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深圳湾体育中心设计纪实

康晓力 付毅智
  
建筑创作
2011年12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深圳湾体育中心位于深圳湾滨海休闲带中段,南山后海中心区東北角,深圳湾填海区内,滨海大道南侧,西临科苑路,東临沙河西路,南临深圳湾内湖,東西长约720m,南北宽约430m,占地约30.74hm2,是深圳市2011年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会场,赛时将承担开幕式、乒乓球决赛、游泳训练等比赛和训练功能。作为大学生运动会的主要体育建筑群,体育中心设施主要包括可容纳观众2万座的体育场、1.3万座的体育馆、650座的游泳馆、运动员接待中心、体育主题公园及商业运营设施。赛后除承担部分国内综合赛事、专项赛事及体育训练的功能外,主要作为南山区群众体育锻炼及健身场所,成为一个集竞技比赛、全民健身、旅游休闲、商贸博览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体育建筑群。
  创新的方案设计
  1 方案投标过程
  深圳湾体育中心的投标阶段始于2007年8月,由深圳市南山区委、区政府成立的工程实施指挥部负责开展设计方案的国际征集活动,从52家应征设计单位或联合体中,通过招标选拔出了7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参与方案设计竞赛工作。正值奥运会工程设计接近尾声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体育工作室与佐藤日本佐藤综合计画组成的设计联合体,应邀共同参加为期三个月的深圳湾体育中心竞赛。8月中旬,联合体成员应深圳市规划局和南山区政府邀请,赴现场踏勘。
  此次联合投标没有采取常规的合作方式:即外方出方案、深化初步设计,中方做配合做施工图的方式,而是确定为从方案伊始就共同设计共同深化的合作模式。由于工作地点距离遥远,双方都无法组织团队长期一起工作,因此商定投标前期中日双方分成两个团队分别做方案,基本确定方向后,再赴日共同工作。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工作室从资料收集、按标书要求进行认真整理分析,提出的近10个方案通过集体讨论筛选出三个方案后,通过两次网络视频会议,一次日方设计师专程来院的方式与佐藤公司进行了集中、充分的讨论。
  由深圳市规划局编制的竞赛标书中对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定位有明确的描述和要求,就是希望其成为城市公园一部分,体现与城市的整体感和融合感,避免成为过于孤立的系统,并且特别在标书中列举了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的例子,希望其形成环境优美的公园化体育中心,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体育功能复合化,集中布置,全年运营;
  ②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③高品质的城市环境,优美的城市景观:从西面高强度、高密度开发逐渐向東面绿色生态过渡,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
  ④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衔接与互动近远期结合;
  ⑤弹性预留发展空间;
  ⑥加强环保、节能设计,促进可持续发展;
  ⑦社区的体育设施,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因此设计团队在方案中对深圳湾体育中心最初的定位及设计方向上存在重大分歧,一部分设计师认为应以规划部门参与编写的《招标文件》作为设计依据和设计定位依据,尤其是“项目概况”提到:“要改变以往以纪念空间塑造为主的设计取向”,以及将“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公园”作为参考方案。将设计思路引向了当时流行的“都市中的体育公园概念”。而另一部分设计师根据以往国内投标经历和其对整体城市空间和对于城市需求的理解,主张目前这个与“城市公园”概念背道而驰的方向。
  基于上述讨论并经过多类型的方案比选后最终总结出了两个方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城市公园体系,可以是纯自然生态型的,建筑非常隐蔽地放在整个绿化体系之下:也可以人工化地将建筑设计得流动自由一些,但总体感觉仍然是比较自然的形态。第二种是把体育建筑完全独立于城市公园体系之外,是一种非常规整的、非常标志性的建筑。
