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地域主义建筑的有机更新:对大理国际生态城的解读

张军 林敏
  
建筑创作
2011年10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文章通过对案例的解读,试图探索其在所继承的建筑文化中所强调的典型传统民居元素,以有机更新的理念来指导当代地域主义建筑的创作实践。以期在城市化进程中能继承和创新地域建筑。
  关键词:地域主义 白族民居 有机建筑 有机更新
  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D04-8537(2011)10-0128-07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
  ——吴良镛
  
  引言
  
  21世纪世界文化呈全球性的趋势,导致地域的差异在缩小,“文化趋同”现象也在继续。
  当下,建筑被作为工业化的模式产品,被大量复制和套用,缺乏与当地人文环境的有机关联和创新。城市发展正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首先是“食洋不化”——大肆推行“国际主义”,抛弃传统的价值观,其二“食古不化”——以“机械性地域主义”来抵御“文化趋同”。但这两种倾向共同的作用结果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城市貌似丰富的表面下空间品位的空洞。而这一切都源于建筑师创作忽视对地域场所精神的创造。充分利用批判地域主义和有机建筑的相关理论对建筑创作进行指导,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建筑,自然与人的关系。
  
  1 批判地域主义的解读
  批判地域主义就是在全球文明日益变本加厉地瓦解传统文化时所提出的理论。希腊建筑理论家仲内斯最早指出批判的地域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批判性”和“陌生化”。认为传统的地域主义以“本土的真实性”反抗其他地区因素的入侵而对以民族性为限定的地域建筑元素加以保护,目的是创造一种“熟悉化”的过去建筑形式。
  
  2 新有机建筑的思考
  建筑中的有机概念从生物学中引申而来。本质上是建筑对自然互动,创造出富有生机的场所及对有机体所呈现出的形态、空间,表皮、结构等的启示和模拟。在建筑领域,人们认为有机的建筑具有形态自由、非线性、采用人情化、自然材料、地域化、绿色生态、非机械,与环境统一等特点。同时,新有机建筑的理论更倡导对自然的崇尚和保护,认为大自然为建筑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和灵感。
  对于建筑创作来说,综合新有机建筑的理念,融入到传统的建筑角色中去。摆脱建筑面对自然、环境的机械性的强势姿态,建筑创作就可以更深刻地达到“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创作“自由王国”境界。
  
  区域总体规划及空间组织
  
  由于受到大理白族地区文化特质及批判地域主义的影响,我们在对大理洱海国际生态城创作时,不断探讨当地的人文地理对小区总体规划的影响。基地位于洱海之畔,苍山对岸,三面紧邻洱海湿地(图2)。设计围绕苍山、洱海这一不可复制的自然美景展开,充分追求浪漫的“风花雪月”的自然意向和海边气息及当地的人文精神。因此,大理洱海国际生态城的规划具有以下三种特性。
  
  1 建筑的有机性
  “建造住屋关乎我们的命运。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带有启发性的,以它自身的材料和传统,传达我对每一寸土地的尊重。建筑仅仅是为7改善环境而增添的最佳部分,不能因此而破坏场所的和谐。”
  西泽?曼瑞克
  城市生长是需要具有弹性的空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进程的加快,一个有机的社区应能提供给城市一个复合生长的模态,使城市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该项目的独特性和“此时此地此景”的情景追求,使建筑充分融入到自然中去,根据市场的需求定位的建筑形态,与环境共生共融,通过“景观中的建筑”和“建筑中的景观”的互动,强调了人、建筑和自然的有机协调,达到“虽由人作,宛然天成”的东方建筑思想和审美意境。
  (1)自由生长
  在设计中,我们充分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希望建筑成为大自然生长的一部分。结合洱海湿地两面环海的地形,我们将建筑自由布置,仿佛一串串不经意洒落海边的珍珠玉链。区内植被葱郁,建筑空间虚实相生,致使建筑隐没于树林间,整个小区犹如从湿地中生长出来的一般(图1)。
  (2)相互渗透
  场所精神在这里得到最大化的发扬,我们没破坏基地本来的湿地环境,相反的我们采用建筑架空,檐廊等方式与固有的原生态环境结合。建筑有张有合,先抑后扬的空间,将小区外环境引入到区内,并且营造区内潺潺流水、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以达到小区景观环境内外遥相呼应,相互渗透的目的(图3)。
  (3)“有机生活”的场所感
  “为了达到创造生活的目的,我们必须按照大自然的方式去创造,即有机的而不是几何的。”——雨果,哈林
  在本项目中我们利用场所空间的有机组织,使人能够与内外空间直接接触。营造了可游、可赏,可居的多元化交往空间。我们对环境景观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布置和绿化,使空间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有机的融合,成为整个小区的“客厅”
  (图4)。区内伸手可及的溪流和景致无不是大理传统的生活场景——小桥流水人家的真实写照(图5)。
  
