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设计的生态:2011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国际论坛”在京召开等

林娜
  
建筑创作
2011年12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设计的生态:2011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为推动中国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给社会各界相关人士提供国际化的景观设计行业学术探讨及交流平台,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主办,景观中国网和《景观设计学》承办的“2011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国际论坛”于2011年10月15日、16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召开,大会的主题是“设计的生态”。
  设计的生态(Designed Ecologies)是相对于自然的生态而言的,也就是人工的生态,或者说是人工设计的生命(包括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人类的技术和干扰已经强烈地改变和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人类用智慧和技术在创造着第二自然或智能生态系统,这种人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过程正是设计学(包括建筑,景观、城市和其他环境设计)的对象,它是跨尺度的,从国土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到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局域和场地的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再到单体建筑生态系统的设计。关于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的科学和艺术,便是设计生态学,其核心是整合天地自然之过程,格局和能量,生命有机体及其过程,以及人类智能与技术和文化遗产,集成和创造满足人类需要的丰产而高效,同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球自然生态和环境破坏的、可持续的、动态的人工生态系统。
  会议首先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致大会开幕辞。他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与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教育家、设计师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对此次大会的主旨“设计的生态”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主要关注城市生态设计的专家、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景观设计系副教授克里斯蒂娜·希尔(Kristina Hill)作为国际嘉宾于10月15日首先进行主旨发言,关于“设计的生态”她认为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为现存的植物和动物,采取保护和加强现状生境的设计策略(即讨论“最理想”的空间格局):二是在原有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甚至完全消失的地方,发展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的设计策略(即讨论投机性空间格局)。她更加倾向于第二种可能,她的报告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响应。
  随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景观设计学系主任克里斯托弗·吉鲁特(Christophe Girot)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系教授阮昕、联合国人居署泰国曼谷办公室官员巴拉特·达希亚(Bharat Dahiya)以及丹麦景观设计师和艺术家叶普·埃格德·安德森(JeppeAagaard Andersen)陆续对设计的生态指导下的具体问题与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报告翔实而生动,对指导规划与设计实践大有裨益。巴拉特,达希亚(Bharat Dahiya)介绍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的同时,带来了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新方法,这个方法尤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针对技术能力不算太高情况下的很多城市问题。叶普·埃格德·安德森(Jeppe Aagaard Andersen)通过一些案例针对人们是如何使用城市,包括功能规定形式向大家进行解释,并且他坚信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一切的东西。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主任和城市智库(U-TT)建筑与都市主义实践事务所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多·伯莱姆特、加拿大肯考迪亚大学地理规划与环境系教授约翰·扎卡赖亚斯(John Zacharias),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芝加哥办公室城市设计和规划总监道格拉斯·J·沃伊特(Doug Voigt)等国际专家学者们于10月16日上午继续发表了他们的主旨演讲,分享他们在设计的生态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思考。从对设计的生态的主旨理解到项目的细节操作,从最为本质的剖析到形式表现的总结,这些报告为与会者展示了关于设计的生态这一主题最为精彩的理论与实践的解读,会议气氛热烈,所有参会人员收获颇丰。
