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轴广场与遗址博物馆设计

徐聪艺
  
建筑创作
2012年1期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轴广场位于大明宫遗址的中心地带,是整个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重点。其区域涵盖大明宫遗址的三大主殿宇(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基地南接含元殿遗址,北达太液池南岸,东至含耀门、崇明门一线,即规划公园西路以东;西至昭庆门、光顺门一线,即规划公园东路以西。基地为形状较规则的四边形,总面积约45hm2。该区域规划定位于考古及遗址保护主题展示区,重点展示先进的现代考古过程与成就,以及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方法、技术、材料与成果,为古迹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重点示范区。
  总体方案探索
  中轴广场作为旧时大明宫的宫殿区,属朝政区域,是大明宫总体构图中几何中心的位置,又是大明宫中轴线的核心区域。大明宫南部的朝政区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布置。这条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排列有丹凤门、御道、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山、太液池。由唐大明宫所开创的宫殿建筑“前朝后寝,中轴对称”的布置方式与方式,对后来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傅熹年所说:“唐大明宫奠定了中国以及东亚的宫殿制度,对中国明清故宫及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宫殿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项目接触之初,对于摆在面前这样一个位于如此显赫地位的区域的方案,该如何入手成为我们设计团队中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的头等问题。
  随着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不断的磨合和调整,历时一年多的各种方案的尝试,最终的理念和设计逐渐清晰,形成贯穿始终的设计理念“界面,发现”:“界面”是对御道广场和遗址公园整体气氛的一种延续,是对垂直和水平、时间和空间的界定:“发现”是人类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断探索的行为的展示。
  总体上,中轴广场区域整体以季节性自然草地覆盖,创造开阔、沧桑,威严的空间和景观感受,成为控制整体遗址公园宫殿区的核心精神气质。
  通过中轴线到达中心宫殿区的木栈道和中心宫殿区宫殿遗址周围的木平台,一方面标示了宫殿区整体的位置,一方面有体现其核心意义的目的,意在搭建现代人的参观和游览通道,表达现代人对历史、对遗址的态度;以朴实和生活化的参观设施,以及对地面遗址以夯土矮墙标示的方式,促进现代人对历史的认知,表现历史的沧桑和现代人对历史的态度以及未来去向之间的联动。
  方案之初,考虑在宣政殿、紫宸殿位置上搭建中心构筑物,一方面对历史的空间感进行了示意,一方面也具有在核心区中体现空间氛围的意义。本文中及本专辑相关文章中引用的方案效果图含有两殿构筑物的都是这种意图的表达,但我们接受文物专家意见,最终放弃了这种设计。
  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结合场地现状,经过研究,含元殿北部遗址现状地势低洼,且经考古钻探得知地下并无遗址,具有良好的条件建造一个埋藏于地下的博物馆,使参观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到遗址公园就能对盛唐时期的大明宫有一个全面综合的了解。
  面对着历史和未来,我们严格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忽视文物存在,割裂历史延续的作法。对其历史遗产进行有效的继承,实质性的尊重。在承上启下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找到现代人的作为。在现有历史资料的前提下,避免和不确定的历史事实发生关系,避免对历史产生歪曲和误解。
  整体草地绿化、架空木平台、中心构筑物、地下博物馆、遗址遗迹保护和展示构成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轴广场的核心控制元素,这些元素基于真实、完整,低限、可识别和全面保护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方式
