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云南海埂会议中心

张军 朱学韬
  
建筑创作
2011年10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通过对场地环境品质以及传统建筑空间文化的尊重,体现传统、地域文化在现代大型公共建筑中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海埂会堂 商务别墅型酒店基地品质 文化基因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TU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11)10-0154-06
  
  项目背景
  
  云南凭借独特的民族风情文化、怡人的气候以及其在泛亚。泛东南亚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具备成为国内外政要,商务人事和高端游客重要目的地的条件。配合昆明“泛亚经济圈桥头堡”的建设,借助海埂片区,坐拥滇池和西山两大名胜,地势开阔,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针对海埂片区会议和接待设施现状,建设一个集会议、酒店为一体的高端接待项目和城市休闲空间——云南海埂会议中心(图1),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设计构思
  
  1 基地品质
  昆明地处北纬25度,海拔近1900m,虽属亚热带地区,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四季如春,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因此昆明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云南海埂会议中心选址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内,滇池草海大堤及观景路以东约900亩区域内,该区域环境优美,处于城市“上风上水”之地。项目用地享有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优美环境,与昆明最迷人的景观之一——西山睡美人隔湖相望,碧水蓝天,是昆明市民假日休闲,游憩的理想去处,是传统昆明市的“后花园”(图2)。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项目在现实高规格接待及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同时,应着眼于自然,更应着眼于环境、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关系。
  
  2 文化基因
  经过设计的项目建筑群尽量采用坡屋顶及低层形态,将建筑化整为零,通过对院落空间不同形态的探讨,诠释了传统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云南壮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元开放的民俗风情的挖掘,我们运用建筑的语言传达出的是具有东方情调的整体风格,具有云南特色的建筑细节和开放多元的空间形态(图3)。整体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云南地域文化的抽象与概括以及提升性的创作,体现出现代东方情调以及对云南地域文化的内涵特征的挖掘与提炼,每一个建筑的参与者都将通过对空间的体验感受到建筑和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包容、传承及提升,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 都市主义景观设计特征
  景观作为一种载体,不再是对建筑留白的填空,其已经成为构建建筑空间形态,结构的基本元素之一。景观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极大地扩充和发展,其已经超越了作为被观赏的表象,成为建筑空间生态系统的载体,这就使得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营造有了新的模式,从单一转向多元,从个体转向群体,从封闭的形式转向开放的场域,从建筑与景观的二元对立转向“景观中的建筑”(图4)与“建筑中的景观”(图5)的相互渗透,最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的有机建筑的特质。
  
  4 功能内涵
  海埂会议中心项目包括海埂会堂,商务别墅型酒店(总统楼)、商务酒店以及其他配套设施,主要为云南省“两会”及各种商务会议服务,可以满足国宾级接待要求,同时为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供高规格的旅游度假接待服务。提供建筑专业化、特色化以及人性化的设计,满足建筑功能空间的使用要求。同时设计也通过对项目在城市中的精神空间的追求,此项目的建成,也促进“后花园”的城市形象和都市休憩空间的多样化,完善了城市开放空间的休闲功能和旅游城市的职能,提升了城市空间品质。最终实现城市整体职能的完善。
  
  5 绿色生态条件
  昆明属北纬亚热带,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接近2000m的高海拔又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日照,也为我们对于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利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规划结合城市天然的“空调”气候,设计通过对建筑“低技高效”的被动节能技术的运用,在体现建筑的文化品味及时代精神的同时,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
  