  除主旨报告之外,大会还举行了两大论坛,分别是设计实践论坛,及高校教育论坛。两大论坛集结了行业内知名的企业家、教育者、设计师与专家学者们。其中企业发言嘉宾包括新加坡筑土国际都市设计事务所设计董事莫滕·霍尔姆(Morten Holm)先生,AECOM北京办公室景观设计总监朱世人先生,阿特金斯中国可持续规划专家马克·休利特(Mark Hewlett)先生,MCM国际集团LEED认证专家李·帕曼特(LeeParmenter)先生,意格国际总裁兼首席设计师马晓唪先生,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庞伟先生,加拿大奥雅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董事兼设计总监李宝章先生,EDSAOrient总裁兼首席设计师李建伟先生等。论坛过程中来自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代表们针对“设计的生态”这一主题讲述了各企业在专业领域内对生态设计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分享了诸多有关设计与生态的精彩项目案例。
  高校论坛发言嘉宾有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系客座副教授凯利·香农(Kelly Shannon),瑞典隆德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彼得·希斯准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天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景观与艺术系邵龙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刘晖教授等。论坛对话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天新老师担任主持。众嘉宾基于生态理论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为推进国内外景观设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林娜)
  《玉点——西部建筑创作实鉴》发布座谈会在宝佳国际召开
  2011年10月27日,新疆城乡规划院刘请院长的新书《玉点——西部建筑创作实鉴》发布座谈会在宝佳国际召开。大会主办方邀请了业内诸多专家、学者,与会专家通过研讨《玉点》出版的意义与现实作用,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
  刘谞,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新疆玉点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建筑师、董事长等职,他投身新疆建筑事业历三十余年,在共和国六分之一的国土上鞠躬尽瘁,为西部开拓做出了莫大贡献。《玉点》以刘谓自述为格,章回体为式,书写了三十年创作的实录。作者将三十年来建筑结构介绍和自己的历程穿插在一起,每章必图,每图必解,间或有评论与论述。特别是前言与后记,更是汇集了作者的心路与悲喜。《玉点》一书不仅有历史的厚重,还有许多触及流泪的珍贵。刘谞以虔诚的心态,字里行间溢满着对新疆这片荒芜之土与建筑事业的热爱,他在前言中写道:“三十年坚持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诚然,如今的新疆已经不如从前西域三十六国时代绿树成荫。在大漠风沙里,一群建筑师在这荒芜的地方挥洒着青春。这或许是丝绸之路探索精神的重焕,和两千年前一样,一位籍籍无名的青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时过境迁,丝绸之路的繁华永难再现,但是历史书上永远记下了先民的开拓精神。刘谞正是如此,用自己的梦想重走了一遍丝绸之路,三十年的坚持并不容易,现代人在哀叹虚荣浮华的时候,是否应该注目一下自己脚下的丝路,是否是寂寞而荒芜的呢?这或许就是座谈会召开的意义。
  (王珅)
  Michel Cova:剧场的未来建设与发展
  2011年11月4日,Michel Cova先生在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进行主题为“剧场的未来建设与发展”的演讲。
  Michel Cova在1991年为Pritzker建筑奖项得主Jean Nouvel负责里昂歌剧院的舞台机械设备时候,并创立了DucksSceno。Ducks Scene总部设在法国里昂,是一个具开拓性的合作团队,且涵盖了不同创意资源及人才,为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展览馆以及特别场地作场景设计。过往与Ducks Sceno合作的皆是业界翘楚,例如Rem Koolhaas、Herzog&de Meuron、Frank Gehry以及Christian de Portzamparc,一直致力于戏剧、音乐、舞蹈、展览及视觉艺术在建筑方面可能性的探索。Michel Cova和他的建筑师,工程师和设计师团队,一方面集结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又对项目的定位和环境因素深入了解。Ducks Sceno在整体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皆尽显其超卓能力,团队的项目分析和概念发展与建筑设计相互协同,并且结合了不同范畴的深入研究,包括流通性、座椅、视线、舞台机械的设计和工程,灯光及视听系统,以及显示器和专门演示系统。Michel Cova对剧院的经验早在就读国立高等工艺学院,并为戏剧及歌剧院设计和建设场景时候便已累积下来,他曾为电视文化中心、西部新城市的文化中心、世博法国馆的建设作出杰出贡献。