  经过双方的多轮讨论和研究,最后略带冒险性质采用了后者作为方案推进的方向。即最终认为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定位,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应该作为城市展示窗口体现深圳南山区的现代、时尚和品质;
  ②作为南山区的标志性建筑,体现深圳双中心的地位;
  ③充分体现土地的高效使用,起到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的作用。
  2007年10月初,在此定位基础上由王兵副总建筑师带队,中方三人设计小组赴日同日方设计师一起进行平面功能与造型设计的方案深化。在日共同作业期间,设计师们对整个体量的形体,表皮的处理、以及体育设施的平面功能都做了深入讨论和研究,并通过搭建实体工作模型和犀牛的三维数字模型认真推敲,为后期模型及效果图制作其复杂的体型、多变的表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7年11月17日,投标方案正式提交南山区深圳湾体育中心建设指挥部。11月26日,主办方专门成立了深圳湾体育中心专家评审委员会,共有13名国内外相关行业的知名专家参与评审。深圳湾体育中心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委员们对投标的7个方案进行反复研究和评审,最后选出了3家单位设计的3个优秀方案,分别是日本佐藤综合计画与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的“春茧”方案、HOK体育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方案,以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贝壳”方案。12月28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海之贝”,被确定为深圳湾体育中心的中标方案。
  2008年1月30日,市规划局向市政府提出,专家评审排序第一的4号设计方案“春茧”在创新性、公共空间组织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且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标应当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一般情况下应以第一名作为中标方案。2月29日,通过深圳市常委会决定,于3月25日由南山区深圳湾体育中心建设指挥部下发《关于改变深圳湾体育中心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中标结果的通知》,日本佐藤综合计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提交的方案作为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实施方案。
  对于投标方案中其他“非春茧”方案,大部分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大件的处理方式:即3个造型类似的体形分布于体育中心的用地上,真正可以与“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媲美的公园方案并没有出现。所以无论从对绿地公园的局部需求角度看,还是标书并不强调的展示创新的标志性角度看,其他方案确实都稍欠缺一些。深圳湾体育中心几经周折成为实施方案对于上文给予的定位还是匹配的,相对于当时的“非春茧”方案也是略有优势的。
  2 方案设计的创新理念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指出,深圳将建立两个城市中心——福田中心和前海中心。前海位于深圳西部蛇口西北部的南山区,多为填海用地。毗邻蛇口港,大铲湾及深圳机场,深港城际轨道和地铁一号线也经过此地,总面积约30km2
  深圳湾体育中心位于南山区,東临深圳湾,是深圳两个城市中心之一的前海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東侧通过港深西部通道与香港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基地属于填海区,南临F1赛艇中心,西侧有金融文化中心,北边是高档住宅区,基地四周是城市快速路和地区主干道,交通非常便利,具有城市中心、黄金地段、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区位特点。
  城市中的体育中心的定位注定它与一般的用地广阔的郊区体育中心会有很大的区别。深圳湾体育中心的设计在体育建筑的设计理念上有很多突破和创新点,具体表现在:
  ①一体化的体育综合体
