唐马车交通方式。
  思考与探索
  在大明宫遗址公园道路规划设计实践中,基于对大明宫遗址历史文化这一主题深刻的整体性思考和系统性的把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1.道路总体格局
  唐大明宫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皇家宫殿,道路设计在殿前区及宫殿区采取大尺度、形状简洁而大气的方格网形式与宫殿建筑群布局对应,营造宏伟气势。而在宫苑区则采取自然曲线道路,与园区景观共同营造自然风景园林环境。
  2.道路外观设计
  大明宫遗址是盛唐文化的体现,不是现代人文景观,遗址的保护展示也是以体现历史原真性为原则。作为游览线路的道路设计也应与文物一样,反映历史积淀,具有历史沧桑感。设计中主要道路采用了透水混凝土路面,实际效果既具有砂石路面自然质朴的历史效果,又避免了砂石路面在现代交通工具摩擦下形成的扬尘影响环境。同时还具有涵养水分的功能,有利于改善北方干燥的气候环境,同时与园区中采用石板、石子、渗水砖、木板等天然材料的园林小路浑然一体。
  3.道路竖向与雨水收集
  据考古资料,唐地面在现状地面以下,最浅处只有几十厘米。设计中新道路结构层以不破坏原唐地面层为原则,在符合总体景观布局的要求下,道路纵坡不超过8%,标高设计与地形保持一致并略低于地面利于雨水收集。为保证路面的整体性观感,雨水收集口布置于路边草坪中。
  4.道路宽度设计
  在体现大明宫宏伟气势的基础上,根据公园游人容量以及电瓶车行驶要求确定主要道路的宽度和密度。
  公园主路10m,支路5m。为避免10m宽的主路样式单调,路两旁1.5m处为土黄色,中间7m为灰色。
  5.现状道路利用
  鉴于考古和历史研究尚未揭示唐大明宫历史道路布局及走向,为保障文物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与道路总体布局不矛盾的情况下对现状道路尽可能的加以利用,以节约投资。
  6.道路结构设计
  西安地区属湿陷性黄土地质,道路路基应坚固可靠。透水混凝土面层下设混凝土和灰土基层,透水混凝土与混凝土基层共同承担行驶荷载。主路与支路平时主要供电瓶车和人行使用,必要时也可行驶消防车、大客车及货运车辆。
  作者:党春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院副总规划师规划景观设计所所长
  收稿日期:2011年10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