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潜在现实里的超现实:太原万科品牌中心

王辉
  
建筑创作
2011年10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超现实”这个词有许多的解释,我宁愿不把它理解成是个和“现实”平行的事物,而把它理解成一种对待现实的态度,并且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在一个变革的年代,现实是一件需要琢磨的事,对待现实的态度更是一件需要琢磨的事。这个时代总的调性是向前看的,因而“现实”变成一个需要被超越的对象,一个需要被“理想”取代的对象。要超越现实的这种诉求,成为我们今天的一种“现实”的状态。
  十几年来,我们的工作的核心一直是围绕着如何用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对待这种现实的状态。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在经济和社会起点较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城市。它们正在拥抱全球化和富裕化后新的城市生活,显然要一成不变地保留现实的状态,是不现实的。城市在改变其现实的状况过程中,充满了超越现实的激情:领导们愿意看的是冲击力强的图画,民众们愿意听的是文学味浓的广告词,设计师们愿意绐的是和现实离得远的蓝图。在这个意义上,复古和超前可以等价,因为它们都是对现实的超越。这是一个高调的时代,它不怕夸张,哪怕是用山寨的方法,也要让现实变得不现实。于是,我们的城市现实变得很梦幻。这种梦幻需要唤起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思考。
  这样的思考对于今天的二、三线城市有很现实的意义。由于发展相对滞后,二、三线城市虽然需要梦幻,但它们不需要过分的奢靡和喧嚣:虽然需要改变,但它们的现实没有必要被抛弃。如何制造基于现实的梦幻,是个有意思的课题,它需要一种超现实的态度。
  比利时超现实画家Ren6 Magrltte是我挚爱的画家之一,一方面是因为他画中对现实的处理,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在生活中对现实的处理。作为一个被冠以“超现实主义”的画家,其实他是一个懒得改变生活现实的人。一次,他被太太拉去看一个在阿姆斯特丹的画展,走到门口,便托辞要在咖啡馆小憩,结果一杯咖啡一直喝到他太太看完展览。他的画也一样,明明是昼间剪影的房屋树木,配的却是十二小时前日间的蓝天白云。无论是在画里,还是在生活里,这种超现实都是躲在现实背后的影子,使现实变得有体积,有厚度。很久以来,我一直在玩味,他那被冠以“超现实”的风格,到底是对现实的拥抱,还是对现实的逃逸?这个问题也掺杂在我对自己工作的定位上。在许多情形下,我隐约能体会,超现实与其说是超越现实,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一个有趣、幽默,且富有浓浓爱意的脚注。超现实是潜在现实里的一种态度。
  回到二、三线城市华丽转身的话题:超越和摆脱那种灰头土脸的现实,这并没有错;错是错在有没有批判地审视这种转变带来的另一种现实:眩目的表面文章和一般百姓朴素的生活需要浙行渐远,光鲜的外衣掩饰不住城市的乏力和无趣。事实上,随着经济的疯长,一线城市更多地成为移民城市,居住者和居住地的关系非常游离。而二、三线城市更是一种留守城市,是许多人记忆中的故乡。加之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生活节奏缓慢,二、三线城市丰厚的历史积淀出一种特有的人情气息。如何既保持现实现世城市的魅力,又兼备时代标准的品质,这是我们做设计的定位。太原万科地产公司的品牌中心项目给了我们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机会。