  定位为区级体育设施的深圳湾体育中心和大型的体育中心不同在于各个场馆规模较小,坐席数量相对少(20000人的体育场,5000人的体育馆以及500人的游泳馆),建筑单体如独立设置体量都比较小。而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从西到東整合并列一体化设计,造型和体量都有利于突出建筑的标志性,这种“一场两馆”的一体化设计理念在我们目前所了解的范围内还没有先例。
  同时考虑到三个场馆不会同时使用,与商业设施、运动员接待中心复合化,相对于独立设置的单体建筑,更能有效的、灵活的互相利用各种配套设施。在功能用房比如运动员的更衣室数量的设置上,便于实现各场馆附属设施之间的互相可调节的功能性,提高设施使用率。
  将建筑主体集中布置在建设用地南侧,一体化的设计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土地,也有利于节能、节材,实现土地集约最大化。特别是南山地区发展起来以后,土地寸土寸金,集约化的设计,对土地使用效率会更有利。在用地西北侧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为未来的商业开发,形成完整的城市中心区景观创造条件。
  ②结构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一体化设计除体现在体育设施的功能设置上,同时也体现在结构与建筑的结合上,以钢结构的单层空间网壳构成一个整体,将三大场馆覆盖在~个动态的一体化屋面空间下,整合成一个新颖的体育设施。钢结构屋架的形式通过合理的设计表面化,即结构就是建筑的表皮,钢结构屋架及杆件既是结构构件,又具有装饰功能,同时通过屋面玻璃开孔的大小过渡变化以及钢结构与巧妙设计的树状支撑柱体,创造出一种具有开放感、轻快感、真实自然的,仿似漫步树影婆娑的红树林下的建筑空间。
  ③观海的体育场
  由于用地東侧面临深圳湾,设计中充分考虑海边的景观。为将海景最大限度地导入到设施内,在体育场東侧大胆地“切”出了一个通透的开放“落地窗”,坐在体育场里就可以看到大海,同时,利用体育场東侧设置可供大型娱乐活动使用的“海之舞台”。为了更加突出这种特殊景观,剖面上又设计了一个横跨120m的展望天桥,市民可以一边看比赛,一边观赏海景,形成极具特色,又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使用空间。
  体育场设计为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生态体育场,通过東侧开敞的可观海景的大开口把海景有效导入体育场,并设置了可举行演出的“海之舞台”和空中观景桥。为了让观众最大限度地看到海景,主要看台设置在体育场西侧,形成独特的观海体育场。
  ④开放的城市空间
  三个体育场馆设施有序排列在造型优美的大屋盖下,在与周边城市道路交汇的节点处设置了三个公共的城市空间,分别是西侧的下沉广场,中部的大树广场和東侧的观景广场,让体育中心与城市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可供大型娱乐活动使用的“海之舞台”、“望海台”与之呼应,构成广场空间的展开布置。
  在景观空间对接上,在贯穿東西方向的“开发轴”上,为了眺望深圳湾的优美景色,而采用了将主体育场東面开敞,西面则面向“大地广场”开放的立面构成设计。主要设置了两个对景窗口,一个是東侧的观景桥,是与大海、大自然的对接:另一个是西侧下沉广场的椭圆玻璃幕墙,实现与城市的对话对接。
  二层观众平台和一层车行交通形成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首层的观众通过人工地盘周边设置的斜坡或台阶,建筑周边采用“开放式”设计,为解决用地内人车分流,采用坡形广场和下沉广场相结合的方式,将位于标高6m高处的二层平台设定为主要通道,作为通往会场的观众步行专用道。二层的观众通过在北、南、東三个方向设置的人行天桥,可以无障碍地进入到体育中心里来。
  ⑤节能设计
  总平面规划时留有足够的自然风入口和出口,建筑群室外空间气流顺畅。体育场为南北朝向,主立面迎向夏季主导风向,有利于夏季自然通风。降低空调负荷。
  城市空间从西侧商务中心的高层通过体育中心慢慢过度到東侧的海滨度假带的自然风景区,连续的大屋盖设计既起到了防雨和遮光的效果,同时也通过开敞的过渡灰空间把海风有效导入到体育中心来,空气的流动会让人感觉到阵阵凉爽。
  3 方案设计的地域特色
  深圳湾体育中心充分考虑设施与环境的协调,通过设置两条轴线(一条是面向城市和自然的开发轴,一条是从F1赛艇中心往北延伸的景观轴),将各设施沿轴设置达到与城市轴网的整合。除此之外,结合深圳地方的气候、环境特征以及大运会朝气活泼的特点,还赋予了深圳湾体育中心四个地域特色:
  ①描绘碧海青山的剪影
  体育中心位于深圳湾,背靠大南山,建筑的外轮廓希望体现出一种山影的剪影形态。深圳湾海岸休闲地带以尊重“红树林、鸟类和人”的主旨,并将这些要素综合协调,作为海岸公园的规划来展开。以后海中心区的城市意象——“山海城”为一体,作为基本主题,将深圳后海湾特有的“山”、“海”和“都市”进行重叠、整合,揉为一体,创造出深圳特有的新建筑形态的剪影。
  ②“春茧”的理念
