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让人文教育走进生物课堂

张福生
  
卷宗
2013年12期

摘 要:生物教育不仅是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还承担着人文教育的重任。人文教育是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是每一节好课都应该具备的特征。

关键词: 生物教学;人文教育;人文素养

最近读了北京四中陈月艳老师的著作《育生命之真善美》深受启发,书中从认识生命,科学史中的真与美,培植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四个方面,用了近20万字精细生动的描绘了生物教学中的真善美。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对本书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忽视养育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读过此书让我对生物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对生物课堂教学的把握更加准确丰富,同时也增加了我对人文教育走进课堂的决心。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知识是人文教育走进生物课堂的前提。我们要加深自身的学科素养,不要把生物课堂仅仅当成是传授学科知识的途径,更要利用好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抓住机会进行人文教育,要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

生物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人文素养,渗透以人育人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要以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以教师的品德培养学生的品德;以教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教师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理想;以教师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教师的境界提升学生的境界;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教育之间的本质差别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怎么会教出高素质的学生!

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是能给学生智慧与灵感的自然科学,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一个传奇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的教学中,同学们第一次了解到细胞的神奇和美妙,第一次感受到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和差异性,了解到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正如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的一句话“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对此同学们还不能真正的理解,但通过学习,他们可以了解到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配合,可以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在细胞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与环境之间可以顺利的完成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的增殖、分化为基础生物体可以完成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生物可以实现遗传与变异。没有细胞就没有地球上美丽的生命,丰富的物种,也就不会有我们人类及美丽的家园。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每一种生态环境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懂得珍爱生命,才能够热爱生活。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的看待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尊重生命,善待自己。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忽略了人文教育,就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所以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千万不要仅局限在会做题会考试的层面上,要让学生能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奇妙现象,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将来才会在科学研究的领域有所作为。更为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责任和价值,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

在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废品制作了“细胞模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出乎我的想象学生用纸壳、塑料瓶盖、塑料瓶壁、橡皮泥、细铁丝、泡沫板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的模型非常形象,通过制作模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塑料瓶盖,他们每人都要利用课活时间到校园内寻找这个没用的“宝贝”,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体会到了废物利用的乐趣。同时,在制作模型时需要大量的收工制作,他们分工合作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培养了同学们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学生的表现也深深的影响了我的教学,在讲到细胞膜的选择通过性时,同学们对主动运输很感兴趣,感觉细胞很神奇,竟然能按照自身的需要选择性吸收所需要的物质,形成了多种物质输入和输出方式。于是我又引出了“细胞与人生”的话题,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要完成生命活动都要时刻对进出细胞的物质进行选择,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面临着选择,吃饭夹菜要选择,出行穿衣要选择,读书交友要选择,学文学理要选择,报考学校专业要选择,工作择偶要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是一门学问,没有选择我们是生活就没有自我,学会了选择才会拥有美丽的人生,这就是“细胞”给我们的智慧!

生物科学是由相对稳定的科研成果构成的知识体系,蕴含了科学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教学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注重科学史学习,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因素,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适当选取或处理相关史料,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使学生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乃至创造性思维方面多些感悟。因此,教学中我通过课本中的经典实验,并引用一些课外的“科学家与他的经典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学习“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在介绍孟德尔生平和成就的基础上,介绍他8年间的杂交试验,大胆假设,巧妙设计,反复实践、认真观察,不断总结,执着追求,最后获得成功,发现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的艰辛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进步与成功,凝聚着科学家的心血,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需要顽强的毅力,聪明的才智,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人们对生物学知识的认识和积累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个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必须理解科学的生命,科学不是一个个概念串联起来的,也不是一个个成果堆积起来的,而是从生活实践中走出来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物课堂教学离不开人文教育的,人文教育是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生物教育不仅是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还承担着人文教育的重任。人文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也是每一节好课都应该具备的特征。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