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在“古城更新”背景下的创作:丽江玉龙酒店

王宇舟 徐 锋   
建筑创作
2008年4期

  工程概况
  
  丽江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于一身。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原丽江县分设为古城区和玉龙县,分设后的玉龙县即玉龙新城位于古城以南5.5km处,将承担着古城有机更新的重任。新城应当具有承受居住人口持续增长的功能,同时也作为小的假日城市而建。5.5kin长的保留农田成为新老城市之间的过渡地段,使古城可得到更好地保护,又使新城具备相对独立的可能(图1)。丽江玉龙酒店则是新城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的酒店,也是新城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单体。
  
  丽江玉龙酒店的创作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对古城、新城的分析论证后完成城市设计,并编制形象设计纲领,用此纲领来指导建筑单体创作,最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完成设计。
  根据已批准的《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确定了玉龙新城核心区规划结构为“一轴一带”(图2)。“一轴”是以记忆遗产公园为主的南北向城市轴线;“一带”是以生态景观绿化、旅游度假集散、商业服务为主的东西向滨水生态带(图3)。而丽江玉龙酒店位于一轴一带交叉处的东侧,位置十分重要。
  
  城市设计
  
  玉龙新城应该具有纳西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等形成的城市“图景”,但绝不应是古城的“仿制品”。新城应化解老城因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而使其传统特色流失的压力,同时也应该通过某种内在价值之间的传承而形成与古城之间的精神关联。这就要对古城进行分析与解读,去捕捉古城所独具的特质,即所谓“乡土”重返、“场所精神”的复兴。
  
  1、古城的空间形态特征
  (1)山水共荣的高原古城风貌。雪山为背景,水系从城镇中穿过。
  (2)每个片区都有以“四方街”为主的城市外部空间,并形成该片区的统领空间:城市客厅。
  (3)弯折的线性街道空间,大量的“T”型交叉口,而非“十”型交叉口。
  (4)大多数的单体建筑均以有院落的形式同构出现,既和谐统一,又千变万化。
  
  
  2、功能及交通特征
  (1)功能复合,没有人为的“功能分区”。吃、住、娱、购等各功能之间杂而不乱,和谐自然。
  (2)交通以绝对的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为主。街道与水系之间若即若离,妙趣横生。
  
  3、单体建筑特征
  (1)建筑单体均以院落的形式出现,院落依据地形地势自然生长,没有太多人为设计的痕迹,相互之间和谐共生,但绝不简单重复。
  (2)厚重石墙与轻巧木架合构,这种魅力存在于轻巧和厚重的强烈对比之中。
  (3)建筑色彩为红、白、灰。
  (4)立面的构成分为两个层次,处于主导地位的水平线,如檐口、屋脊等,连续而贯穿:处于次级地位的垂直元素不连续,如门窗线条等,被水平的线条所控制。
  (5)灵活多弯的开敞空间,形成了一种半公共性的空间区域,同时也是开放与私密之间的过渡空间。
  通过对古城特征的分析与提炼,即可演化为新城建筑设计的一个形象纲领,用新的设计材料,新的设计手法来诠释古城的内涵,期望新城能与古城取得心心相印的和谐关系。
  
  玉龙酒店设计
  
  1、酒店定位
  丽江玉龙酒店是一个集会议中心、商务中心、娱乐中心为一体的五星级酒店,总建筑面积8万平米。鉴于其重要的位置和相对巨大的规模,其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城核心区的城市风貌,所以设计引入“城中城”的整体理念,站在城市设计的角度对该项目进行规划与设计(图4)。
  
  
  2、风貌控制
  以山水共荣的风貌来进行整体控制。北边打通通向玉龙雪山的视线大通廊,南边使江面适当扩宽,形成湖面。使人们在酒店的整个活动过程中,均能与山水互动,感受高原城镇所特有的自然体验(图5)。
  
  3、空间形态
  酒店建筑以4~6层为主,通过4块内部设有庭院的同构模块组合而成,中部形成较大一点的“四方街”广场,起到外部空间的统率作用,成为城市的会客厅,大堂、餐厅等使用最多的公共设施均围绕其设置,人们在这里举行的集会、演出、以及日常的活动当中均可远眺雪山、极目湖面。外部的街道空间均以折线型出现,并由几个“T”型拼接而成,由于多个透视灭点的存在,使人们穿行其间,可得到丰富的空间感受,也有着步移景异的效果。四个庭院形态各异,又都与外部空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地渗透与融合。整个酒店空间丰富而灵活多变,从私密空间过渡到半公共空间、再到线型的外部空间、最终到达城市客厅块状的公共空间。虽在新城,仍可获得和古城类似的空间感知(图6、7)。
  
  4、功能与流线
  酒店建筑群的主要功能分为三大块:酒店部分、会议中心和办公商务。东侧是产权式酒店等低矮的居住建筑,属于二期设计及开发的内容。酒店内部的一些小的功能单元,如餐饮、商铺、娱乐、康体设施等基本上分布于1、2层,以水平面展开,呈现一种功能复合的状态,期望给旅客和游客带来一种古城的行为模式体验,即杂而不乱、偶然与精巧。
  交通以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为主。在地下设置车库,在出入口附近设置泊车位,一般情况下机动车不进入内部街道及广场,取而代之的是电瓶车。整个区域的供给及服务流线全部在地下完成,保证地面以上空间具备较高的品质(图8)。
  
  5、建筑单体及细部
  建筑高度的控制是由城市方向向湖面方向逐渐降低,在建筑转角处局部升高,以增加各方向的识别性和丰富外部空间(图9~13)。
  建筑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结构体系。在屋面瓦、外挂石材、铺地等处,尽量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建筑色彩以灰、红、白三色为主要色调。建筑立面由屋脊、檐口,勒角等水平线条所主导。而竖向线条、由门窗构件形成。对于悬鱼、木隔窗等这些最具丽江民居等色的建筑构件,采用高度概括的手法,用现代建筑材料实施(图14,15)。期望建筑单体具有传统丽江建筑韵味的现代建筑效果,以达到城市记忆的延续。
  
  结语
  
  古城更新的各种实践正方兴未艾,作为该项目的中方设计伙伴,我们深感这种对古城进行分析与解读,完成城市设计,编制设计纲领,指导建筑设计的一系列设计手法与思路有着很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它没有故弄玄虚,各种所谓理念的包装与表现,而是直指建筑创作的核心与本质。谨以此酒店创作为例与各位探讨。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