  Michel Cova主要结合实际案例,围绕非常规演艺空间的内部形制进行讲解。Michel Cova首先列出了几项与演艺空间相关的要素:flux,accesslevels,accessibility,program,roomshape,acoustical character,imagefrom audience and stage,security,symmetries,asymmetries,naturallighting,exposure,combination,flexibility。演讲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对称与不对称,二是将自然光引入剧院之中,三是演艺空间功能的结合性与灵活性,四是满足多种艺术形制需求。
  在“对称与不对称”部分,Michel Cova以Congrepo Lille、Zenith Lille、DRCopenhagen为例,说明他对于“对称与非对称”的理解。在Congrepo Lille的设计中,在保证座椅数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座椅位置的变化,减少了观众视线的阻碍,每组8个座椅方便了观众的进出,同时形成浪漫的流动性人流曲线。Zenith Lille的设计中,通过切割观众席,完善观众与舞台之间的视觉效果。关于将自然光引入剧院,传统意义上的剧院通常情况下都是封闭的空间,利用人工采光,但事实上,世界各地演艺空间与外部空间光线的结合的成功实例有很多。将自然光引入剧场可以达到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是利用自然光采光,进而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则是起到防火的作用。
  Michel Cova认为:“所谓音乐厅,不只是让人们学习音乐的地方,更多的应该是让人们爱上音乐的地方,这便是音乐厅对城市的贡献。”
  (本刊)
  UCCA中国新设计系列:宗澍坤
  自2011年6月开始,建筑师宗澍坤在UCCA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建筑与设计的公众讲座。这一系列的初衷一方面在于向公众讲述这个时代下中国建筑师的寻常故事,让行业外的人们可以有机会从建筑师的视角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变化;另一方面,出于对职业的责任感,也希望能够借此了解更广泛人群的真实想法。这一切的尝试与努力,其实在于建立起一个更加舒缓和便利的沟通渠道。2011年6月-8月的前三场演讲讲述了一个完整故事。
  1 建筑亦如常(2011年6月26日)
  2005年,宗澍坤在《建筑创作》发表过一篇短文叫做“建筑如常”,用以纪念一座建于北京东四环边的小房子。六年过后,他同样以此为题,旨在讲述从业十余年问的平凡故事。建筑师依靠的不仅是灵光一闪,面对的矛盾则具体而繁复:如何看待这个职业,如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理解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从建筑学院毕业的最初十年,是一个很多变的阶段。一方面我们要学着去适应新的环境,同时又要尽快建立起自己的设计基础。当经历过一系列的尝试和再审视后,建筑师的职业构架会慢慢的在脑海中变得清晰起来。在很多场合中我都曾提到过这样的一点:建筑师首先应该学会尊重周围的环境,接下来才是展现才华。一栋建筑物的出现其实并不是要“改变”什么,也许叫做“改善”更为合适。无论是当年的“建筑如常”还是今天的“建筑亦如常”其实都在于表述建筑设计也许应该是一个平实的过程,或者叫做激情过后的平静。
  2 建筑师哑语(2011年7月24日)
  曾经,建筑师们手中的墨笔是传递思想的唯一媒介。图纸一贯是他们使用的语言,从米开朗基罗到柯布。今天,当我们开始在手机上使用Talkbox的时候,很多事物的表达变得凌乱起来。建筑师的语言可以是虚拟的现实,亦或是无声的哑剧。无论通过哪一种感官,我们期待表述的主题并没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环顾如今的建筑设计表达方式,了以致远。
  建筑师的表达方式在这几年问得到了极大的充实。这一范畴相当的广泛——它可以涵盖语言、文字、视觉多媒体、虚拟实境,BIM;同时又适用于对外交流、内部作业、跨界合作等领域。但无论它是什么,出现在哪里,我都希望这是一个平等的交流方式。多方、多元的设计合作中,“平等关系”可以体现在互补的职业专长中;不同设计方法的选择过程里,“平等”则是由适用原则体现的。这个话题其实还没有结论,更多的是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在现实中它也是2011~2012年度BIAD-3A6工作室的科研课题。想想看:表达,归根结底是手法、是方法,要服务于真正的主体才好吧?
  3 式中新中式(2011年8月28日)
  长久以来,我们都在争论着一个话题:建筑师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个题目太大,我说不清。但是我也想做点什么。
  每一个人其实都会有对本土文化的不同理解。如果放松下来,试着用旁观者的视角观察,我们会发现身边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现今中国的文化现象。人们的平常日子将会慢慢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讲也许我们不必太过刻意的再去寻找什么。传统文化继承似乎简单到把目光收回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就可以,因为我们都是承载这一文化的真是载体。那好,静下心来去做每一个方案吧,想着我们自己喜欢怎么去生活。
  在这三个章节里面,我们可以找到一名建筑师的立场,工作方式以及思考。它或多或少是种尝试,尝试展现这一群体的真实一面;同时也期待大家的真实反馈,毕竟目的在于交流意见和看法。
  在12月,作为此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宗澍坤希望通过“沙龙”的形式与大家分享更多元的话题。同时,借“UCCA中国新设计系列”百场之际,邀请大家和我们一起回顾两年来新设计留下的精彩。
  (本刊)
  “2011亚洲都市景观奖”颁奖典礼暨都市景观发展展示交流会在日本福冈举行
  2011年11月1日,由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亚洲人居环境协会、福冈亚洲都市研究所、亚洲景观设计学会联合主办的“2011亚洲都市景观奖”颁奖典礼暨都市景观发展展示交流会在日本福冈市召开,100多位来自日本、中国。韩国、泰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从事城市开发、规划、建设、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围绕“生活环境与城市复兴”的主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积极寻求通过科学的景观建设模式促进城市的复兴与人居环境水平的提升。