  这个项目位于太原最主要干道上的最一般性的地段。背景是按通常的标准需要拆掉的零乱市井。基地的大部分是规划中的绿化隔离带,不允许过多的建设,只能利用一栋现成的旧仓库改为大展厅。我们的设计策略是在这个市井画面上再添上些同样市井的元素,就像Magritte的画,用一个闯入现实的不速之客,唤起人们对现实的另一种思绪(thoughtprovoking)。在这样的拼贴中,背景上那些现实破旧的城市图像是整个构成的一部分,成为这篇城市新故事的底景和开头。
  这种拼贴理念使我们更乐于见到一个建筑群,而不是一个建筑。建筑群是由西侧三层高的旧仓库和东侧的三个独立的样板房松散地组成。为了增强这种零散性,大仓库周边又增加了一些小体量的房子,使整个建筑群更像是一组聚落。这个聚落和其城市底景之间形成了“同构”关系。前后之间的脱节是靠两者之间一条鲜艳的红墙来区分的。在这个时常阴霾的城市,红色会带来兴奋。这样的一组“场景摆设”是让来来往往于主干道上的市民来看的。借助了项目和城市街道间上百米长的界面,我们摆给城市一个开放的大院。
  自从乔家大院被搬上屏幕后,深邃富丽的大院文化成为山西的旅游名片,地域性文化最好的表征物之一。历史上晋商和大院之间文化的映射关系,使这种表征物不仅仅代表了殷实,也代表了诚信,严谨,以及忠实于本土。用大院来建立起万科品牌和山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契合。
  当然,这种契合,不再是在那种保守和封闭的封建文化的语境之中,而是在时尚和开放的新语境里。我们不再制造一个封闭的高墙大院,而是贡献给城市一个开放的透明大院。开放虽然是一个已经使用了三十年的陈词滥调,但对于今天的中国地产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近二十年来,中国地产研发的理论基石是如何制造一个封闭的天地:以封闭的户型研究为第一出发点,而不以建设互动的邻里关系为着眼点;以封闭的住区研究为第一出发点,而不以建设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为着眼点。这种研发理论助长了对小我的居住环境的偏执,而淡化了对公众领域的意识,没有营造一种大我的商业精神。这种“自私”也使开发商不断地成为被社会诟病的对象,甚至国家总理都要来质疑开发商的道德血液。相比于同样精于商的晋商,还是有许多值得当代商业文化学习之处。晋商文化是一种以儒铸魂、儒商融汇,商儒互援,寻找道德与经济台一的良性模式。这对于我们的设计定位有极大的启迪。万科首先是一个品牌,然后才是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中心的建筑形象,虽然无以概括某种品牌的全部,却可以体现它的精神取向。在这个设计中,我们向市民呈现的就是一个品牌的气质和底蕴。作为一个公共的公司,一个大众的品牌,以开放为设计的关键词,既有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也有一定的精神高度。
  在精神层面上,把新建筑开放到老旧的环境里,显然不想变成一种炫富式的展示,使既有的城市汗颜。因此开放所展示的内容与城市固有的景象应在精神层面上“同质不同构”。二、三线城市突出的城市特征是“闲”和“散”。在当今一线城市快得让人窒息、火得令人晕眩的前提下,逃逸到安静、闲适的生活,反倒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在我们这个开放的大院中,要弥漫着这种轻松的气息,让人们在这个看似“不给力”的旧城里,反倒能种体验一种没有拘束的享受。这是“同质”。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无为而为,我们还是需要用一种升华了的“闲散”,来代替那种由于经济的拮据而产生的无奈的“闲散”;用更有精神内涵的“闲散”,来代替那种由于生活的窘迫而产生的无聊的“闲散”。这是“不同构”。
