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2009:牛年该深耕细作

金 磊
  
建筑创作
2009年2期


  戊子鼠年已经过去,这一年对设计界说来变幻着风向标:“5·12”灾后、防灾设计进入视野,建筑师们终于查觉到自己在防震救灾的设计上有多么匮乏;己丑牛年,灾区的民众要求“以人为本”的灾后重建设计,不是心血来潮的“走过场”,而需要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营造。据悉,规划中的北川新县城,选址在安昌镇东部和黄土镇的交界处,如今虽已是牛年的正月,可北川正经历自己的冬日,许多地震幸存者开始从悲痛中摆脱出来,祈盼欣欣向荣的春日。
  在猜想2009并作出祈祷时,变迁、角色、责任、希望、选择,机会等关键词一齐向我们涌来。元月8日,我收到中国建筑学会张祖刚教授寄来的两本书,《建筑文化感悟与图说(国外卷)》(张祖刚著)及《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张钦楠、张祖刚主编),仅仅是翻阅了一下便被其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第一本虽是建筑文化理念及摄影表现,但它集中体现了张祖刚先生对建筑的“大文化观”。我尤感《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一书更深入且有时代性。它吸引我的地方不在于其全面性及整体性,而在于对中国建筑理论缺失剖析的深度和客观,我以为是近年来建筑理论“百花园”中难得的佳作。1月19日在本刊举办的“建筑中国六十年活动启动仪式暨第四届建筑师与建筑媒体新年论坛”会上,我们推出了《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一书,中国建筑设计30年作为策划者我还大胆总括它的几大特点:(1)它是迄今追溯中国改革三十年建筑足迹的国内“第一书”,(2)它一改过去年鉴类图书的编撰方法,不仅有鲜活的人物素描,更选编了具有不同“符号”的人物的观点,(3)该书的“事件·年表”篇更有特色,它以时间轴为坐标,图文并茂地层示出在国家改革大势下建筑设计变迁的一个个“节点”。基于此,全书用五个部分便准确描述了发展新背景下的建筑设计管理及创新的格局,实乃可读可收藏之书。
  本人是在1月19日第一个作主旨演讲的,我共从四个方面解读了如何作为才算不遗忘“建筑中国六十年”的历史。在人物上,我例举了在新中国继续做出贡献的一大批建筑大家的名字,其中有些名家是2009年特别值得纪念的,如大思想家、中国传统建筑近代保护先驱朱启钤先生(1872~1964),今年2月26日是他逝世45周年祭日,3月24日是朱启钤发表“中国营造学社缘起”八十周年纪念日。对他,吴良镛院士在1990年曾撰文,称其为“旧根基、新思想、新方法”。他尤其强调要继承并发扬学社的优良学风。我曾反复认为,记忆朱启钤先生并非仅仅忆旧,而是为了传承和更好的发展,是为了在当下的传播事业中借助先人的慧眼与灵魂。盘点新中国建筑六十年历程固然重要,但也不可缺少1949年以前的中国建筑史,否则呈现给世界的一定不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建筑文化。阅历即财富,是难得的创作源泉。今天,我越发感到、简约、恬淡、慈爱、平易、非暴力、多爱意的必要。
  牛年咏牛,诗意袅袅,我想不论是中国的牛郎,还是美国的牛仔,牛,始终都是人们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重要意象。何为春节的灵魂,是喜庆、是庄严、是团聚、是温暖,是敬意,在人们心中份量很重。过年了,给大家记忆最多的恐怕是“年夜饭”,这是一顿必须吃好的饭,有人说,它是对一年的总结,更要包含对来年的期望,我同意这个说法。新春的心语有许多,国事、家事、建筑事,但直面现实、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平实出绚烂”的心境,更要充溢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媒体人更要在“建筑中国六十年”活动中给批评一点生机,因为这是对行业乃至国家深长思之的“幸事”。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