  2 空间的和谐性
  (1)空间意向
  重视居住空间设计的虚实配合,以虚的自然景观衬托实的居住空间,虚实相生、相互转化,赋予居住空间虚实交融的变化。小区总体上强调因天时就地利,追求“河水穿村,依山而居,旁水而憩”的情感。局部强调的是居住空间和自然景观的共生关系,追求“山因水动,水因山活,人在其中,天籁俱行”的境界。在处理建筑群体时,通过“隐”,“没”,“透”,“空”,“飘”的空间设计手法将建筑巧妙地融入自然环境中,并且运用传统合院空间布局创造富有东方人文气质的精神场所(图6)。
  建筑顺应地形,连绵延续,分而不断,高低错落,自由流动,在保证户户住宅观山看海的同时,充分追求浪漫的“风花雪月”意境。建筑内部空间在满足经济适用的同时,增加大露台与落地宽窗等,重点强调休闲赏景的功能。灵活的海景房的设计,开敞的景观规划,宽敞的阳台,更让你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一览洱海的美丽景色,让吹拂的海风告诉你什么才是家的感觉。
  (2)空间组织
  根据当地传统的民居聚落组合形态和海边景象的启迪,营造的空间既有“围”的概念,又有意识地将建筑与周边环境组合,设置珍珠玉带般的建筑空间格局,强调梦幻般的空间流动。用点,线、面的连续性组合来围合每个组团的界面,形成良好的居住区空间整体效果。强调空间的动静分区,隔而不死,穿而不空的空间布局。不仅如此,住宅强调“围合”可以形成良好的邻里单位,创造充满活力的社区空间。
  因此,整个区域空间组织呈现出以下特点:①组团意识:聚落环境的营造,体现对传统空间的继承;②街巷模式:通过街道一巷子一半公共空间一私密合院,这种空间序列的递进关系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性,同时也符合“天地有序,内外有别”的传统居住空间模式(图7)。
  
  3 文脉的展示性
  人文精神的传承是建筑师在场所精神实践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对于典型建筑元素的选取能够唤起人们对文脉的集体记忆。人们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回归”的家园。因此在具体的居住空间设计中,我们运用现代“蒙太奇”手法对传统的文脉进行创新和提升,并且通过四个方面的努力来塑造建筑的“苍洱毓秀文墨幽香”的文化特点。首先是“精细”,无论是整体还是细部构造,无不体现出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达所隐含的精巧、细致的品质;其次是“轻灵”,主要表现在建筑构件的尺度及视觉份量上;再次是“提炼”,通过对传统大理民居建筑中典型的建筑语言和视觉印象的再现,达到一种认同感;最后是“融合”与“创新”,“融合”延续了大理地域建筑、自然与文化的兼收并蓄,创新,追求整体“得意忘形”的精神空间意向(图8)。
  设计运用穿插,引导、片段点题的艺术手法,将人们从物质境界带到更深刻的人文境界。白墙灰瓦、卷雲垂花、柱础檐廊、门厦石雕、窗花石墙等等不仅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同时也代表着大理白族传统合院空间文化的幽深意境(图9)。
  
