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缓冲区设计

白祖华
  
建筑创作
2012年1期

  概述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以下简称“遗址公园”)位于城市建成区域,与多条城市道路相邻。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建设项目,在遗址公园宫墙与城市道路之间设置了缓冲区域。
  缓冲区占地约41万m2,其中东部长度约为2.6km,宽度17m~155m不等;南部长度约为1.5km,宽度86m~93m不等:西部长度约为2.6km,宽度68m~95m不等(北部为北夹城)。缓冲区的建设不仅为遗址公园提供了绿色的保护,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空间,形成了一条文化属性与现代城市功能有机结合的生态文化长廊。
  设计指导思想及定位
  遗址公园建设旨在充分保护遗址的同时,最大限度对遗址以不同形式进行展示,并满足城市现代功能。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缓冲区肩负着保护、展示、城市空间以及市民休闲的多重功能。其中东部在遗址,宫门宫墙展示的同时,兼顾餐饮,运动健身、休憩等功能:南部作为遗址公园的主要入口的前广场,有遗址保护、宫门宫墙展示的功能;西部主要提供游人停车及必要休息场所。
  设计构思及内容
  根据现状特点,东、南、西三面各有特点,因此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
  1.南部缓冲区设计
  用地主要为遗址公园主要入口(丹凤门)的前广场,人流相对较大,是遗址公园的第一印象。在体现恢宏气势的同时还要为游人提供足够的活动集散场地以及充足的绿色休息空间。
  为了体现出此区域特有的庄重感,设计以大面积规则式的铺装为主体,并以大规格规则排列树木加以衬托,在充分展示城墙的同时也为游人提供了必要的林下休息空间。
  为了使该区域展现出大气、庄重的气质,广场铺装以灰色为主色调,并在宫墙南侧设置6m缓冲带,散铺黄色砾石,在有效保护遗址的基础上,使广场与宫墙更为统一协调。丹凤门东西两侧区域通过规则树阵与林下广场的均匀分割,形成多个小空间,在林下广场周边设置座凳、商亭、厕所等服务设施,为游人休憩、游览提供了便利的设施条件。
  在强调整体气势的同时,还注重了细节的刻画与文化的体现。为了更好地帮助游人对历史空间的感悟,兴安门、建福门及望仙门外侧广场铺装采用城楼剪影的形式表现出城楼的原貌。设计参考了城楼形制,对城楼进行了适当的简化,通过不同颜色的透水混凝土将城门、窗等以写意的手法,剪影的方式表现和标示城楼形象。不同颜色的透水混凝土之间用铜条进行分隔,增加了城楼的线条感,使城楼形象更加挺拔。
  为了减少周边环境的影响,设计在规则的绿地内堆起微地形,并配合相应的植物,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使城市道路与遗址公园形成了良好的景观过渡。
  为了突出此区域的庄重感,种植设计采用规则式的种植方式。缓坡草地内以常绿树与灌木为主;周边种植采用寓意高贵的玉兰和色彩变化丰富的五角枫相搭配,并在其问点缀寓意吉祥的大规格石榴;各门址两侧均种植法桐等高大乔木体现庄重感。在树种选择上,乔木除法桐、国槐等大型树木外还选用五角枫、大叶女贞、广玉兰、樱花、紫叶李等以丰富季相色彩、活跃空间气氛;灌木则选用珍珠梅、碧桃、紫薇、丁香等开花植物,充分调动游人的感官;常绿树以油松为主,使得区域内四季皆有景色可观。
  2.东部缓冲区设计
  用地北段以商业为主,中段为恢复的左银台门门址,此区域体现出更多的城市景观空间。
