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面向世界的无障碍设计:国家体育场无障碍设计

谭泽阳 成砚
  
建筑创作
2011年12期


  摘要:文章介绍了在大力推进无障碍建设背景下的国家体育场的无障碍设计。用详实的数据说明国家体育场是如何通过建筑工程设计、运行设计两个阶段设计,成就能够满足残奥会这样有高标准无障碍需求的、面向世界的无障碍环境的。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 国家体育场
  中图分类号:TU2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11)12-0157-05
  无障碍设施,是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居住区等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方便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设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无障碍设计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广大行动不便人士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随着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社会逐步向老龄化过渡,残疾人的平等参与和妇女儿童的需求已经将无障碍建设问题提升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国及北京市无障碍设计标准、无障碍设施建设及管理的发展状况
  我国第一部关于无障碍设计的规范是1989年4月由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颁布试行的《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JGJ50-88)。该规范要求新建的城市道路,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的重要公共建筑,均应依照规范进行无障碍设计:上述城市中的原有道路、重要公共建筑,亦应依照规范有步骤地进行无障碍改造:有条件的中小城市在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中,亦应积极推进该规范。经过十年的实施,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对其进行了修订,2001年8月联合颁布施行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道路、房屋建筑和居住小区,以及有残疾人生活与工作场所的无障碍设计。规范修订后,关注对象由以下肢残疾者和视力残疾者为主的残疾人士扩展为行动不便者——残疾人、老年人,推孩子的母亲、伤病患者以及携带重物者等,并提出:我们所要建立的城市,就是健全人,病人、孩子、青年人,老年人、伤残人等没有任何不方便和障碍,能够共同地自由生活与活动的城市。
  为加快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步伐,提高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2002年10月建设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委,中国残联联合开展了“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活动”,发布了《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工作实施方案》和《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标准(试行)》。作为第一批创建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的城市,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把无障碍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和奥运行动规划,结合北京市实际制定了《北京市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实施方案》,提出到2008年全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要达到系统化和标准化。北京市还先后制定、颁布了《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十五”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定。北京市决定抓住承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这一历史机遇,全面提升北京市的无障碍环境。