  遵循设计原则,采取不破坏遗址遗迹的方式进行保护和展示。含元殿北部博物馆的设计严格控制在已钻探无遗址范围内。架空木平台的设计最大程度地避让遗址,浅基础保证不破坏唐代土层。如果有进一步的考古需要,轻钢结构形式也比较容易拆卸。
  (2)文化含义
  博物馆内的文物展示,架空木平台和中心构筑物的设计,以及遗址的保护,标示和展示,使公众能在这里接受历史和考古教育,感悟大明宫历史的辉煌。
  (3)参观展览
  博物馆的出入口巧妙的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使参观者不觉中已走进园区的核心区域。架空木平台和通往遗址展览的通道,为参观者提供一个不影响遗址保护和考古工作的参观路线。也是对历史尊重和认知的态度的体现。
  (4)休闲娱乐
  草坡、木平台,充满生活和休闲情趣,不仅仅是参观通道,还具有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的作用。草地上休息,栏杆前远眺,木地板上活动,满足公众在公园中放松休闲的需要。
  中轴广场
  1.中轴广场遗址范围考古研究
  195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以马得志先生为首的西安唐城考古队对唐长安城遗址(重点是大明宫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1957年3月~5月,考古队利用钻探方式,历时3个多月的勘察与试掘,初步了解城址的范围和保存状况。至1959年5月,基本上将城垣与主要的宫墙、城门、以及宫殿、池、渠等遗址的范围和分布勘探清楚。其中勘探出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的位置,含元殿位于丹凤门北610m处,与丹凤门南北相对;宣政殿位于含元殿正北,相距300m,据钻探得知,殿址东西长近70m、南北宽40余米;紫宸殿按《唐六典》等书记载,“宣政殿之北有紫宸门,门北为紫宸殿”。它们的夯土基址已经找到,其位置与记载相符。
  2004年春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文化财研究所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联合考古队经过三个月的发掘,在西安唐长城大明宫太液池南岸遗址上清理出一组大型廊院建筑遗存。其位置位于大明宫南北中轴线上,与南面的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三大殿以及北面的蓬莱岛基本上成一直线。
  2009年根据考古队对宣政殿、紫宸殿区遗址的发掘,查清了宣政殿、紫宸殿附近区域地下古代遗存(以唐代建筑遗存为主)的分布、形状范围、大小尺寸、深度等基本情况,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保护、展示设计等提供了考古依据。
  2.总平面设计
  整体场地地形南北起伏较大,总体呈南高北低之势。地面标高介于403.88~412.95m之间,地貌单元属于黄土梁区。南侧中央博物馆场地中间地段较为平坦,两侧略有起伏。勘探点地面标高介于408.30~412.37m之间,地貌单元属于黄土梁区。场地除表层存在分布厚度不均的人工填土外,各层土层较均匀,且均为粉质粘土性质的黄土与古土壤,各层土均为中压缩性土。综合该区域湿陷性勘察资料,场地应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3.整体区域景观
  整体区域内以季节性混和草种为主种植,区域内控制总体高程排水,不影响唐代土层。根据需要设置临时性木质栈道,临时休息区、服务设施,雕塑等。
  4.交通组织
  (1)周边交通条件
  用地位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核心位置,与周围市政道路无直接接口。基地交通需要依靠公园东路和公园西路解决。
  (2)出入口
  根据用地周边规划条件,机动车交通出入口仅限于园区内含元西路和含元东路。
  (3)人流交通组织
  主要考虑从含元殿遗址进入的参观人流。游客从木栈道一直向北参观游览,可直达太液池南岸。游客从木栈道东侧室外台阶下到博物馆前广场,进入室内参观后从东北侧庭院出口上到木栈道标高,继续向北参观游览,也可直达太液池南岸。
  (4)车流交通组织
  基地南侧博物馆除贵宾车辆和展陈后勤车辆外,其余车辆不进入。贵宾车辆从含元东路进入,在主入口广场附近设贵宾停车位,临展后勤车辆从含元东路进入东南侧庭院,主展后勤车辆从含元西路进入西南庭院。
  基地北侧无机动车进入。
  (5)停车位
  由于基地位于公园核心位置,为纯步行游览区域,因此不设置公共停车场,只在博物馆主入口附近设少量贵宾地面机动车停车位,在文物库房附近设内部停车位。不考虑自行车停车位。
  (6)道路系统
  消防车可从含元东路和含元西路到达博物馆东西两侧庭院和广场,消防车道与周围园区道路连接。车道宽度大于4m。基地北侧为木栈道构筑物,不设消防车道。
  木栈道与木平台
  木栈道从含元殿北侧开始,向北延伸到北侧木平台,东西宽18m,南北长237m。沿地面铺设。顶部铺设30mm厚棕色防腐木条(1200mm×200mm)。