  “亚洲都市景观奖”是在城市景观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角逐重要课题的时代背景下,在国际合作课题《城市景观环境评估体系》基础上创立,该奖项以建设亚洲人民的幸福生活环境为目的,旨在希望通过该奖项的设立与评定,广泛交流亚洲各国和地区在都市景观建设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加大推广亚洲各地区都市建设的重要成果,表彰对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积极成果,历史与文化有力的传承,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建设方面产生了积极、显而易见、深远影响的、能够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示范及推动作用的城市、人物、活动和项目。
  “2011亚洲都市景观奖”将“生活环境与城市复兴”为主题。此次峰会将汇聚来自亚洲各国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城市重建和复兴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城市景观的科学营造,为城市创造出高质量而充满活力的生活,从而引领着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更新和发展。会议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应以景观建设为契机,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并加强公众的参与性,促进城市精神的延续,激发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提升城市的综合价值。获得“2011亚洲都市景观奖”的10个项目在展示各国城市不同人情风貌的同时,更让与会者深切感受到了各自在探索利用更可持续的都市景观发展模式振兴经济建设中的决心和努力。
  亚洲人居环境协会主席刘兴达在致辞中表示。“生活环境与城市复兴将是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发展主题。”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主任野田顺康先生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基于地方特色的都市景观建设更加能够通过吸引投资、发展特色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并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振兴城市的有效路径。专家们认为“聚焦核心的城市问题,逐一破解,并把握和挖掘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地理资源以及时代发展契机等,扭转发展局面”是走出困境的密匙。作为城市公共文明与群体智慧的集中体现,景观建设是最需要公众的参与,关爱。
  对此,“亚洲都市景观奖”组委会透露,评选活动强调申报项目须高度重视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而通过对项目的评选、表彰和宣传,提高城市主人——公众对城市景观环境的正确认识,并由此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共同缔造幸福的城市,凝聚和放大城市的魅力,吸引更多的目光,启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进而为亚洲各国城市景观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推动城市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模式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从亚洲各国中脱颖而出的10个项目在被授予“2011亚洲都市景观奖”后,分别分享了各自的理念和成效。
  获奖项目包括:“2011中国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项目,“韩国济州岛徒步旅行道”项目,“日本花园城市舞多闻‘Mitsuyike’项目”、“泰国曼谷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工程”、“中国北京南锣鼓巷”、“日本广岛的振兴规划”、“日本熊本城修复重建项目”、“韩国浦项中央购物街景观治理项目”、“中国青岛高新区水系园林景观”等。
  自2010年4月发起的“亚洲都市景观奖”,由国际领袖型专家组建了专家委员会。对于审查和推广亚洲各国的景观建设范本,组委会表示,将更加关注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推广价值,也将对其进行持续指导与提升,不断宣传最前沿的理念和经验,使都市景观建设为亚洲城市的振兴与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何蕊)
  “中国·建筑·十年”颁奖盛典11月12日在京举办
  2011年11月12日,“中国·建筑·十年”建筑创作回顾与评选活动在北京798艺术区时态空间举办颁奖典礼,300多位观众、数十家媒体和现场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这标志着历时一年的活动落下帷幕。