  建筑风格特色及造型基础
  
  1 色彩、肌理
  合院住宅单纯的内部功能和有限的单体规模使其成为一片真正具有传统聚落形态的建筑组群。建筑中大量的灰色石材,木材,白墙,彩绘和灰瓦都来源于当地白族传统的建筑装饰手法(图10)。向心性的院落布局隐喻了传统的民居聚落的空间,而与院落主人口对景的不同类型的照壁。则是传统的保留。建筑不同的两坡和单坡屋顶按照合乎逻辑的比例设计,同时也呼应当地白族传统民居屋顶肌理(图13)。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石材、灰砖白墙及木色隼卯梁头装饰被运用到合院和多层住宅中。通过将石材与其他材质的碰撞与组合,我们将这种石头文化进行传承跟发扬,让最传统的材质散发新的光彩。
  高层住宅流动般的平面布局,形成独特的建筑形态,波浪般的阳台造型与“素”色使建筑整体中透着完美与精致:内敛的深灰涂料与咖啡色面砖的对比,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印象,但又不失与色彩的协调。层层的退台,令建筑形态生动丰富。
  总之,建筑去掉了华丽的装饰,它更多展现出建筑的静默,用白色涂料粉刷的墙面,不同方式砌筑的石材墙体、灰瓦、观景的木制平台,黑色的扁钢压顶、灰色塑钢窗框及金属配件来突出居住建筑空间的自然与舒适,令现代生活的细节得以完美体现。
  
  2 有机协调
  合院建筑布局错落有致的面向主景观展开,合院中庭院空间的设计不仅引入了自然环境,同时也将合院融入到整个小区的大环境中。传统符号的再现,让台院成为了小区另类的景观,同时也呼应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合院中大面积的开窗,出挑的阳台、架空的底层更是将建筑与水景有机结合。
  多层住宅通过不同的拼接方式与地形有机结合,具有良好的景观视野,同时创造出丰富的院落群体效果,通过两层不同部位的退台,使每户都能享有独立的院落空间、组团式的内部景观和远望苍山洱海的观景平台,从而获得多层次的视觉享受,达到建筑、地形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图12)。
  高层建筑外立面极富表现力,通过对自然界的灵感,我们抽象了洱海的波浪和贝壳的形态,将高层的阳台做成连绵不断的曲面阳台,赋予建筑以水波似的轻柔与贝壳似的浪漫,使之展现出洱海特有的气质,与自然产生了对话,创造出建筑与大山水之间无与伦比的关系,同时也是“风舞恋水送玉绸,潮平抚砂露珍贝”洱海岸边独特风情的生动写照(图11)。
  大理洱海国际生态城因地制宜,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建集“自然之秀,汇人文之灵”的和谐生态社区。正如林语堂日:“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受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
  
  设计与反思
  
  我们在大理洱海国际生态城这个案例中,没有迁就于传统材料的使用模式,尽管我们使用了石材这种当地的传统建材,但从墙的节点可以了解到,这些传统都被解构成一个个单独的元素,再经由现代材料(如钢材。玻璃、混凝土等)与传统材料(如石材、木材、灰砖,六角砖等)的组合,完美呈现出批判地域主义风格和有机建筑两种特质。我们所设计的建筑建立在场所的自然环境和文脉之中,关注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对于建筑的诠释建立在对这些场所元素的延续和创新之上。
  在设计中,我们运用了“有机更新”的理念。根据地域场所的特质,例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性的需求等等方面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载体元素,然后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加以创新重现这些元素,从而就能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结语
  
  “苍洱毓秀文墨幽香”向世人描述着大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在吸取其他建筑理论中进步元素的同时,也要继续保留原有传统建筑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形成截然不同以往的新有机建筑。就像巴特-普林斯所说:“我致力与为我们时代而创作,这意味着我们的建筑带有我们的生活和时代的印记,它们不同于我们祖先所建造的建筑。我们当然应当学前人的智慧所创造出的一切,但我们也必须不断创新,为普天之下创造新的建筑。”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1999.
  2 蒋高宸等雲南大理白族建筑[M].昆明:雲南大学出版社社.2000.
  3 戴威皮尔逊[英]编著,董卫等译新有机建筑[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 杨桂香浅议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美术大观,2004.10.
  5 王帆浅谈批判的地域主义山西建筑,2007.11
  6 蔡凯臻,建筑场所精神时代建筑,2002.4
  7 丁凡.金东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山西建筑.2010.8.
  8 潘文.杨超浅谈可持续建筑与地域主义山西建筑.2009.7
  9 石克辉.胡雪松,雲南乡土建筑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0 杨大禹雲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11 张增祺雲南建筑史[M].昆明,雲南美术出版社.1999.
  12 袁铮,王炎松.大理周城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特征[J].建筑2001年06期。
  
  作者:张军,雲南省设计院建筑设计研究分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林敏,雲南省设计院 建筑师
  收稿日期:2011年8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