  项目设计特色
  
  1 总体布局方式
  海埂会议中心项目用地与西山,滇池为伴定位于城市休闲之地。基于与场地环境基因的内在联系,在轴线,环路的控制下,建筑群在空间规划中以传统中式园林布局为蓝本,以修复生态为目标,突出“高原湿地”的特点,形成与各自功能空间相符又与城市空间相融的规划布局。建筑与场地有机结合,强调场地的生长感和自然属性。实现环境、建筑与人三者的和谐统一。
  商务别墅型酒店(总统楼),规划布置(图6)在项目东侧相对独立地块之内,交通体系自成一体,建筑主入口设置于场地北面相接迎海路,主入口的位置是以交通至主城最便捷为主要因素,区内设置环形机动车道。客人经主入口进入区内时,经一段300余米长曲折的林荫迎宾大道后豁然映入眼睑的便是充满中国礼仪空间特征的建筑群,此处便是“总统楼”的主入口。建筑主楼坐北朝南,东西两侧是会议楼及宴会楼,西南角是游泳馆,东南角是附楼。分析场地所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及规划局的要求,主要人流及车流出入口设在北边,可方便进出酒店的主要人流集散。后勤人员及物资等人口设在场地东西两侧,在怡景路和金柳路个设一次入口,减少了酒店人流与后勤人流的相互交叉。规划打破传统接待中心对称的格局和矩阵式的景观,结合云南地方特色,强调城市后花园式的轻松休闲气氛。在大湿地景观布局的背景下,中央区布置景观花园,水面树木倒映成趣,交通机动人流分离,中央景区设置步行系统,供游客散步观景使用,外围机动车道主要供服务,安全防卫使用。区外区内有一定隔离,可以避免城市噪音及视线干扰。
  海埂会堂(图7)与商务酒店(图8)建筑群位于怡景路以西,场地出入口分别设在西侧观景路与东侧怡景路。东侧入口与总统楼西侧次要入口相对,方便客人进入海埂会堂贵宾通道,直接进入会堂。海埂会堂主体建筑退让观景路144m,另考虑场地的特点及主要景观朝向位于场地西侧(草海及西山方向),建筑主立面面向西向。建筑将场地分为了东西两个部分,由于会议建筑的同时疏散的特点及本工程的规模,西侧场地结合主入口设置了约13000m2的人流集散休闲广场,又在此广场南北两侧另设部分停车位解决开会停车。东侧场地结合次入口,主要提供后勤及特殊人员(贵宾等)的停车及集散广场,使东侧与西侧划分开,分区明确互不穿插,建筑主体为联系空间:水平、垂直交通便捷,方便、安全。商务酒店建筑主体通过主入口面向南侧的景观“聚宝盆”,与会堂形成空间布局上的对话,半开敞的空间形态又成为开放向私密的过度与衔接。
  总体来看,海埂会堂、商务酒店与商务别墅型酒店(总统楼)分区明确,中间的城市规划道路怡景路将其切分为相对独立的两个区域。但是另一方面,海埂会堂、商务酒店与商务别墅型酒店(总统楼)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总体规划中空间布局一紧一松,空间意向一外一内,在满足其特有的功能空间形态要求的同时亦充分体现其对精神空间的追求,以平衡布置,使其在规划中和谐自然,达到形式与功能的有机和谐。
  