  12日下午5点30分,颁奖典礼正式开始。首先由筑龙网执行总裁贾晓军先生和WAVE杂志主编、中国建筑十年广州站总策展人关鸣先生致辞。身为筑龙网的创始人,贾晓军先生介绍了筑龙网主办“中国·建筑·十年”活动的初衷和举办过程,他认为本次活动吸引了上万专业网友的参与,充分体现了网络最广泛的参与度,更是对过去十年中国建筑发展的一次全民总结。此外,贾晓军先生还表达了他及筑龙网对活动参与网友、专家的感谢。关鸣先生则认为经过十年高速发展的洗礼,在现在举办一次回顾,恰逢其时,本次活动由网络媒体主办,也体现了网络传播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颁发的是专家关注奖,这一奖项是由本次评选的五位评委评出的。第一个获奖的是大舍建筑合伙人柳亦春先生和陈屹峰先生的夏雨幼儿园。评委黄居正先生认为这个建筑“以一贯简练、纯净的形式语言,创造了丰富的空间结构和幼儿园建筑类型所特有的场所氛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彭培根教授和关鸣先生为这个项目颁奖。
  第二个专家关注奖颁给了2011西安世园会主题馆——漂浮花园,由Plasma建筑事务所设计。评委徐卫国教授认为这个项目“用新的技术来实现设计,代表了未来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祁斌先生和雕塑艺术家张宝贵先生为Plasma主持建筑师Holger Kehne先生颁发了奖杯。对谈环节中,应UAO主持建筑师司敏劫女士的提问,Holger Kehne承认这一作品灵感来自于彼得·埃森曼,在设计中,他们采用了所有的参数统一考虑的方式,从而创造出一种更加综合性的形式,并由此重新定义了关于空间的边界。
  接下来领奖的是设计了瑜舍酒店的隈研吾都市设计事务所。由于隈研吾无法到场,由隈研吾事务所北京办公室负责人浅野浩克先生代领。关于瑜舍,评委齐欣先生认为“瑜舍酒店在艺术探求和建造质量上均达到极高的境界,更难得的是设计师不动肝火,巧妙运用色彩,装饰,让建筑体量得到消融,观者自然会被他的含蓄,脱俗所感动、撼动”,齐欣先生将其形容为“理性的诗意”。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院院长俞孔坚院长和龙湖地产研发设计中心副总经理于鹏先生共同为这个项目颁奖。浅野浩克先生介绍到“瑜舍酒店采用新的营运方式,加入了新的创意和材料。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和国外的客人,为了享受瑜舍酒店的休闲空间,来到北京、来到中国。”
  最后颁出的专家关注奖作品是刘家琨先生设计的胡慧姗纪念馆。评委王昀先生用了十个“最”字来形容这个作品。他认为在本次活动所有参与作品中,胡慧姗纪念馆是“最不夸张,最不堆砌,最不辉煌,最不华丽,最不娇蹂,最不造作,最巧用光,最妙用色,最显意境,最小面积”的建筑设计作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恺先生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教授共同为这个项目办法了奖杯,由于刘家琨先生无法到场,家琨建筑工作时运营总监刘速教授代为领奖。
  精彩对谈环节由周榕教授的主持,上海市徐汇区区委书记孙继伟先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朱小地院长,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齐欣先生和城市问题专家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军院长分别就本次评选活动的价值观——共享、见证、思考,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众关注奖是完全由网友通过网络票选出来的。第一个获奖作品是隈研吾设计的三里屯Village,《照明设计》出版人吴刚先生宣读了建筑的获奖词:这个作品“大胆写意,风范绝佳,前卫创新,树立新的时尚特性,让人们在游憩中体验发现与惊喜”。亚洲建筑师协会主席国广乔治先生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朱小地院长同为这个项目办法了奖杯。隈研吾的代表浅野浩克先生介绍了设计意图:“三里屯Village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街区,而是一个有生命。有活力的,能够带给人快乐的场所,成为北京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第二个大众关注奖颁给了大舍设计的嘉定新城幼儿园。行者工坊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刘磊先生宣读了获奖理由:这个作品尝试将江南园林空间组织运用到现代幼儿教育建筑的设计中,即贯彻了现代建筑简洁、理性、便捷的精神,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诗画意境。对谈嘉宾、源计划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何健翔先生提出了关于媒体在建筑传播中的作用的问题,大舍建筑的两位合伙人认为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媒体起到了宣传、推广、展示的作用,还是建筑师获取知识和学习的媒介,但是建筑是空间和事件的艺术,目前媒体的传播主要是平面的图像,这是传播中的一个缺憾。
  第三个大众关注奖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晓东教授设计的桥上书屋。ZNA建筑事务所董事王旭先生在宣读获奖词中说,这个作品形成了深层次的思考,“建筑不在于体量与高度的攀比,以及能否制造大量的话题与争议,建筑需要慢慢回归本源,辉煌的建设中更应注重人文以及对人精神行为的关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秘书长王子牛先生和北京天润地产副总经理吴菁华先生共同为李晓东教授颁奖。在与资深建筑媒体人姚京女士的对谈中,李晓东教授解释道因为城市发展太快,他反而不知道怎么在城里建房子。
  第四个大众关注奖颁给了胡慧姗纪念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听副教授宣读获奖理由,这是2009年中持续时间最短、也是最大,更是最永恒的展览,因为这个展览“不需要开放就已经深入人心”。家琨建筑工作室运营总监刘速先生代表刘家琨接受了关鸣先生和北辰地产副总经理秦鸣先生共同为这个作品颁奖。
  第五个大众关注奖获奖作品是都市实践设计的土楼。《建筑创作》执行主编王舒展女士宣读颁奖词,这个作品“形式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城市中新移民提供了些许温暖,在一种踏实平凡中体现出真诚”。新华社高级记者城市问题专家王军先生和艺术家策展人欧宁先生共同为这个作品颁奖。