  木平台位于用地北侧宣政殿、紫宸殿遗址区域。东西宽146m,南北长251m,与木栈道高差1m。顶部铺设30mm厚棕色防腐木条(1200mm×200mm)。
  架空平台总体采用混凝土柱支撑的木结构形式,局部架空处采用钢结构,顶部铺设防腐木地板。木结构形式简洁风格统一,便于安装维护和拆除,遵循遗址保护的可逆性和可持续性原则。顶面平整不找坡,不做防水层,雨水通过木地板缝隙自然渗透滴落到下层地面,通过下层地面的找坡进行排水。架空平台局部跨越遗址展示区设置玻璃可视口,便于游人参观,玻璃可视口表面由钢化玻璃拼接而成,
  含元殿北侧绝对标高414.6为木栈道起点标高,向北找1%的坡度,到达木平台南侧,绝对标高为412.5。木平台南侧绝对标高413.5,木平台北侧绝对标高412.5,紫宸路北侧木栈道起点绝对标高410.6,术栈道终点绝对标高409.8。
  遗址博物馆
  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位于用地南侧中轴附近,展览馆和窑址博物馆北侧。总建筑面积约1万m2。博物馆利用现有洼地,局部下挖,顶板覆土。下挖范围在前述考古无唐代文物遗存范围内。
  1.建筑功能设计
  地下部分。地下部分为一层,局部设夹层。地下一层西侧为博物馆主展厅和设备电气机房,中部为博物馆公共集散大厅,东侧为临时展厅和多功能厅。地下夹层西侧为博物馆办公,东侧为多功能厅附属用房。
  地上部分。博物馆南侧为文物库房和窑址博物馆,均为现状建筑。博物馆上方为绿化覆土和木栈道。建筑基本模数为3m,9/12/18/24柱网,控制模数网格3m×3m。
  2.水平及垂直交通组织
  游客南侧主入口进入建筑内部,通过扶梯和楼梯到达观众集散大厅,并通过这一空间进入西侧展厅和东侧临展及多功能厅。工作人员由西南侧入口进入,到达夹层办公空间。主展厅展品从西南侧电梯进入,到达地下一层主展厅;临展展品从东南侧电梯进入,到达地下一层临时展厅。
  3.剖面设计
  主体高度控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主展厅、观众集散大厅、临展大厅层高9m,多功能厅层高11.5m,西侧机房部分层高5m,办公部分层高5m,东侧多功能厅配套部分层高6.5m,东侧多功能厅配套部分夹层层高6.5m。
  各部分建筑顶板保持统一标高,因此,建筑底板存在1~2.5m高差。由于博物馆位于木栈道下方,为地下覆土建筑,综合考虑工程做法和结构等相关内容,确定博物馆主入口部分地面为±0.000=407.70。
  4.建筑造型设计
  由于建筑基本为覆土建筑,外立面较少,建筑外露墙面均采用人造水泥挂板,呈现简洁、厚重、大气的效果,结合当地文化特征,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简约提炼,与整体大明宫作法协调。
  5.室内设计
  在公共活动区域,设计突出空间的尺度感,通透感和共享的特性。强调博览建筑的定位。
  遗址遗迹保护与展示
  中轴广场范围内主要遗址遗迹情况如下:
  宣政殿,位于含元殿正北,相距300m。据钻探得知殿址东西长近70m。南北宽40余米,与含元殿形式相同。
  紫宸殿,夯土基址已找到,位置与记载相符,唯基址西部解放前已经破坏无存,仅东部残存一部分。在紫宸殿以北(偏东)60m,于龙首塬北沿岸,有面积较大成正方形遗址一处,其南侧中间有突出的台基,类似门之类,据其位置推测,可能是蓬莱殿的遗址。紫宸殿以东有平行的殿址三处,大小都相近,可能是绫绮、浴堂、宣徽等殿址。位于紫宸殿的东南(宣政殿之东北),今含元殿村的西北角处,有夯土台基一处,长宽皆20余米,从位置上看,或许即是武宗时所造的“望仙台”遗址。
  遗址遗迹保护与展示措施以以下方法为主:覆土保护并在地面标示展示,此种方法包括绝大多数遗址遗迹:覆土保护并在空间标示展示,此种方法主要考虑宣政殿、紫宸殿遗址;抢救性保护并在地面和空间标示展示,此种方法主要考虑望仙台遗址。
  项目完成后的思索
  大明宫遗址公园于2010年10月对公众正式开放,回想起从2009年初至今两年多创作和实施历程,感触还是很多的。记忆犹新的是一年多十几轮方案调整和汇报,与业主,专家、主管部门的不断沟通;至今仍然引人思索的是对中心构筑物形式的探讨;感觉意犹未尽的是对遗址博物馆公共空间的氛围和效果的研究;如此种种。当然,最大的收获是能与诸多前辈和同仁一道参与了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站在这伟大的人类遗产和永不止息的历史面前,让人实在诚惶诚恐。
  主要设计人:
  设计总负责人:朱小地 徐聪艺 孙勃 白祖华
  项目经理:樊则森
  建筑专业:辛博 汪思民 李瀛洲 杨自力 闫建新 孙宇 王晓峰
  景观专业:王立霞 周兴阳 杨奕 贾莹
  结构专业:刘军
  设备专业,张杰 马键 潘硕
  电气专业:贾燕彤 宋立立
  灯光专业:郑见伟
  总图竖向专业:吕娟
  作者:徐聪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EA4工作室主任 总建筑师
  摄影:杨超英,《建筑创作》杂志社 摄影师
  收稿日期:2011年11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