  在物质层面上,把新建筑开放到老旧的环境里,前景和后景之间也还要有品质上的“同构不同质”。如果只是在设计“水准”上拉开这种质的级差,例如用豪华来对比朴素,并不是高明。我们的设计采用了超现实的方式,用一种超越现实的幻象,来实现对平庸现实的改变。这种超越是靠许多面相互平行且垂直于街道的玻璃墙实现的。设计这些墙的首要目的是把那些散落的建筑体块黏合成一个整体。玻璃的介入,模糊了实体建筑的边界,使不同的元素像是溶解在同一个溶剂中。玻璃上树的印刷图案,造就了一种人工树林的景象。在这个任何事物都要靠文化来包装的最没有文化的时代,我们一方面要在设计中注入文化的活力,另一方面又要努力避免廉价的文化符号。选择树为图像,就是要超越被符号化的通俗文化,同时创造一种新的视觉文化,让建筑既根植于极其一般的城市环境,同时又超然于索然无味的现实。这种人造的树林,纯洁、静谧、洒脱,在与凡俗同一的空间中把人置换到另一种时间:那是童话世界的时间,思辨世界的时间,净土世界的时间。这种时间在当代生活中多么缺失!故而,人们来到这里,与其说是体验什么新奇,不如说是体会那种丢失,那种现代人共同的丢失。在这些被玻璃隔成的小院里,不需要风和日丽,只要~把椅子,一杯咖啡,一本书,就能让时间慢下来,跟着地上缓缓移动的树影走,去享受对时空的超越。
  这种现实和超现实的复合,本质上是把这个院子设计成一个开放的讲故事的载体。在这里可以谈精神,也可以谈物质。它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既具象,又抽象;既有通俗性,又有高雅性;既没门槛,又有格调。它既期待市民们不经意地能来串门品鉴,又期盼人们在这不经意之间遁入世外桃园。
  在设计过程以及完工之后的整个阶段中,我都一直纠结于图像的装饰性问题。具象太不是一种纯粹的建筑语言,甚至是一种低俗的建筑语言。抽象是现代主义的传统,而且现代主义也演绎了一整套抽象的形式语言,似乎是一代“有立场”建筑师的《圣经》。设计之初,人造树林的理念,是突来的灵感。它有别于真实的具象,却也是一种和现实相去不远的图像。在超现实主义的画家中,萨尔瓦多·达利(SaIvadorDali)属于惊悚的一类,创造出的图像的确超现实,令人咋舌。而Rene Maqritte则不同,他只不过让两个寻常的现实碰在一起,激起一番不寻常的感觉。Magritte的方法似乎帮助我解决了具象的纠结:并不想离现实太远,用现实的影子(玻璃上的树是“树”还是“树影”?)来和现实碰撞,激发与现实的距离感,在两者之间的空白空间中,找到一个可以让人思考的角落。
  选择具象,另一个直觉的理由是对抗无聊的当代建筑。事实上,太原当前主流的建筑风格非常之现代主义,对于建筑愤青而言,政治上正确。然而,当前城市化中最粗糙的一笔是城市中大片的宗地由一个开发商来主导。面对成片的,大尺度的、重复的现代主义式风格,这个城市非但没有摆脱其视觉上的乏味,还丧失了在以往那种简陋而混沌的现代主义时代的城市视觉活力。这种视觉上的不给力,疏远了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里匆匆而过,即使多看它一眼,也是一片茫然。在现场拍照片时,我欣慰地看到所有过往的路人,都会好奇地扭过脸,看这片院子。有几个街坊邻居,甚至整天在门前徘徊,看个没够。在项目门前,有一个公共汽车站,等车的人的目光也都不自觉地集中到这一侧。这种好奇,使我顿悟了具象的意义:它至少和大众是可沟通的。
  回到Rene Magritte,他的画里会突然闯进对现实进行干扰的图像:一只鸽子带来了阴霾中的蓝天白云,一个鹰头把雪山转为秃鹰的翅膀,一个画架混淆了窗景与画面。等等。这些和现实有一定距离的元素的介八,没有去抹杀现实,却能把平庸的现实带到一个让人玩味的幻境中。这也是我在反复想的命题:超现实不是对现实的抛弃,而是对现实更深的爱。这种潜在现实中的超现实,让现实既有了灵性,也有了悟性。那颗白色的树把现实带到了彼岸了吗?
  项目名称,万科品牌中心
  建设地点:山西省太原市长风大街11号
  建设单位:太原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
  项目功能:展示中心
  用地面积:5733m2
  建筑规模2110m2
  设计时间:2010年5月-2010年10月
  建设时间:2010年10月-2011年5月
  设计单位
  URBANUS都市实践:王辉、郝钢、索琪、张永建景观设计配合
  无界景观工作室:谢晓英、张琦、周欣萌、雷旭华
  室内设计
  usteck联合空间技术:张行、马跃军、束坤
  结构机电设计: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作者:王辉、URBANUs都市实践
  摄影:杨超英、《建筑创作》杂志社 摄影师
  收稿日期:2011年8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