  中国建筑十年颁奖典礼为评选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在对未来十年的祝福中,颁奖典礼结束。
  (本刊)
  2011“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
  为了紧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的“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推广BIM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这一热点问题。CCDI再次携手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学会及兄弟设计院,新技术企业和工程建设方等建筑领域相关组织,于10月31日-11月25日期间在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四地共同举办2011“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
  “新立方”是由CODI发起和主办的专业性建筑文化论坛,覆盖建筑领域多个行业和专业,涉及政府管理部门,设计机构、工程建设方,总承包单位、科研院校,产品技术供应企业等机构。“新立方”以传播建筑设计“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为论坛宗旨,“新理念”是指设计创作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理念:“新技术”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运用的新科研成果、新技术产品等:“新模式”是指与建筑设计相关的企业及组织之间新的业务展开模式,从而创造出“1+1+1≥3”的合作成果。“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以“主题报告”“专题分论坛”“联谊沙龙”“优秀成果展示”“工程案例参观”等为主要交流形式,每年定期在上海,深圳、北京三地举行。
  2011“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由CCDI中建国际设计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支持单位包括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上海市建筑学会,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
  本届论坛以“BIM在建筑业的应用与趋势”为主题,融入绿色、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创新设计和全程服务探讨”、“BIM与绿色建筑”专题论坛和“技术非凡、我新畅想”技术交流沙龙,呈现建筑领域人群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探索成果。讨论BIM在建设项目从概念产生到建筑落成运行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BIM无疑是目前工程建设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和行业公认的未来趋势,将会推动整个行业的变革,并为整个工程建设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由于BIM的应用涉及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方和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管理部门,业主、设计机构、承包商,监理方,产品供应商、运营维护人员等,需要各方得参与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本次论坛旨在为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设计公司,建筑公司、业主、高校研究机构等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希望通过上下联系,聚合资源,共同推动BIM理念和技术的实施应用。
  论坛北京站的主题是“建筑创新设计和全程服务探讨”,于2011年11月9日召开。论坛演讲主题包括谁阻碍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BIM技术在建筑全过程的应用探讨、中信案例分享,数字技术与技术创新、绿色医院建设、呼和浩特海亮广场结构设计、能源合同管理探索、望京SOHO、张家窝小学设计情况、龙腾大道改造、参数化设计在体育建筑创作中的应用、绿色舒适的泳池集成系统,国外BIM应用技术探讨、以信阳东站高铁枢纽项目为例——谈站前地下交通空间的开发利用等。其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巡视员徐宗威从躬背的文化自信、过多的行政干预,陈旧的政策导向、屈从的社会地位,缺失的专业教育,支解的行业管理,教条的用地政策、片面的宣传影响等方面探讨阻碍中国建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出现的问题。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的现状他将其总结为四个“远”和四个“近”。四个“远”包括中国建筑与自然越来越远、中国建筑与生活越来越远、中国建筑与民族越来越远、中国建筑与传统越来越远。四个“近”包括中国建筑与官场越来越近、中国建筑与逐利越来越近,中国建筑与浮华越来越近、中国建筑与西化越来越近。
  (本刊)
  便携式扫描板
  在现代的办公战场上,扫描仪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件有利武器。但是,传统扫描仪笨重的身躯既占用了有限的办公空间,又不能随身带在身旁。一直饱受这种痛苦的Jo Jae-hwan和Shin Se-hwa颠覆了传统扫描仪的结构,设计了与书本尺寸相近似的便携式扫描板。当需要对书本中的某页进行扫描时,只需将用于捕捉图像的面板放置在其上方,合上书本,按下突出于书本的按钮便可以将其上内容轻松地扫描下来,并通过USB接口向外部存储设备进行传输。这种便携式扫描板的使用方法是不是很简单,是不是一向热衷于扫描图片的您所期待的呢?
