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环境艺术设计谈

——访张绮曼教授

本刊采编部
  
建筑创作
2002年4期
  编者按:张绮曼系原中央工艺美院教授、系主任,现任中央美院设计系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她在环境艺术理论与设计上很有造诣,借出版女建筑师协会专集的机会,我们特采访张教授,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启迪。
  
  问:环境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多元化学科,请您对将来年发展方向作一下展望?
  
  张绮曼(简称张):环境艺术这门学科,过去只局限在室内空间施展才华。现在是从室内到室外通盘考虑问题,所要考虑的空间范围更大了。若说到展望,将来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上看,会出现更大空间的环境艺术,即从小的、局部的空间慢慢走向扩大的、全局性的空间艺术形态,甚至精神空间艺术形态。
  
  问: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一直较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改变这个差距?
  
  张:我国古代的建筑在世界上是站得住脚的,我国很多优秀的建筑已经成为宝贵的世界建筑遗产的一部分。现在我们的建筑没有走到世界前列有它的历史原因,也有科技等各方面的原因。在中国旧建筑和新建筑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已经建成的建筑怎能样通过改造变成一个新的空间场所?假如直接从空地上开发全新的项目,又如何把握整体?这些问题比较难回答,但从世界各国的开发状况来看,应该从更大的范围去考虑而不是只着眼于局部,只要去想办法,问题还是能解决的。中国马上就面临着更大范围的开发,一小块地局部开发是我们现在的状况,使环境没有整体效果。更大范围的、更大空间的整合开发给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把环境意识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才能顺应这一趋势。
  
  问:现在建筑界提出了“一个地球的理论”、“生态理论”等一系列问题,请您谈一下现代的生态理论?
  
  张: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先秦时期哲人们就已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哲学理念,现在国外许多建筑师也在引用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这就说明正确的理论永远不会过时。
  由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已完全不同,人类生存环境受到挑战,生存质量下降,今天,人们不得不思考与环境相关的众多问题,这在建筑界与环境艺术界提出了“一个地球的理论”、“生态理论”。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包括了城市及地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公共空间设施设计等内容。环境艺术是人们为了改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设计行为。在人类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的今天,人们寄希望于环境艺术,希望通过环境的设计改善生存状况,追求生活的理想境界。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生态文明的时代,人类应用已掌握的高新科技,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原则下进行环境设计:第一有利于保护地球这一唯一的生存环境(回归自然趋势),第二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及安全(安全、合理趋势),第三有利于使用者精神和谐及心理愉悦(增加艺术力度趋势)。
  现在社会上各行业总说“以人为本”,这好象是响应人文的唯一口号,我并不完全赞同。过去征服自然就是以人为本,主观意识是以人为轴心,最后终于遭到自然的报复,所以光这么简单的提法比较片面。应该是以能够为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大自然为本。
  
  问:您认为怎样才能使北京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现代国际的大都市?
  
  张:从北京近几十年的建设来看,有相当的建筑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所以再要搞就很难了。但是在北京政协会议上,我对国家大剧院方案是支持的,就象你刚才提到的问题,在天安门旁边,搞一个现代化的建筑,尽管现在还有人骂它,但我觉得它的造型极其单纯,反而有可能不会去破坏这个古都,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还是讲究单纯化的。较多的装饰是古建的特色,但古代建筑是非常讲究“方”和“圆”的搭配,即“天圆地方”。大剧院用一个简单的椭圆形,把功能都统统在里面,这就比搞一个造型繁琐,哪怕再有传统造型的东西搁那儿都要好。因为它的单纯,所以能和简约的现代风格相合;也因为这种单纯,才能把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突出出来。如果搞个复杂的“小帽子”什么的东西放那里,那就肯定完蛋了。我在许多会上积极支持大剧院,上些代表就很奇怪地问我:“你怎么会同意的?”我当时就说,不管什么鸡下的蛋,只要是好的,我都能接受。

  济南舜耕山庄贵宾楼四季厅

  
  