  国家体育场的设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国家体育场的无障碍设计
  作为国家体育场的重要设计依据北京奥组委颁布的《国家体育场奥运工程设计大纲》中提出“国家体育场的设施应全部符合国际通行的无障碍设计标准,并考虑到残奥会的特殊要求”(受当时资料的限制,关于残奥会的需求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由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建筑师事务所(瑞士)、奥雅纳体育工程有限公司(英国)[方案设计阶段后为奥雅纳工程顾问(香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设计联合体保证了国家体育场的无障碍设计从方案伊始就满足国际标准。
  国家体育场的无障碍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筑工程无障碍设计阶段和无障碍运行设计阶段。因为建筑工程无障碍设计中包含施工配合设计,所以两个阶段有一定的重合、交叉。
  1 国家体育场的建筑工程无障碍设计
  (1)设计的目标与理念
  与一般的体育场馆设计目标不明确不同,依据《国家体育场奥运工程设计大纲》,国家体育场从设计之初就明确了在奥运会期间需要服务于由普通观众、场馆运行人员、赛事管理人员、运动员及随队官员,贵宾及官员、赞助商、新闻媒体等不同人群。设计综合考虑了各类人群的功能、流线需求,分门别类,建立有序的、和谐的、全面的无障碍环境。虽然设计初期,开闭幕式、残奥会等的需求不明确,但融入到各部分工程设计中的、高标准的满足奥运会需求的无障碍设施完全可以沿用到残奥会及赛后的日常运营,设计中还通过临时看台的设置等方式特意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
  在遵守国内规范的同时,参照国际标准,国家体育场在无障碍设计中引入了“无性别卫生间”等先进概念。“无性别卫生间”是在规范规定的无障碍专用卫生间的基础上,将其服务人群扩展到带婴幼儿的父母、需要照顾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因而翻转式婴儿合成了其中的标准配置(可惜实施时未能找到国产产品,只能采购进口产品)。后期接受国内、国际相关专家的意见,国家体育场又在男,女卫生间的无障碍设计引入了“友好厕位”的概念——设有安全抓干、外开门的较宽敞的厕位,并为其设计了标识。
  (2)设计的过程
  经过了常规建筑工程的方案设计,初设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后,2005年6月底国家体育场的全部施工图设计完成。而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IPC)制定的《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场馆技术手册》(以下简称《场馆技术手册》)2005年12月才完成。2006年5月底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北京奥组委工程和环境部,残奥会部联合组织了《场馆技术手册》的培训,并要求相关设计单位对照《场馆技术手册》,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全面落实《场馆技术手册》的无障碍设计要求。经过学习《场馆技术手册》发现,除场馆容量等一些相关要求基本明确外,其部分设计标准高于我国的现行规范。如我国规范中规定除自动门外,门的净宽应≥0.80m,而《场馆技术手册》的要求是≥0.90m;我国规范中规定残疾人停车位的数量不应少于总停车数的2%,而《场馆技术手册》的要求是≥3%。之后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等上述3个部门还陆续组织国际残奥委会和国内的无障碍专家对国家体育场的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审核。《场馆技术手册》的要求和专家的意见最终都在国家体育场的建筑工程无障碍设计中有所体现。
  (3)设计的内容
  国家体育场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包括建筑基地、建筑入口及门、水平与垂直交通、集散厅、观众席、主席台,贵宾休息室、训练场地、比赛场地、观众厕所,运动员和裁判员厕所与浴室、售票处等部位,涉及各类人群。