  手腕便笺
  记性不好对工作和生活来说,后果可大可小,而对当事人来说烦恼则是其共同点。虽然借助记事本或是记事便签可以记录下信息,但是对于习惯性健忘的朋友来说,拿出本子或是便签来查看是否有事忘记了做的可行性还不如将重要的信息写在手上。然而,如果将重要信息写在手心上,多数时还是会被忘记,而当想起来手心中有备忘提醒时又总会发现字迹已经被汗水浸的模糊了;虽然写在手背上,可以有效地起到提示作用,但是在商务工作中又总会有损形象。Doriane Favre结合记事便签整洁的特点以及记事于手背醒目的特点,设计了手腕便签。
  我的咖啡墙
  工作之余喝上一杯香醇的咖啡,已经成为了时下白领上班族在忙碌中一项最大的享受。但是,一些老板总是以“咖啡机太占办公空间了”“你们平时就习惯把杯子乱摆啦”等借口来搪塞员工对咖啡机的渴求。为此,SongAh Lee设计了这面独具匠心的“咖啡墙”。其巧妙地将咖啡机安置于墙壁之上,从而减少了对办公环境甚至是家庭环境中有用空间的占用:而且,咖啡杯可以垂直于墙壁放置于咖啡机上,有效地保证了你的咖啡杯不会被遗忘到某个角落里。怎么样,您是不是也想立刻在墙上按下按钮,来一杯香醇的咖啡提提神呢?
  宝贝发烧了?!
  “每次在为小婴儿测量体温的时候,他总是乱动不肯配合”。相信这是每一位家有小婴儿的朋友们都经历过的。为了帮助刚为人父母的朋友们解决这种难题,Wang Dongwei和Liu Yisha设计了“宝贝发烧了?!”这款体温计。这种体温计由两层组成:其下面一层为用于测量体温的热敏材料,其上面一层为用于显示小宝宝体温以及是否发烧等提示信息的LED显示屏。这种体温计不仅造型与常见的创可贴相似,而且用法也颇为相似,只需简单地粘贴到小宝宝的腋下就可以了。
  麦当劳日晷户外广告牌
  李奥贝纳广告公司巧妙地将日晷的概念和麦当劳不同时段不同选择的商业理念相结合,设计了一款既可以显示当下时间、又能显示相对应的时段有哪些美味的食品可以选择的户外广告牌。这种直观且有趣的广告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
  (本版编译:郑恬辛)
  波尔多葡萄酒文化中心
  一座曲线型的建筑建于法国南部加伦河风景区,将成为葡萄酒世界吸引游客的一个新的标志。未来的波尔多葡萄酒文化和旅游中心是一个主题公园和传统博物馆的综合体,将对当地的经济、旅游及文化事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个多元文化的中心包括葡萄酒文化的发现之旅、品酒室、礼堂、餐馆、咖啡厅、专营当地产品的精品店、可以举办临时展示的旅游信息区及会议室等。
  葡萄酒文化和旅游中心由巴黎的X-Tu studio和伦敦的展览设计机构Casson Mann Limited联合设计,建在有着丰富历史的湿地船坞区,现在也是波尔多生态区的一部分,项目将于2014年年底竣工。2011年5月宣布的竞赛获胜者是从最后5个入围的设计团队中选出的。建筑沿河而建,其标志是一个47m高的高塔。外形的曲线设计新颖、独具魅力,使人不禁联想到流动的葡萄酒和美丽的葡萄园。建成后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到此分享葡萄酒的魅力。
  海洋文化及流行音乐中心
  台湾高雄市政府为创建一座海洋文化及流行音乐中心举办了一场设计竞赛,竞赛目的是要突出高雄市与众不同特性的同时,满足当地人民的需要并显露出行业和未来发展的趋势。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台湾南部为音乐专业人士及相关人士创建的一个孵化基地。
  一等奖由Manuel Alvarez-Monteserin率领的来自西班牙的设计团队获得,二等奖由日本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与台湾刘培森建筑师事务所获得,三等奖的获得者是Jeanne Gang Studio Gang Architects与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一等奖方案的设计理念基于遵行流行音乐的本质及在城市多元化的基础上,应如何适应不同的活动和场景,其功能不仅仅用于音乐会和庆典活动,也为高雄市居民提供了一个日常活动的空间。