  我想,单纯化、简约化是我赞同国家大剧院的原因。现代大师的东西是概括的,现代材料和技术已经能实现这一风格的建筑了。过去在材料上做不到,这才逼得设计师变这变那,在建筑物形多加线来装饰。现在材料完全能达到设计的要求。所以现代化北京城的建设,应当搞一些较为单纯的建筑。
  
  问:历史街区的保护是营造城市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听说您就北京长安街两旁的环境设计进行了修改,请您发表一下见解。
  
  张:长安街的不断更新改造,已使其许多历史文化风貌不复存在。既要解决好保护,也要考虑其政治、经济的发展问题。以前,在毛主席纪念堂那儿是一片松林,人们可以在里边休憩,很舒服,现在已经没有了,我认为长安街需要增加绿色。现在虽“破墙见绿”了,但还不够,与香榭利舍大街比较,后者文化气息更浓一些,还保留了一些老的石头地、座椅,而长安街的灯柱下边又有铜皮包一遍,这样搞显得少了一些古意。
  我觉得平安大道也应该进行再次改造,现在它太干巴了,缺少绿色。我对平安大道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设想——在平安大道旁边和树种成双排,类似园林大道,这样双排树之间就有了休憩的椅凳了,而且双排树之间再留有一段停车的的地方。现在是街宽房子小,不成比例,面且拓宽了马路,造成尺度失控,也使街“火”不起来,倒不如弄出一点来做成双排树,效果就不一样了。
  平安大道的改造整体考虑需要“绿”色,还要为其今后长远的发展着想,更重要的是在改造的过程中尽量不破坏古文化建筑,这才有其真正的意义。
  
  问:请您谈一下有关建筑界对绿色的认识,您对绿色设计的理念?
  
  张:黑川纪章划分的机器原理时代与生命原理时代,都在讲求一个寻求人类生命及文化的良性发展途径。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使人类逐步远离自然。城市居民因远离大自然产生的心理压迫感和精神桎梏感,使他们对日渐严重的“城市病”越发感到沮丧,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水环境污染……,迫使人们为断地降低生存品质来适应城市独特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人们不断被驯化,也不断地异化。于是早在1898年,英国的霍华德就提出建立“明白的花园城市”,主张将大城市外围建立起宽阔的绿带,使之与大城市融合为一。1935年在美国马里兰规划建设的小城市格林贝尔特(GreenDelt),就是绿带的意思,并罩上了“花园城市”的色彩,后来出现了“城市森林”学派。
  共生和谐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对“绿色”的向往。“绿色”设计的具体手法是:可将室内外空间一体化,创造出开敞与流动空间,让更多的自然景观、阳光和空气进入室内;在城市住房、商业服务设施的内部空间追求田园气氛,运用有生命的造型艺术包括中国咫尺千里、移天缩地的传统盆景艺术等;用艺术手段来营造室内的室外化艺术氛围;使用可再生的自然材料,让使用者从材料的色泽、肌理和特殊的气味等方面充分体验大自然意境和怀乡之情。
  我的“绿色”理念是:第一,环境设计应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开发资源和材料的再生利用,按“绿色”建材概念要求进行设计。第二,环境设计要树立环保、健康、安全、文化的理念,在空间组织、装饰装修、陈设艺术中,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材质,创造自然、质朴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第三,改变人们世俗的审美判断标准,不搞过度装饰,不搞病态空间,减少视觉污染,减少人力、物力的滥用和浪费。第四,“绿色”概念在这里已从狭隘的色彩概念转变为环保和生态概念。“绿色”口号所指的范畴不断扩大,“吃绿”、“穿绿”、“用绿”、“住绿”、“游绿”、今后还会有更多的绿……
  
  问:加WTO以后,会不会缩小中国国内设计师在中国建筑市场占有的份额?
  
  张:我认为入世对我们是件好事。因为加入WTO后,中国建筑师会更有机会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设计手法和观念,从而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另外入世带来竞争,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要知道,国外的建筑师都有危机感,因为不及时充实自己就会落伍,而在中国,大家都能混日子,有活干。所以入世对中国设计界是件好事。至于份额的减少,我倒认为不用担心。只要设计师真正有能力,就不会惧怕竞争!
  
  问:“创新”是建筑界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您认为当前应如何开创一种新的道路?
  