  将三个体育场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包裹在一个整体的大屋盖里,代表着破茧而出的孵化器,寓意他们在这里“冲向世界,破茧而出”。这正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年轻、充满活力的盛会“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的理念相吻合。城市空间从西侧商务中心的高层通过体育中心慢慢过渡到東侧的海滨度假带的自然风景区,连续的大屋盖设计既起到了防雨和遮光保护、调和建筑环境效果,同时也通过开敞的过渡灰空间把海风的空气流动带来的凉爽感觉有效导入到体育中心来。
  ③营造运动丘陵的“绿意大地”
  利用填海造成的基地内与外部市政道路的3.5m高差设计了一个人工地盘,将体育设施沿城市轴线并列放置,東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通透的开口,均可以通过舒展的缓坡轻松进入。屋顶接地部分采用高度6m~7m的填土,形成人工绿丘,在视觉上控制建筑物高度,并且减少设施全体的体量感。将大屋顶与隆起的人工大地轻盈相接,构成统一、调和、并具有整合性的设计,使整个设施能够如公园般畅游留连,且作为具有高度娱乐性的都市空间,实现面向市民开放的新型体育公园。
  ④漫步红树林
  “大树广场”位于设施中心,是设施整体的主要入口空间。是集公共性、聚会性于一体的,具有较高潜在利用性的广场空间,“大树广场”使人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充满光与影的“红树林”。红树林是深圳湾海滨公园的特色植物树种,通过屋面结构大空间下的树状支撑,创造出开放感。设计中希望漫步在体育中心里会产生一种漫步在红树林下的意境。
  务实的深化设计
  1 方案深化过程
  方案深化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满足大运会需求和赛后利用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方案优化的原则是功能上满足大运会需求,满足赛后利用的需要,同时还要保持原创方案建筑造型及体育中心整体景观不变。
  自2008年3月到6月的3个多月时间里;设计联合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积极的开展了设前准备、方案论证和方案深化设计工作,分别3次与市规划局等有关部门就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沟通;3次向南山区领导及市区与工程有关的各业务主管部门汇报方案和听取意见。在与市区两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于6月3日通过了方案深化设计汇报。
  深化设计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满足大运会需求;
  ②重要的体育设施;
  ③城市标志性景观;
  ④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⑤市民喜爱的健身的场所。
  2 规模和造价的调整
  首先是规模和造价的调整控制,这个是一直饱受各方面争议的核心问题。设计联合体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将主体建筑面积从16万m2减少到14万m2,较减少了大量的辅助用房面积,同时对建筑轮廓也进行了相应的瘦身调整。
  考虑到赛后运营使用的经济性以及将来引进NBA的经营模式的可能性,经市场调研及收支分析(赛事和演唱会模式),将体育馆的固定坐席由原来5000人改为10000人,并在原来单层看台的基础上增加了包厢和楼座。同时为满足赛后利用的需要。还适当的增加了首层和二层的商业设施。
  原设计中地下车库按照规划部门要求设置的停车数量较大(考虑与周边地域的停车资源共享),经与规划局协商,由原来的地下两层、4000个车位减半为地下一层、2000个车位,大大减少了开挖土方带来的成本投资。同时建议规划部门取消原南北向贯穿的市政隧道,改为地下车库的一条内部通道,避免了体育中心被分成两个独立部分。
  根据规划局的要求在南侧和北侧增加了相应的天桥,加强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有效诱导周边区域的人流。为与远期规划中的地铁站地下人行系统形成对接,在西侧下沉广场的南北两侧各预留了一条地铁通道。
  游泳馆和体育馆的高度都做了大幅调整,游泳馆虽然取消了跳水设施,但考虑到将来戏水设施高度的预留,在原高度基础上均下降了3m-8m。
  投标设计中为和深圳湾休闲带的海域有一个水面的呼应,在東侧设置了一个较大的水盘,但考虑到赛后的经营成本问题,相应缩小了水盘的面积。考虑到赛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北侧空出较完整的预留用地。
  运动员接待中心由“大树广场”的北侧尽端调整到交通更便利的西侧。建筑高度由原来的60m调整到80m。同时考虑到客房建筑面积的实用性问题,将原来比较自然,生态的酒店形态调整为比较规整的立方体,但保留了建筑表皮的斜交设计元素与体育中心相呼应。