  ①主体建筑内部
  基座以下部分:基座以下部分主要设置车库、赛时准备区、运动员及裁判员用房、贵宾用房,媒体用房、工作人员用房,设备机房。
  入口:主体建筑与市政道路连接的环路东南、东北、西北(马拉松)通道均设置坡度5%的坡道,西侧从中轴广场进入的贵宾通道的坡度为6.25%。
  5条场地出入口通道的坡度为5%。
  热身场地通道的坡度为3%。
  建筑内部各有无障碍要求的功能房间,入口有高差的采用坡道过渡。门洞口宽度均≥1.0m(净宽≥0.9m)。
  卫生间,淋浴间:基座以下按功能需要,在各类人群的流线上均匀设置无障碍卫生间或无障碍厕位。
  零层内部小环道内侧,技术官员、竞赛官员流线区域、工作人员流线区域,总计设置11间无障碍卫生间:运动员流线上的运动员接待处、运动员更衣室、第一检录处、室内热身场(第二检录处)、赛后控制中心、兴奋剂检查站、运动员医疗站均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共19间:裁判员更衣室内、竞赛官员休息区内设置3间无障碍卫生间;贵宾接待区设置1间无障碍卫生间;工作人员区域内设有2间无障碍卫生间;媒体区的男女卫生间内分别设置1个无障碍厕位。
  地下一层夹层设有2个无障碍卫生间。
  淋浴隔间不设门(同时兼顾奥运会与残奥会的需求),采用可升降的淋浴喷头,在有条件的隔间设置安全抓杆,以满足无障碍需求。
  停车位:地下车库车位共967个,3层车库均设有无障碍专用车位,共计49个。
  基座以上部分:门洞口宽度均≥1.0m(净宽基本≥0.9m,只有个别门因施工误差略小于0.9m)。
  卫生间:基座以上各层主要供观众使用,各层均匀设置无性别卫生间及友好厕位。每间公共卫生间内设置1~2个友好厕位,1个设安全抓杆的洗手盆、1个低位洗手盆,每间男卫生间内还设置1个设安全抓杆的低位小便器。共设置70间无性别卫生间、124个友好厕位,113个设安全抓杆的洗手盆,50个设安全抓杆的低位小便器。在个别采用外开门与有困难的无障碍专用卫生间,采用了一种无障碍特种门——小弧度旋转推拉门。并在为赛后酒店改造预留条件的四层包厢内,设置了1间无障碍卫生间。
  无障碍坐席:
  为保证无障碍坐席进出的便利,同时保证不同人群的无障碍需求及残疾观众的不同视线需求,国家体育场的无障碍坐席主要布置于下层看台最后一排,在中层看台、包厢看台、上层看台也适当布置了无障碍坐席(主席台第一排,包厢看台虽然可以设置无障碍坐席,但并未计入下面的无障碍坐席数据中)。设计中对无障碍坐席的视线进行了优化,标准无障碍坐席与前面的普通坐席间的高差是普通坐席间高差的两倍。
  奥运会模式常设无障碍坐席共221个,同排邻近的陪护席202个。
  其中,下层看台:设置201个无障碍坐席,同排邻近的陪护席182个。因摄像机平台和评论员席占用了51个常设无障碍坐席,实际无障碍坐席150个,其中媒体区17个。
  中层看台主席台区:主席台总规模787席。第一排可从二层通过无障碍坡道进入,并设置无障碍坐席;后部可从三层通过无障碍坡道进入临时看台,设置4个无障碍坐席,同排邻近的陪护席4个。
  上层看台:东西两侧各设置2组无障碍坐席专区,每组4个无障碍坐席、4个陪护席。
  残奥会模式常设无障碍坐席共544个,同排邻近的陪护席154个。
  其中,下层看台:通过拆除最后一排坐椅,使无障碍坐席的最大规模增至538个,但因有部分位于评论员席后部,最终设置无障碍坐席486个,同排邻近的陪护席138个,无障碍坐席中含10个新闻媒体专用无障碍席、50个运动员专用无障碍席;另设2个无障碍摄影编辑席。残奥会临时设施中还设有无障碍评论员席。
  中层看台主席台区:主席台总规模674席。除主席台第一排可从二层通过无障碍坡道进入,并设置无障碍坐席外,拆除西侧临时看台后,共可设置116个无障碍坐席,但为控制注册分区,只启用了42个无障碍坐席。
  上层看台无变化。
  赛后模式无障碍坐席最多可设942个,同排邻近的陪护席164个。
  其中,下层看台:拆除全部媒体临时看台。正面摄像平台等奥运会临时看台后,无障碍坐席最多可设570个,同排邻近的陪护席164个。
  中层看台:除主席台第一排可从二层通过无障碍坡道进入,并设置无障碍坐席外,拆除东西南北4个方向全部临时看台后,共可设置356个无障碍坐席。但因坐轮椅的残疾观众仅能通过电梯离场,从安全角度出发,不宜启用全部无障碍坐席。
  上层看台无变化。
  无障碍电梯:12个核心筒内分别设置共12部电梯载重1000kg和2000kg的无障碍电梯,其中有8部2000kg的无障碍电梯可满足担架推车进出。在西侧贵宾区和东侧另设有各4部载重2000kg的无障碍电梯。无障碍电梯可以到达从地下一层至六层的各个楼层。
  标识:国家体育场标识系统对无障碍设施设置了标志并进行了引导,无障碍设施标识包括电梯、卫生间、友好厕位,坐席、停车位等。
  公共广播、视频系统及电话:完善的公共广播系统可以覆盖到看台、集散厅、公共卫生间的每个角落,且音效极佳;由大屏幕、小屏幕组成的视频系统保证看台的每个位置、甚至部分集散厅内均可清晰地看到赛场的转播和比赛信息;各层集散厅中均匀布置的每组公用电话中均有一部为无障碍电话。
  ②主体建筑室外部分
  国家体育场室外同样进行了多重周到的无障碍设计。
