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宿州体育馆

薛松
  
建筑创作
2011年11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位于皖北的宿州市地处中原,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上至春秋秦汉,下至民国抗战,这里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史称这里“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为“百战之道”。然而几经铣炼的宿城虽为要隘,却非富庶之乡。宿州市是迄今没有体育馆、电影院所剩无几的地级市之一。2011年初,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将启动九项惠民工程。宿州体育馆建设被提到重要的位置,排在9项重大工程之首。
  在最初的投标任务书中,体育馆和游泳馆的功能均在列,要求建筑风格具有时代感,并能体现“汉”文化特色。在匆忙学习和殚精竭虑之后,我们忐忑的交出了一份答卷。一个月后,我们接到了项目的中标通知书和修改了的项目任务书。
  体育馆设有5000席固定座位,1000席活动座位,满足乙级体育建筑要求。按照甲方任务书,主场地和热身馆均能够容纳手球场地,平时可以承担会议、展览、商业和演出等复合功能。
  在场地的处理上,利用竹简由竹片编制起来的逻辑,在场地的“字里行间”将室外活动场地、公共活动用地和绿化用地有如一篇文章般融合起来,有张有弛,使基地内人的活动与自然互相和谐的存在于一处:在建筑的设计中,
  “竹简”的逻辑沿基地西南角向东北角展开,吸引使用者从打开的部分浙入建筑的主体,不同的室外运动结合入建筑展开的前广场,使用者可以经历丰富的活动体验。进入建筑后,体育馆内部形成若干独立的盒子,在卷起的竹简内分主次摆放,它们之间形成了丰富的多功能公共空间,可以对汉文化进行展示的同时兼有其他活动内容。
  宿州市规划局多次向各界征集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表达方式,这也正是我们整个团队一直以来感兴趣的方向。传统思想中辩证的逻辑观、整体观、人与自然的和谐观、艺术领域中重意境、重概念、“去繁就简”、“喜抽象”,等等各个课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拓展、挖掘、感悟、研究的方向。本次设计中我们在形式上从传统书法艺术中提取了“折”的逻辑手法,从传统建筑中提取“屋檐”和“柱”的形式要素,经过变形、交错、重复、组合抽象,以期用萃取的逻辑来诠释传统的精华。
  如何使场馆在满足体育赛事的要求下,实现非赛时期间长期良好的商业运营?这是设计伊始我们就在反复思考的问题。在规划布局上,场地中央建筑浑然一体,并在建筑中部“掏空”以增加城市界面。兼顾赛时的观众人流疏散和平时的市民休闲娱乐功能,遵循场馆功能复合、叠加开发的发展理念。建筑布置在满足比赛要求的基础上,给热身场地预留大型设备的出入口,热身馆以及比赛的服务配套设置在整个建筑北侧,使得这一区域在东、西两侧拥有独立的运营出入口,并与主场区连接起来用于非赛时会展、演出运营。平台的下方设置了消防环路,其两侧预留为连续的多功能用房,东西向沿外墙的界面设置为贵宾、媒体等功能,非赛时均可以作为运营用房使用。凡此种种,各场馆场地的设计亦考虑到赛后这些活动的空间需求特征,在保证赛时要求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内部场地设计。如采用场馆的多功能用途设计,适于不同功能活动的开展,为不同空间要求提供灵活转换的可能。
  作为市民翘首盼望的体育建筑,我们希望从建筑到场地都能兴城惠民。因而在场地设计时,我们设置了能够容纳慢跑、轮滑、舞蹈、小轮车等体育活动的场所,与非赛时运营用房结合,设置了供市民休闲、购物的小型商业,以及能够“看”与“被看”的大场坡和平台。整个场地以“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的体育精神为感召力,形成多功能复合的城市“体坛”。
  在本次设计当中,绿色的概念贯穿始终。为了给整个体育中心提供强烈的场所特质及核心价值,我们在整个区域创建了环绕于建筑的带状公园,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建筑还采用多种生态措施,保证建筑物在运营中的可持续性。比如:在体育馆屋顶布置的太阳能蓄热板作为热水的主要热源。在夏热冬冷的宿州选用了空气源热泵这种效率高的采暖、制冷系统以节能。项目还使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和双层幕墙及遮阳体系、提高通风措施等,体现出绿色与生态的当代建筑理念及手段,突出了宿州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精神。
  作者:薛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A2工作室建筑师
  收稿日期:2011年10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