  用地南段呈南窄北宽之势,最窄处仅为20m,因此以绿化为主,用“植物墙”(法国冬青)代替宫墙,将街道的喧嚣隔离在外,内部形成安静的空间环境。每隔几十米设有林下广场,设置座凳、厕所等配套设施满足游人休憩的要求。广场采用简洁的设计风格,中国传统风格的灰色地砖与灰砖贴面的种植池及石材座凳体现出古朴的环境氛围。左银台门南侧有一保留建筑,与城市道路高差约为4.5m,为方便保护和游人参观,设置了挡墙及坡道,地面铺装与墙面铺设采用灰色仿古砖,游人可以登台远眺,形成了该段的一处景观亮点。在此段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处城墙遗址,为了对其保护,设计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其用玻璃构件加以保护,以便展示。北段以商业为主,外围设计水系,形成良好的滨水休闲环境。水系上分布汀步、小桥,方便游人穿行,周边搭配层次丰富的植被;水系周边分布多处林下休憩空间,与酒吧外围的休憩空间相呼应,游人在此可感受到古代与现代不同文化的撞击。
  北段靠近城市道路一侧堆起1m~1.5m高的地形,起到阻挡视线与减少噪音的作用,再搭配以厚重的植物力争为遗址公园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水系周边则以平缓地势为主,并以缓坡形式延伸入水。南段现状地形较平,此段以平整的场地为主,减少对现状地形的破坏。
  用地北段种植以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丰富景观层次,水系周边增加水生植物,丰富立面层次。在植物选择上,利用成片的白蜡、国槐将城市道路遮蔽的同时,提供了空间的背景;宫墙东侧则采用高大乔木与地被的组合,减少灌木的出现,将宫墙完美的展示给游人;酒吧外围广场则以规则树阵、大面积竹林为主,营造出舒适的休息氛围。南段以乔木、灌木为主,城市道路与绿带内行列式的乔木种植,将遗址公园的庄重性展示给游人;靠近“植物墙”部分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方式。乔木选择上除选用大量白蜡,国槐等为背景树以外,还选用油松、五角枫、玉兰、海棠、垂柳、紫叶李等点缀于背景树周边;灌木选择上以紫薇、金丝桃、连翘、榆叶梅、南天竹等花灌木为主;花卉主要选用玉簪、鸢尾等各季开花植物;水生植物以莒蒲、千屈菜、睡莲等为主;通过植物色彩和季相上的变化达到三季花开、四季透绿、处处有景、变化无穷的景观效果。
  3.西部缓冲区设计
  西部缓冲区绿地宽度较宽,交通流量较少,除满足游人休憩外,还承担着整个大明宫游览车辆停放的功能。在不破坏遗址,满足景观需求的前提下,规划了大量的绿色生态停车场,并设置了林下广场、右银台门广场及九仙门广场等休息空间。右银台门广场和九仙门广场作为遗址公园的侧入口之一,除满足进出要求外,还做到了景观与城门、城墙的完美结合。右银台门广场中轴地面铺满以簇锦缠枝牡丹为底的花岗岩石雕,沿城门中轴伸向城门,强化城门轴线。形成壮美气势。城门两侧落叶乔木行列式的种植,让游人在两侧浓密的树荫下寻找唐代脚步匆匆的日常进宫路。九仙门广场则采用黄色透水混凝土铺装,与缓冲区内其他侧入口相协调统一。
  由于该区域现状地形较为平坦,仅北段高差较大,因此设计以平整的场地为主,更好地展示城墙的风貌。
  种植设计分为停车场与广场、城墙周边两个部分进行考虑。停车场绿化以冠大荫浓的落叶乔木苦楝为主,在减弱对城墙影响的同时也为车辆提供遮荫。广场及城墙周边,以栾树、元宝枫、油松等高大乔木与草地为主,减少灌木对城墙的遮挡,使城墙得到良好的展示。北段林下广场种植延续外围水系周边的种植方式,采用乔灌草加水生植物的种植方式,丰富植物景观,营造舒适、自然的环境氛围。
  4.周边道路设计
  此次设计还将自强东路、太华路以及建强路三条城市道路纳入设计范围,使其在铺装和种植形式与缓冲区相协调。铺装上镶嵌印有大明宫LOGO的地砖,增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人行道种植池内种植冠幅较大的国槐,为游人提供了舒适的步行环境:非机动车道则采用沥青铺装,与城市道路相衔接;绿化隔离带则采用大规格国槐加大叶黄杨、紫叶小檗等整形绿篱的种植形式,整齐排列于道路一侧,形成了整齐的城市形象;同时还将分布在绿化隔离带内的公交车站及站牌纳入设计范围,使其与整个遗址公园相统一。
  作者:白祖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EA4工作室景观设计师高级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1年11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