  张:“创新”设计应努力探索人类社会生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设计是一种创造过程,一定要有创新,要解决好一系列问题,包括材料工艺的运用、造型的特征、科技性能水平的诸多方面,国外以designer是很重视的,日本一位教授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是有两次诞生的,一种是科学家,一种是艺术家,他们是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他们是在搞创造发明,他们能够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问题,所以说有第二次诞生。一个好的设计师的作品应该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感到生命的价值。所以,创新一定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另外,创新应具有精致的细部设计,强化设计是创新中的一个重点,没有细部的设计就会显得简陋、粗糙、空洞、乏味。
  真正的设计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因为设计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对文化的追求过程,这要看设计师是否具有这种能力——从大自然中发现美的规律,再运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以有意境和情趣的环境来为人服务,如果设计师的作品除了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以外,又能使人愉悦情怀,陶治情操,对审美有一种健康的导向,那这样的设计作品我认为具有高尚的文化品味。
  
  问:如果您遇到一个建筑环境很差的项目,您会去做吗?
  
  张:设计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再糟糕的建筑我都有能力把它改好,一般委托我的建筑我都接受。
  当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改变时,现代也有许多办法,例如在国外一些建筑厂房不用后,经改造要变成新的场所,室内设计师发挥的余地还是很大的,室内设计不光是美化,而且从使用功能上帮助建筑提升,所以室内设计专业在世界各国都很受重视。
  
  问:当今,国外室内设计专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国外的教学体系对培养人才是什么样的状况?
  
  张:国外的室内设计不是一个单纯的专业,而是包括在环境设计里头,课题的练习范围比较广,建筑也做,环境也做,外广场也做,一般的毕业生能力比较强。在学校,不要求学生专业专到什么程度,而煅炼的是学生的创造力。比方说画施工图,国餐的教师并不要求省学生画施工图,他们认为关键在创造性思维,学生毕业后,跟一个工程下来,很快就会画了。一个好的设计师首先应该是有好的创意的人。
  日本学生进入学校后,经常用勤工俭学的钱自费出国旅游学习,甚至对某个项目做实际调查。在多元文化并行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国学生是有欠缺的,所以,中国设计师在况标时往往在“表面造型”上有创意,而国外提倡在“专业”上有创意。包括使用行为和形态上都有新的创意,如:可调节光线的窗子,可转动的圆柜子,纸板家具……,在创意上更讲究“专业”功能,所以中国学生在参加国际竞赛时很少中标。
  
  问:您主编的三本《室内设计资料集》已成为国内院校较为重视的一套大型专业工具书集,请谈谈您当时编这书的初衷和背景?
  
  张:这套书对室内设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评价,并总结了许多不同流派和它们的艺术特质、设计技法等。回想起当年编书的情景真是感慨万千啊!当时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室内设计专业地国内刚刚开始,而香港饰行业大举北上,做了很多大饭店的建筑和室内装饰项目,中国的设计师明显竞争不过。设计师手时里的资料很少,我们当时很想为这个专业打点基础,正好建工出版社来找我们,当时教学任务很重,但还是下定决心,调动全系力量来编写这套书。出版后没想到会有那么大的影响,社会既然需要这本书,我们准备将来再版时,加入一些新的内容让它更完善一些。
  
  问:您作为一个业内女设计师是否要付出行更多呢?
  
  张:我认为只要努力女设计师不比男设计师差!世界上成功的女设计师很多。我从学这个专业后投入就非常大。在设计中,我还是比较有竞争意识的,怎样能使自己的作品不一般,做得有突破,当看到自己设计的作品最后得到实施并受到好评时,自己创作中所付出的辛苦就觉得无所谓了,虽然很累,但是会有很大的安慰。我也知道环境艺术和电影艺术一样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反而更刺激了我创作的欲望,我喜欢这种充实的生活。(祁叶执笔)
  收稿日期:2002年3月
  图注:

  (左图)居室设计 (中图)中央美院接待室 (右图)山西老大同酒楼前厅

  (左图)北京饭店装饰壁画  (中图)珠海海天花园景观  (右图)生态共享大厅设计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