  除东侧的大台阶外,其他方向9m宽的主要道路满足轮椅和视力残疾者使用要求,3m宽次要道路满足视力残疾者使用。所有道路和铺装为碎拼毛面石板,板缝为平缝处理,地面材料有一定高差,有助于视力残疾者通行。高差控制在6mm以内的较粗糙地面,不会对坐手摇三轮车、轮椅者通行造成困难,在雨雪天或遇水时反而不会因过滑而影响架拄杖者通行。在地面有台阶处,铺设有提示块,这样,视力残疾者可以在所有的铺装场地内活动。
  12个验票亭每个均设置2条无障碍检票通道,面向体育场各个观众来向。考虑到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观众流量会出现极值,应安保部门的要求,东侧面向台阶的3个验票亭是在残奥会后实施的。奥运会,残奥会期间,验票亭内的检票通道采用临时围栏为分隔,并在东侧设置了3个临时验票口。
  通往南北两处下沉式售票处、卫生间的通道,均设计了满足无障碍通行要求的坡道。
  南北两个售票处各提供了1个无障碍售票窗口,窗口外的排队通道满足轮椅通行宽度,在窗口处空间满足轮椅回转半径。
  南北售票处外的公用电话各配备了一部无障碍电话。
  ③比赛场地、热身场地均按残奥会运动项目进行预留、预埋。
  除上述设施外,在奥运会期间运动员、裁判员、官员、贵宾等国际人士较多的区域的卫生间全部设置座便器:奥运会前按照北京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将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层集散厅卫生间中的200多个蹲便器更换为座便器。媒体工作间由玻璃隔断围合,各国记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内部的使用情况,从而方便迅速地找到位置工作、发稿。可以说都是面向世界的广义的无障碍设施。
  2 国家体育场的无障碍运行设计
  (1)设计概念
  运行设计,是根据赛事活动组织运行对场馆的特定要求,以场馆的建筑设计及现状条件为基础,对赛事运行各项需求进行整合,对场馆的空间分配、流线安排,以及运行所需的安保、技术、电视转播、强电、景观与标识等专业系统和临时设施进行妥善规划和布置。
  运行设计的目标是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体育场馆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场馆运行工作与场馆工程建设及外围环境整治的衔接,细化对场馆永久设施和临时设施建设要求,对周边设施改造和整治提出具体要求,减少后期硬件改造工作量和重复投资,并通过临时设施解决好赛时需求与日常运营需求的矛盾。
  运行设计是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要求的保证奥运会,残奥会顺利举办的重要手段,是场馆运行组织工作的圆满完成的坚实基础。
  无障碍运行设计是运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设计过程
  无障碍运行设计过程包括对建筑工程无障碍设计,设施资料和各类人群的详细无障碍需求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上述资料与信息的对比,分析:提出对场馆永久无障碍设施、场馆外围无障碍环境与设施的整治、调整要求,制定临时无障碍设施需求清单;完成临时无障碍设施设计,并根据实施、运行情况不断改进调整。因为存在从奥运会到残奥会的赛事转换问题,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短时间内完成部分无障碍设施的实施、转换。
  与前述的建筑工程无障碍设计阶段进行的对照《场馆技术手册》的核查不同,这一阶段的资料与信息的对比、分析,是由设计人员与奥组委各业务部门直接对接,基于赛事、活动的详细运行计划、详细无障碍需求的核查。核查手段除文字图表分析、实地考察,还包括通过测试赛进行检验。
  (3)设计内容
  无障碍运行设计包括无障碍运行组织计划、对场馆永久无障碍设施的调整要求、无障碍临时设施设计等组成部分。
  ①对场馆永久无障碍设施的调整要求
  因为国家体育场建筑工程设计中有着高水平的相对完善的永久性无障碍设施,只有临时设施不能满足要求,且改造对场馆的赛后使用具有延续性的无障碍需求,才采用调整永久设施的方式予以满足。调整主要有:
  残奥会田径比赛中有一个特殊的精彩项目——轮椅竞速,竞速轮椅椅宽<1.0m、椅长<2.0m。为保证竞速轮椅的顺利通行,核查轮椅竞速运动员由第一检录处到赛后控制中心(其它区域运动员可使用日常轮椅)的流线后,将赛后控制中心处的4樘门由门洞1.0m宽改为1.5m宽。
  为了便于残疾人运动员观看表演或参与互动,残奥会开幕式先进行入场仪式,再进行文艺表演。按照开幕式总体时间安排,要求运动员、随队官员在20分钟内从场内上至下层看台前区的专用坐席区。虽然在编制运行计划时,已将轮椅运动员在安排场边,不上看台,但经详细测算,现有的在摄影沟之间的23个1.2m宽通道(部分因在媒体区、贵宾区无法使用)仍无法满足上述需求。经研究在下层看台栏板上增设了9樘1.2m宽,与其它通道同样的180°平开门,并设置可拆卸连桥,既保证开幕式的需求,又可保证摄影记者对拍摄比赛的需求。