  3 屋面结构与维护材料的调整
  南山深圳湾体育中心屋盖钢结构覆盖体育馆、游泳馆及体育场,屋盖平面投影面积约10万m2,建筑外形为蚕茧形,平面外形长轴约为500m,短轴约为280m,屋盖最高点处标高约54m,最低处约30m。
  屋顶结构根据其独特的建筑造型,选用700×450的矩形钢管直接“编织”而成,四个开口处结合建筑功能设置树型支撑柱,有效减少屋面结构跨度。体育场屋盖为双层网壳,其余为单层网壳,开口边通过空腹桁架加强,形成较强的结构边界,除开口边外亦支撑在平面为椭圆形分布的钢柱上,屋盖外圈有节奏地设置支撑。对于体育馆、游泳馆,根据其使用特点,使用双层网架结构,屋盖内部支撑柱分布在体育馆和游泳馆场地周圈呈椭圆形布置,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有效降低用钢量,节约造价。
  屋面结构和材料的优化是设计深化阶段的重点,将方案设计阶段比较随机自由的造型进行简化和规整,使整体造型更具有逻辑性。为了降低设计和施工难度,在方案深化阶段,尝试将方案设计阶段比较随机自由的造型进行简化和规整,使整体造型更有逻辑性。将整体造型根据功能分为3部分:体育馆和游泳馆部分,大树广场部分,体育场部分。体育馆和游泳馆部分以及体育场部分分别为简单规则双曲面,大树广场部分为较为自由的可控过渡曲面。3部分修剪后有机衔接,与原设计效果非常近似。
  由于体育中心设计和施工周期都非常紧张,因此建筑设计上主要采用常规、成熟的材料,而高科技主要体现在复杂钢结构的设计和建造以及与其对应的复杂曲面和复杂机理屋面表皮系统。
  4 赛后运营的考虑
  (1)运营条件的预留
  体育场馆赛后的运营问题是现在国内很多体育场馆都存在的共性问题。首先场馆建设的投入很大,场馆建好后国家每年依然还要继续投入资金来维持。
  由于深圳湾体育中心的投标书内并没有对体育场馆的规模进行限定,而只是对场馆的坐席数和功能用房有要求,至于总体建筑面积规模则由设计单位自己确定。投标初期在对面积进行设定的时候就考虑到赛后经营用房问题,因为没有用房面积就没有运营的可能性,因此平面设计时特意在场馆的周边预留了赛后可以经营的对大众开放的附属用房(包括健身中心和商业设施)。
  集中式的布局体量较大,具有较强的标识性:此外各场馆间设施可以共用,经营面积完整。连续,有利于商业开发。在南山区这样一个黄金地带,每平方米的经营面积产生的价值非常可观。所以,在不影响体育功能的前提下适当增大经营面积,有利于赛后利用的长期发展,减少政府负担。
  此外体育中心的底层设置很多公共的开放空间,附近的居民都可以自由享用、享受这个空间,而不是像一般体育场馆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设计初衷,就是想把这个场馆可以开放利用的空间全部提供给市民来使用,首层的坡地与二层的人行天桥为开放提供了便利的可达性。大会闭幕后,将此设施转变为融入水体、丰富绿色等自然因素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市民参加型、开放式的体育主题公园。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城市型体育中心,同时也为大会闭幕后能被市民们日常使用,与各个体育设施一起,转变成具备体育用品商店、餐饮、体育博物馆、体育信息中心的设施。
  在大运会的体育项目建造管理模式上基本上是两种方式,一种是政府主导,如宝安体育场,另一种是企业的运作,如深圳湾体育中心。华润集团作为私营企业以及与政府的BOT合作模式,使得他们对于体育中心的赛后运营问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度,会为赛后运营方式考虑很多问题,从市场调研到实地考察,预留出很多将来发展的硬件条件。
  在目前绝大多数场馆都靠政府投资建设的现状下,企业的前期介入更能提高场馆赛后运营方面的能力。相对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建筑在赛后才开始寻找运营出路的状况,这种模式更值得大力推广,也是对今后的体育设施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
  (2)运营的转换机制
  深圳湾体育中心在对大运会时赛后的使用功能的转换机制上预留的运营空间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主要的三个体育设施(2万座的足球田径场、1万座的体育馆以及500座的游泳馆)充分满足国际大学生运动会分赛场的要求,不仅能够满足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国际田径联合会(IAAF)、国际体操联合会(FIG)及国际游泳联合会(ISF)的各个国际标准,举行各种国际级别竞赛的体育设施,也为举办如展览会、音乐会、各类集会等提供多变的场地利用方案。