  2 风格特征
  建筑立面设计体现东方情调的泱泱大度、云南地域文化的地方特色及时代创新精神,规划及建筑设计特点个性应体现庄重。大气和包容的特色,同时融入云南特色,展示云南地域文化特点及基地品质的特征。建筑造型性格“亦庄亦谐”,突出端庄、大气的传统文化特征,又具有时代精神的审美元素,同时抽象传统建筑形制、提炼云南民族建筑特色符号和空间意向特征,创造出具有本土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形式。海埂会堂(图9)、商务酒店(图10),商务别墅型酒店(总统楼)(图11)作为项目的三大主体建筑,从各自功能角度出发,建筑形态应体现其固有的功能空间,另一方面,其作为整体项目的一部分又存在着基因上的内在联系。因此对三大建筑的造型设计就必须从整体统一考量,结合其功能内涵,无论建筑形制还是装饰细节,都应体现由外向内,由开放向私密的过度的层次感和性格特征。
  海埂会堂作为开放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通过对建筑基座的处理,形成高台建筑的特征,同时将传统建筑中最高形制的歇山顶造型通过新型铝镁锰合金百叶的剪影造型加以诠释,百叶与天空的交接,或实或虚,或明或暗,也试图从另一个侧面传达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而四周柱廊空间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虚与透的过度空间特征(图12)。在装饰细节中,通过对云南民族文化及建筑特色符号的提炼,在外立面运用地方铜雕装饰以及大堂内“义勇军进行曲”等装饰细节展示云南民族文化特点。
  商务别墅型酒店(总统楼)采用外隐内透的布局,建筑形体一气呵成,完整的四坡屋顶,高低起伏的天际线,灰色的石材墙面,连续的方竖,简洁的柱式造型及柱廊空间,体现出的是建筑的端庄与内敛,含蓄的东方神韵,勾勒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卷。门廊、柱廊以及露台构成的灰空间,体现出现代建筑的细节,并抽象的表现了东方建筑的“木构”特点。
  商务酒店无论总图位置、布局形态、建筑形式上都成为会堂与总统楼之间,从开放向内敛,从雄壮向秀美的一个过度和衔接。屋顶形式采用轻松、飘逸的两坡屋顶,外露的结构体系对云南民族民居中“干栏式”建筑的建构特点的暗示,使得建筑散发出“亦庄亦谐”的气质,坡屋顶、斗拱、石雕柱础、照壁这些传统元素的细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在设计中通过具有时代精神的钢,玻璃、斑铜、紫铜、艺术石材等现代建筑材料以再现的手法表达对于传统的敬意。
  
  3 空间组织特色
  “院”作为空间创意的主题,以其广泛的适应性而形成了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以其所具有的空间功能特质而形成了由“城市的空间”、“游赏的院子”向“聚居的庭院”(图13)空间序列的递进。
  会堂主入口面向滇池,塑造出一个开敞,大气的城市迎宾空间,是主体空间序列的开始。由外而内,建筑的柱廊空间不仅仅是城市院落的周界,而成为了这个城市舞台徐徐拉开的序幕,休闲的市民们在城市的舞台上欢唱、跳跃,其乐融融。通过建筑四周“灰空间”的过度,使得室外水平伸展的平面空间与室内竖向延伸的立体空间形成有机交融。步入建筑挑空两层的高大门厅,穿过充满云南民族文化特色的会议走廊,驻足三层开阔的会议休息大厅,阳光通过四个贯穿三、四楼的透天空中庭院洒落(图14、15),使得室内外空间相交融共生,让人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清风,此时的建筑不仅容纳了建筑参与者的活动,更成为收藏自然的空间。
  商务酒店的空间,更加强调院落的布局方式,建筑体量之间通过院落串联,形成连续的空间序列。前院空间拾高的景观“聚宝盆”与会堂后院空间重叠,成为景观聚气之所,形成空间轴线的交替,空间抬高对于视线的适度遮挡表达出传统空间中“藏”与“隐”的意向,侧院空间以其不同的个性特征给人以独特的情感体验,漫步SPA庭院,感受到的是心灵的放松,与水的交流。置身云南民族风情餐饮中庭,品尝云南地方特色美食的同时,找回了记忆中老昆明的味道(图16):内院空间则强调传统建筑文化中宅、院的相互渗透,感受“宅中有院,院中有宅”的空间体验,暗示“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追求,此时,建筑与景观的边界已经模糊。
  穿过酒店进入总统楼,空间由开放转向私密,此时的“院”所体现的是其“外隐内透”的空间主题。位于建筑主入口处的前院,是主体空间序列的开始,视线收敛、内聚,塑造了迎宾空间开敞、大气的氛围。后院作为主轴的延伸,其空间舒展,开阔,绿色的草坡与湿地系统相连,最大限度的将景观纳入其中,建筑也渐渐隐于自然之中。各区域平面之间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主要通过均衡、对比、和谐的原则,将各个独立分区有序的组织起来,与周围环境向呼应。并且在建筑的主、次轴线上,产生了性格鲜明。层次丰富的院落空间,将建筑组合留下的灰空间转化为积极活跃的元素,再次强化了东方传统文化及地方民族风情背景下对于空间记忆的情感体验。
  
