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建筑中的大世界

  
建筑创作
2011年10期


  在中国建筑设计一线,建筑师群体以低廉的身价,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完成了超大量的建造。正是这大规模的建造,支撑了中国社会三十年的政治经济在速度和效益的轨道上狂奔。在单位时间内消化尽可能多的工作量、完成尽可能大的设计规模,成为建筑师职业生存的基本功。“建筑”不再“上层”,建设大潮中的产值成为建筑企业、建筑师个人生存发展的赤裸裸的“经济基础”。这与建筑师在初入建筑学之门的学院启蒙阶段所受到的“建筑是关于诗意的栖居”这一类的职业熏陶和愿景,有天壤之别。
  为了这“经济基础”,忍受生产线式的低附加值的重复劳动,忍受与设计无关的各种“目的”对设计本身的掠夺,忍受建筑设计内涵被抽空被异化似乎都成了“宿命”。“宿命”之中,建筑师内心的日益麻木、建筑师职业内涵的日渐荒芜,也是必然。
  这个背景下,小建筑的设计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在小建筑的一方天地,建筑师更易于“自觉”地规避宏大的社会命题的重压,在速度与规模的密集竞赛中,为“精神诉求”找到一个小小的落点,一条窄窄的缝隙,将建筑师对周遭世界的感触、思辨做相对真实和完整的表述。
  在本期“小建筑实践”专辑中,都市实践主持建筑师王辉在太原万科品牌中心这一作品中的构思,将西方超现实主义画家的态度与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处境紧密勾连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一个“小”建筑中的世界是如此之“大”,西藏尼洋河游客接待中心的主持设计师赵扬,称他的作品是“寒酸的长物”,让我们感叹在这个时代,富于思辨和情感精神的小建筑,何尝不是一件“长物”——“多余”、却美好。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