  项目沿海湾开发,占地约11公顷,根据不同的地貌分为3个区域。1区有12000席的户外表演场、5000席的大型演出厅和流行音乐展示区及两栋113m和83m高的塔楼。2区则凸显了台湾文化一个独特的元素——夜市。高6m的人行道横跨海洋文化展览区,在不同的展馆之间构筑了一条长廊。3区是连接南北两端的重要区域,南接新的客运码头、北接新的夜市,创建成不同的街区,包括为文化活动设置的画廊、8个小型表演厅(可容纳200~400人)及不同类型的水上花园等。
  (许松华 编译)
  树叶型棚架购物中心
  该购物中心位于福冈市地铁七隈线桥本车站前。1~2层布置有商店、服务及餐饮设施,3~7层是自走式停车场,地下1层是机房。设计强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共生,灵活使用自然能源,融入周围的街区。
  该项目设计方为西松建设,计划2011年竣工。
  (周有芒 编译)
  超“深”层大厦,地下300m的巨大建筑
  超高层建筑虽然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地,但也有破坏历史景观的弊端。墨西哥建筑师Esteban Suarez就设计了既具有高层建筑的便利性、又可避免破坏街区风貌的倒金字塔型的超深层建筑“Earthscraper”。
  Earthscraper位于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的墨西哥历史地区的中心,建设地点设定为佐卡罗广场,整个建筑为漏斗状结构,深度达地下300m,地上0层,地下65层。240m见方的整个广场是倒金字塔的底部,广场铺设玻璃成为倒金字塔中心部位的共享空间的天井,共享空间的周围设置有购物区。阳光透过玻璃天井照射下来。虽说是地下但也到处是绿意盎然。从上往下每10层依次划分为博物馆区、商店区和住宅区,剩下的35层是写字楼。之所以采用这种设计,是由于墨西哥对建筑高度有限制,这才形成了向地下深挖的方案。
  这是一个非常新奇的设计。如果能实现不但能解决空间问题,还会成为墨西哥城的新象征,必定会吸引世界游客的眼球。不过该方案目前还仅限于概念阶段。能否最终建设还未确定。
  (周有芒 编译)
  白俄罗斯的波斯波利斯酒店
  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正准备开工建设一个新的五星级酒店,名为波斯波利斯的酒店高140m,其主要投资者是伊朗的波斯波利斯投资公司。
  项目位于城市的商业中心,外形设计简洁,细片型的T型建筑坐落在一个矩形的基础平台上。建筑外形整体为白色,酒店内包括商务中心、餐厅、购物中心等。主楼是设有250间客房的五星级酒店,并设有水疗中心和健身房等,供顾客放松和娱乐,此外还设有一个3层的停车场。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外立面的设计,复杂的窗饰设计使人联想到白色的雪绒花,但其实是伊朗的地毯设计风格,可以看出是将两国的文化相互结合。
  项目预计2014年竣工并投入运营。
  (许松华 编译)
  新宿御苑大温室
  新宿御苑大温室在设计上充分利用大温室周围的自然环境,利用自然通风和地热控制温度,从热气容易滞留的屋面有效排风。通过设置冷管冷风、喷雾系统及电动遮光幕,控制温度、湿度和日照。为了验证效果,在设计阶段进行了三维热流体解析。
  该项目设计方为日本设计,计划2011年竣工。
  (周有芒 编译)
  奥斯陆的水晶大厦
  挪威是未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几个欧洲国家之一,随着大量石油财富的积淀,在奥斯陆许多摩天大厦正在建设中,水晶大厦就是其中之一。
  自2009年以来,由丹麦C.F.Meller建筑事务所和当地Norwegian Kristin Jarmund建筑事务所联合设计的方案几经修改,摩天大厦的高度也由原来的127m降低至现在的106m。90000m2的建筑包括办公、商业、住宅等空间。设计灵感来自水晶内的空心,通过建筑的构造元素表现用釉棱镜面环绕内部的空间。
  大厦将由挪威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KLP AS进行开发,尽管目前方案在安全方面还没用获得批准,但仍有望于2015-2016年竣工。
  (许松华 编译)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