  4 建筑景观意境
  建筑景观空间的营造,从场地本身地貌出发,以西山“睡美人”为背景,维持及保护固有湿地景观效果及生态系统,植物物种配置全部采用云南特有植物,营造具有云南自然山水效果的园林景观。景观服务于功能使用要求,开放的广场通过建筑四周的柱廊空间的过度使得景观与建筑之间相互渗透(图17),为建筑的参与者,提供纵深。多元的观景游路,院落空间的过度使得建筑隐于景观之中,室内、外空间景观构成统一而又相对独立的景观系统,可自由生长,新陈代谢,从而形成“景观建筑”与“建筑景观”的相互渗透,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空间与场所气质的统一。
  当我们从“草海”大坝缓缓走向海埂会堂,建筑延绵的形体在夕阳的余辉下由远而近、由虚而实,与天空相连的透空百叶金属屋面逐渐显露出其飘逸的轮廓,建筑也从大景观环境中连续的景观形态成为了景观的主角。150m宽的玻璃幕墙将“睡美人”的美景尽收其中。步入会堂立于高台之上,透过挑空两层门厅回首滇池正如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徐徐展开,此时在玻璃幕墙映衬下的宏伟的柱廊已不再是建筑室内外空间的界限,而是西山,滇池四季美景的缩影,成为建筑于环境对话的载体。
  在大山水景观的背景下,建筑景观以水为题,水无定形,会堂前平静的水面烘托出建筑的稳重,酒店内流动的水体,随地势而走带来了生命的灵动(图18~20);在驳岸、山石的限定下,总统楼开阔的水面或平静如镜或碧波游鱼,天光云影倒影其中。建筑得水而活,水给了建筑遐想的空间,增加了景观的乐趣。
  景观设计以“民族和谐”及滇文化作为文脉灵魂。规则阵列与自然生态相对接,“藏”与“显”的手法交相运用,构建丰富而具有内涵的景观空间。建筑透过林木可见西山全景,西山之上登高回望会议中心,建筑大部又掩映于片林之间,空间层次丰富,意境深远。绿地中点缀云南省26个民族图腾柱,细部精雕细琢,文脉的呈现,不以直白的手法表达,而让人们在不经意的流连之间,深切体会时空的记忆传承,再次强化了东方传统文化及地方民族风情背景下对于空间记忆的情感体验。
  
  5 绿色生态
  在当下设计领域中,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创作的主旋律,故此在本项目的设计中节能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设计中通过对坡屋顶铝镁锰合金百叶(图21)加入可调节功能,会堂建筑大面朝向西面,根据日照条件通过对百叶角度的调节,可以有效的遮挡西面强烈的阳光,使室内休闲水园获得最佳的光线而阻挡了热量的传入,从而节约了室内空调的用量,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
  “空中水园”(图22)通过立体化的庭院设计将室外的冷空气导入室内形成热交换,对室内的微气候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规划结合场地气候条件,采用太阳能、风力电池提供室外照明;局部屋面设置太阳能供热系统;中水回用系统设备,在建筑设计上我们充分考虑自然通风自然照明,外窗选用隔热型材UPVC塑料窗,中空玻璃,内外墙交接处采用防热桥构造措施。通过对各种成熟的节能技术的运用,体现了建筑“低技高效”的被动节能特点,设计出既有时代文化品味又具绿色节能特征的建筑空间。
  
  结语
  
  我们的设计所表达的,是一种对建筑于“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感悟,建筑生长于此。在一种东方情调的衬托下,建筑所表现出的气质“亦庄亦谐”,设计以开放包容的气度为建筑所有的参与者提供一个对于传统,地域文化的情感体验的场所,最终达到对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实现城市整体职能的完善。在建筑使用过程中获得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作者:张军,云南省设计院 建筑设计
  研究分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朱学韬,云南省设计院 建筑师
  收稿日期:2011年8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