  ②无障碍临时设施设计
  无障碍临时设施只是对无障碍永久设施的补充,而且这些设施大部分在赛后的日常运营中很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无障碍临时设施同样考虑了从奥运会到残奥会的延续性。
  奥运会无障碍临时设施:奥运会的临时设施的设计原则是在满足奥运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残奥会的需求,以求减少重复投资,减少转换工作。
  国家体育场所有主要场所的临时围栏均为专门设计、定制的平脚围栏,以保证无障碍通行。
  在热身场地增设两组临时卫生间,每组均包括1间无障碍专用卫生间,提高服务标准。
  因为技术原因,国家体育场的永久设施未设低位无障碍售卖柜台,所以在售卖点外增设了部分无障碍售卖柜台。并有针对性地增加了送到看台区的售卖服务。
  临时管线尽量通过顶部直接接入相关设备,只能在地面敷设的管线采用埋设或加坡形保护盖的方式解决无障碍通行问题。
  增加补充部分无障碍相关标识。
  残奥会无障碍临时设施:残奥会无障碍临时设施是在奥运会无障碍临时设施基础上的增加和转换,主要项目如下:
  调整房间功能——将部分奥运会用房调整为残奥会用房,增设分级评估室、轮椅和义肢维修站等功能用房,同时更换相关设备,家具,并通过覆盖、粘贴方式迅速更换相关标识。
  在比赛场地、热身场地设置无障碍比赛设施。
  在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上下车点设置临时无障碍站台——由200高的带栏杆平台和无障碍坡道组成。
  设置从运动员上下车点至室外热身场的临时盲道。
  调整室内外混合区的布局,缩短线路——室外混合区有效采访长度由60多米缩短到约30m、新闻媒体混合区有效采访长度由110多米缩短到30余米,扩大通道宽度——通道宽度由电视转播混合区的1.2m、新闻媒体混合区的1.5m扩大到2.20m~2.35m,保证运动员和采访人员的无障碍通行;同时更换运动员与采访人员之间的分隔栏,使其高度由1.0m降至0.6m,保证对轮椅运动员的采访。
  在媒体区域,调整流线,在正面摄像摄影平台附近的场地边沿增设了轮椅摄影记者位置:并改造媒体区临时看台,通过设置无障碍坡道可提供9个普通评论员席、7个双倍深度评论员席。
  开闭幕式期间残障人士的数量会达到极值,期间对参加仪式的运动员、演员开放了零层除贵宾区外的所有无障碍卫生间,并设置临时地图标识、发放小标识卡对进行运动员、演员引导。
  结论
  国家体育场的无障碍环境保证了奥运会、残奥会的顺利进行,保证“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来自147个国家(地区)的4032名运动员(其中有近一半为轮椅运动员)、2500多名教练员、官员,以及近6500名媒体人员参加了北京残奥会。其中来自118个国家(地区)的1198名运动员参加残奥会田径比赛,打破126项世界纪录和160项残奥会纪录。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场为无障碍需求观众提供轮椅服务近1400次;残奥会期间国家体育场接待坐轮椅的残疾人观众近3000人次,为包括听力、视力和肢体等各类残疾人提供服务近万人次。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事已结束近一年之后,国家体育场被授予2009年国际奥委会(IOC)与国际体育和休闲设施协会(IAKS)金奖、2009年国际残奥会(IPC)与国际体育和休闲设施协会荣誉奖——最佳无障碍设施奖。国家体育场是分别从全世界117个建筑和54个建筑中脱颖而出,获得的这一唯一专门针对体育和休闲活动的国际建筑评选赛事的奖项。国际奥委会与国际体育和休闲设施协会规定参赛体育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体育馆设计独特,体现都市和景观地协调性,保障无障碍设施地实用性,满足日常使用的可持续性;二是体育场馆须已经成功运营两年以上,场馆经营单位和设计单位联合参赛。因而国家体育场在运营时间上,是破格获奖,足见国际社会对国家体育场的设计、设施与运行的认可。
  国务院2005年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建设世界城市。2009年底北京市委提出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审视首都的发展建设,提高科学发展的水平、规划建设的档次和服务管理的水准。国际水平的无障碍环境是世界城市必不可少的条件。希望作为奥运会、残奥会遗产的国家体育场能够为大型公共建筑的无障碍建设提供经验和参考。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