  ②除对外开放使用的用房外,保留一部分赛时的必备相关技术用房,以对应各种赛事的临时转换,确保高标准赛事的正常使用。同时在首层设置店铺、商业设施以及体育管理服务区,并在各个设施北侧后方分散设置大会工作人员,运动员、专用停车场等有关部门位置,将公共空间与工作服务空间进行明确功能分区,设施全体形成功能完善、并具有优质安全性的区域。
  ③结合深圳特有的丰富水体与绿色的环境进行设计,构成舒适且富有魅力的建筑环境。场馆背面集中设置室外运动休闲场地,如室外篮球场。网球场、足球训练场等,对市民开放,为市民提供一个参与型的体育主题公园。
  (3)运营的项目内容
  各场馆设施的赛后经营内容主要是各种大型活动《包括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全民健身(各种室内室外体育活动)、专业队训练、体育、文化、健身活动配套的服务设施(体育康复、体育文化展示、体育用品零售,餐饮等),具体内容如下:
  ①体育场,通过组织大型演出及展示,有效提高体育场地的使用率。除满足足球、田径比赛的使用功能外,同时利用“海之舞台”、“人工水盘”等设施,举办各种活动、露天剧场、露天音乐会等。此外,位于“海之舞台”上空的展望台及餐厅,更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观海的绝佳去处。
  ②体育馆:不仅可以多用途使用坐席的排布方式,同时利用一层的活动坐席的推移扩大使用场地,满足各种活动的需求(如:展示、集会、演唱会等)。为降低日常的运行费用,场地上方采用半透明材料以实现自然采光。同时考虑赛时需求,采用遮光设施以确保转播灯光的需求。(由于造价和工期问题,业主最终取消了采光天窗,改为全封闭的金属屋面)
  ③游泳馆:标准泳池可为单位提供小型比赛或开办训练班,并在游泳馆西侧预留将来增设戏水乐园的空间。通过使用可升降底盘调节50m/25m池的深度,既可满足水球、游泳等项目的比赛需求,也可利用浅池用于少儿活动,以提高各年龄段的使用效率(由于成本问题最终没有采用)。分成两部分的戏水乐园,从儿童到高龄者,满足不同家庭的使用需求。在比赛区与戏水乐园之间设置木质阶段状台阶,比赛时可作为观众席,赛后则为来馆市民提供休息的场所。
  ④热身馆/网球馆:室内场地均可多功能使用,可根据市民需求布置如网球、羽毛球、篮球、跆拳道等场地。体育馆热身馆以及网球馆,赛时均以训练、热身为主,赛后作为对市民开放的体育中心,可利用作为与体育关联的商业设施、健身馆、展示以及演出为空间。
  ⑤运动员接待中心:运动员接待中心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在北侧,赛时及省市训练队集训时,作为运动员专用住宿设施:赛后则可以作为酒店对外开放使用。
  ⑥主要体育设施的附属用房,除保留必要的赛时转换用房外,其他用房可以考虑做会员制俱乐部、体育关联商业设施以及出租办公使用。
  ⑦大树广场:“大树广场”大运会时可举办各种活动,以聚集人气。赛后利用此广场可作为体育产品展卖场、半室外咖啡茶座、产品展示等用途,一年四季均可利用的室内空间。
  ⑧“休闲漫步廊”作为東西向连接的两条步行街,是同在一个大屋面下的联系各体育设施以及附属商业设施的公共空间,除满足交通需求外,设置临时的展示、商业小摊位为步行者提供一个热闹的漫步空间。具有回游性的商业设施,主要内容以体育专卖店、咖啡厅、餐厅、会员制俱乐部等为主,并通过回游性与商业设施一体化的设计,创造出丰富的商业空间。
  ⑨室外运动场地,室外场地日常维护费用低,在深圳地区四季均可以使用。
  (4)运营条件与成本规划
  华润集团为确保赛后运营的可实施性,将可利用设施的具体使用功能作了详细的规划和收益预测,并在深化过程中对场馆运营成本控制做了优化设计,如室内场馆尽量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削减能源消耗,降低运营费用。馆内多设置临时坐席,为举办大型活动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等等。
  从目前实施效果来看,在华润的积极运作下,这些用房的赛后使用率都很高,甚至在大运会的使用期间,闭幕后的活动已经排满了日程。它会带来一个联动效应,这些场馆不单单是在集会、比赛或者演出的时候才可以使用,在日常也可以给周边地区带来互动的作用。在黄金地段建造高聚集性综合体育设施,具有城市价值高密度化、都市度假化、市民体育休闲化的体育环境,与周边的城市酒店、商业文化中心共同形成互动,共同打造地区体育休闲的度假地。
  正是看到深圳湾体育中心带来的巨大商机,华润集团在用地周边已经开始总部大楼和华润二期商业设施的开发。在华润公司的会议室里,总体规划和单体建筑的效果图赫然墙上,从中可见体育中心对其公司的影响力。当然最终的方案还会通过正式招标确定,但不可否认这种政府+企业的BOT的方式已经为华润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艰巨的实施设计
  1 设计实施过程
  2008年6月27日,根据市政府办公会议纪要(271号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启动初步设计工作;2008年8月21日,根据深圳市规划局《方案审批意见书》,确定了规模及各相关指标。
  深圳湾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在先后完成了规划用地许可、地质详勘、场地平整和初步设计工作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后,2008年9月11日,深圳市及南山区领导出席了深圳湾体育中心奠基及开工典礼。在建设周期紧张的前提下,深圳湾体育中心正如国内一般大型体育建筑的做法一样,也是一个三边工程(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设计团队在这种条件下提供出完整的设计图纸来满足施工要求,这对团队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2008年12月6日,深圳市政府以BOT的方式,将深圳湾体育中心建设项目正式移交华润集团投资,建设并运营50年经营期满后移交给政府。华润随即组织成立华润深圳湾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接手本项目。
  实施设计阶段有三个主要特点:
  (1)设计周期短
  从2008年8月初步设计完成到2009年1月施工图1.0版完成,32万m2的规模,仅仅用了4个月。中途由于项目转交华润接手实施,再次经过了方案调整和施工图深化,2009年9月30日完成正式3.0版施工图。
  (2)施工周期短
  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建设周期从2008年9月11日破土动工到2011年4月28日竣工交付使用,仅用了短短的2年半。相比同等规模的“鸟巢”和“水立方”4年左右的总工期,华润必须在2年内完成施工图深化设计、招标及工程实施,现场5000多工人日夜奋战,历经24个月建成深圳湾体育中心,这无疑是对“深圳速度”的精彩诠释。
  (3)成本控制严
  由于项目总体投资有严格控制,使得华润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严格到了苛刻的地步。华润集团幕后拥有很优秀的专项顾问团队,涉及的咨询范围广泛,可以为他们全方位的提供判断项目可实施性的有力技术支持。不论是对建筑、结构、机电等设计图纸提出的大量修改意见,还是对设计材料及做法的繁更换,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控制造价和控制工期。不可否认这种做法有效的控制住了成本,但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一些从设计角度看来的瑕疵。
  从实施阶段的建设效果来看,深圳湾体育中心是一件高完成度的作品,基本上实现了当时方案设计上的主要创作理念。
  2 屋面的构造做法
  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屋面面积比较大,大概有8万m2左右。构造上采用目前大型公共建筑比较常见的双层屋面体系,即下层为防水保温一体的构造,上层为开缝的装饰金属板的形式。
  方案初期关于屋面的材料选择主要是铝合金屋面板和不锈钢屋面板。两者除主材以外的其他构造环节费用上并没有本质性差异。铝合金屋面板在初期投资仅有很微弱价格优势,其体系定位属于大众化。铝合金屋面板实施容易,性价比优秀,但在寿命周期内的维护维修投入相对较大。
  考虑到本设施靠近海边,为使主要的结构构件及金属屋面的材料不受海盐的腐蚀,采用耐候钢作为钢结构材料,采用不锈钢材或钛锌金属板作为金属屋面材料,可以大大减少日后的维护费用。不锈钢有显著的性能优势,形象卓越,能够充分体现建筑的档次和品位,属于形象定位很高的材料和体系,不锈钢材料在寿命周期内维护维修投入很小,这也是在最初设计时采用不锈钢屋面的理由。
  深化阶段由于考虑到屋面的整体造型为连续双曲面,中央大树广场、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的布板方向各异,不易衔接此类形式的整体防水,而本项目有1700个左右的穿屋面孔洞。钢性连接较为复杂,为整体屋面的薄弱环节,构造防水有隐患。使用单层屋面柔性防水系统,以适应双曲面、多空洞的屋面形式。柔性防水卷材下铺设一层透气防水层兼作隔离层,以增加屋面防水系统的可靠性。但是后期业主单方面调整为“直立锁边复合金属屋面系统”+“单层铝平板及玻璃打胶屋面系统”的方式。虽然相对原设计在成本和防水可靠性均有不利之处,但直立锁边系统部分可以有效加快工程进度,故业主坚持修改。
  屋面部分因为体系比较复杂,是实施方案中的重点,屋面连成一体需要根据使用功能如室外和室内,采光和不采光,保温和不保温等不同需求设计成不同的构造做法。为了达到一个设计效果,从封闭的屋面到落地裸露的钢结构网格之间做了一个过渡的变化设计,从而产生了镂空、大小孔和透光等不同的部分。最后根据室内外不同、主体钢架不同、透光材质不同等详细分类要求,将屋面分为16种类型再进行深化设计。
  为保证屋面装饰板的清洗工作顺利进行,屋面设置了检修清洗路径和栏杆、出水点等设施。屋面检修路径应涵盖主要屋面区域,路径2侧设置1000高钢制立杆栏杆(间隔2m),栏杆间拉索。出水点设计结合出水压力条件及水管长度条件、检修路径条件等,均匀布置,满足清洗要求。同时分别在体育馆、游泳馆的封闭屋面周边,以及体育场周边各设置了一条环形排水沟,环形排水沟考虑了雨水回收和利用。
  3 幕墙的构造做法
  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幕墙系统包含:外围护结构幕墙、室内幕墙、室外景观部分幕墙、其他局部范围幕墙。根据材质不同主要分为:玻璃幕墙部分、金属板幕墙部分、石材幕墙部分、陶板幕墙、吸声板幕墙。
  体育馆、游泳馆周边幕墙主体结构为轴线部位的钢桁架,轴线间为竖向不锈钢拉杆(索)传递竖向荷载至屋顶横梁,水平方向为铝制横肋传递水平风荷载至钢桁架。
  体育场主要玻璃幕墙部分集中在東侧观景平台区域,采用的是隐框玻璃幕墙。由于東侧倾斜幕墙以下为观众看台区,故为保证密集人员的安全,在倾斜角度未超过规范限制的情况下,将钢化玻璃调整为钢化夹胶玻璃。由于造价控制,内侧龙骨未采用铝型材而使用普通型钢。
  热身馆和网球馆采用半隐框竖向线条的彩釉中空Low-E玻璃,以贴近原设计中U型玻璃的外观效果。
  以上主体玻璃幕墙范围,为满足节能要求并简化设计,均采用规定指标要求的窗墙比设计,通过局部玻璃幕墙后侧加衬保温板的做法,既保证外观玻璃整体性,又达到了窗墙比的要求,同时回避了复杂形体无法进行节能计算建模的问题。
  4 专项设计
  深圳湾体育中心的专项工程设计包含,体育工艺设计、燃气工程设计、室内公共部分精装修设计、室外环境景观设计、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建筑泛光照明设计、建筑节能设计、钢结构工程设计、建筑声学设计,电声设计等。其中夜景照明、标识设计、景观设计是几个很有特色的专项设计。
  (1)夜景照明
  夜景照明设计充分考虑了建筑的独特形式,由于网孔是由下到上逐渐封闭,星光的分布与此方向一致,向顶部较黑区域密集,下面通过泛光灯打亮建筑底部,上部LED灯光呈星星点点的布置,仿佛夜空繁星,更显璀璨。
  (2)标识系统
  另外一个重要的专项设计是标识系统。由于体育中心三个场馆连在一起使用,为了让观众有效地区分出自己所在的区域位置,利用主题色彩来进行分区划分。通过设定体育场的主题色是绿色,体育馆是橘红色,游泳馆是蓝色来规划设计,色彩的应用范围分别是:场馆的坐席,标识标牌,卫生间墙面以及公共区域的墙面的装饰板。
  (3)景观设计
  在大规模的体育主题公园设计景观设计中,统一全体设计主题是十分重要的。在计划中以“绿意大地”为设计主题,用地全体由仿佛“丘”一样的“绿意大地”形成优美的景观,同时根据需要,“丘”被室外田径运动等设施切割,使建筑设计用地具有统一感。
  将规划用地全体分割成“户外运动区”、“体育比赛区”、“娱乐休闲区”的3个区域。特别是在室外田径运动区域内,在西侧设置晨练广场、网球场、篮球场,在体育场北侧设置辅助跑道练习场,并集中设置极限运动场地。同时,分散设置体育艺术长廊。
  结束语
  现在回过头来看,深圳湾体育中心方案确实不一定是和标书中“区级”、“城市体育公园”的概念最为吻合的方案,不是为周边百姓提供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公园的方案、不是一个最含蓄内敛的方案,也不是一个最省钱的方案。但是从现在更广阔的眼光回头看,它正是深圳,一个需要在2011年大运会上展示其飞速发展和锐意创新精神的深圳所急需的创造性和标志性的方案。
  也正是这个原因,2010年底,深圳湾体育中心由于其设计的创新性与大运会创新理念相契合:建筑的特殊形态又非常符合赛会标志性的要求;其优越地理位置——与香港隔海相望,更能展示深圳的发展现状,经深圳市政府会议决定将第26届大运会开幕式从龙岗体育场调整至深圳南山区深圳湾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深圳湾体育中心从开始的一个麻烦缠身、默默无闻的代建场馆,变成现在各方瞩目的开幕式重要场馆。“海之门”被赋予了一个新意——“世界之门”,体现了30年前中国从这里开始打开国门,也象征30年后全世界从这里走进中国。
  从以上设计进展的过程可以看出,深圳湾体育中心经过了很多波折和社会质疑才走到今天,正是因为有深圳市领导的远见、大力支持以及设计联合体的精诚合作。才使得它有机会向世人展现它的独特风采,为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提供一个精彩的开幕式场地。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为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实施设计做出贡献的各专业工作室的设计人员,体育工作室:张茉、乌尼、陈慧、冯亚松、刘洋、李晶晶、王玲玲、李曹薇、黄瀛、廖世杰、刘颖、孙跃、张晋伟、刘旭:结构工作室:杨勇、陈栋、张愉、鲁铮、李蕊、黄中杰,设备工作室:温润刚、刘弘、李志远、赵金亮、黄晓,电气工作室:裴雷、夏子言、宋立立、段茜、郭宜,容浩、靳霄、韩彬:装修设计一室:汪洋,张玉良,张建国等。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