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杨悦 王雪   
卷宗
2013年12期

摘 要:通过分析路德翻译思想的形成和影响,本文发现:路德翻译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而且与他本身的神学思想和伊拉斯谟的语言学方法的启发有着密切的联系;路德翻译思想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对德国语言的统一和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神学思想;伊拉斯谟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rtin Luther’s translation thought,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Luther’s translation thinking is not only shaped by 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but also by his theological thought and Erasmus’ linguistic method. The essence of Luther’s translation thought is profound and significant, thus fos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tandard version of the German language, an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Key words: Martin Luther; translation thought; theological thought; Erasmus

1 路德的翻译思想

马丁·路德是德国伟大的《圣经》翻译家,他用通俗、明了大众化的德语翻译了《新约》(1522)和《旧约》(1534),他的《圣经》德译本被誉为第一部大众的《圣经》。然而在当时,路德的翻译行为也招致了激烈的批评,有人指责路德在翻译中变更了《圣经》经文,为此,他写下了著名的《翻译信简》(Sendbrief von Dolmetshen)(1530),书中他不仅为自己进行了辩护,而且阐明了他对翻译的理解。根据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2004),路德的翻译思想归纳为四点:

1.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路德主张用大众的语言进行翻译,因为他的目标读者就是人民大众,他们既不懂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又不懂拉丁语,而且文化水平较低,因此路德译经时不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百姓所熟知的平常用语。他强调说“翻译中必须使用地道的德语,而不是拉丁化的德语。”“只有傻瓜才会去搜寻拉丁字母以便弄清楚怎么讲德语…要弄清楚怎么讲德语,就必须去问家中母亲、街头孩童及街市之平民百姓,观察他们怎么说话,然后照此翻译。这样他们才会懂你的意思,知道你在向他讲地地道道的德语。”(转引自Robinson.1997:87)例如,基督说 :Ex abundatia cordis os loquitor如果逐词对译,则译成: “Aus dem Überfiu des Herzens redet der Mund(丰富的心嘴巴说出)。这就不是流畅的德语,当然德国人也不会这样说。如果按照德语的表达习惯就可以译为: “Wes das Herz voll ist, des gehet der Mund über”(心理充满的会从嘴上说出来)。

2.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路德认为翻译应该使用意译的方法,只有意译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涵义。路德强调语法对于文本的理解至关重要,认为翻译中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能与语法背道而驰”(转引自Schwarz,1963:18),另外,路德还强调比语法更重要的是词语的意思。因为他认为文字是上帝向人类传授“福音”的载体,只有认真细致地剖析文字的意思,才能正确领悟上帝的“启示”。值得注意的是,路德所说的“意思”指的是其神学含义,译者不能死抠文字表面含义,应该要把神学含义表达清楚。

3.翻译必须遵循七原则。路德在对翻译进行一般性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七项原则:⑴可以改变原文的次序;⑵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⑶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⑷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⑸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⑹可以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用法,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⑺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

4.翻译必须集思广益。路德还主张合作翻译,认为好的词语并不总是被一个人想到。他经常组织几个人开会,共同研究词语的选择和使用。路德说:“圣哲罗姆尽了一个人所能尽到的最大力量,比任何人都译的好。但要是他在翻译时有一两个助手,圣灵就会像《马太福音》中所说的那样体现在他身上。翻译之事不能独来独往,因为正确、恰当的译词并不总是被一个人想到。”(转引自Schwarz,1963:17)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路德就和一些翻译家、语言学家合作,翻译了《圣经》。在当时,路德的《圣经》译本被认为是表达最清楚、用词最准确的《圣经》译本。

2 路德翻译思想的形成

上文概览了路德的翻译思想,要完全理解路德翻译思想的内涵,就必须了解其翻译思想的形成与由来。

首先,路德翻译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相关。15-16世纪的德国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教皇之间的斗争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德国政治上的分裂为教皇控制和掠夺德国提供了条件。教皇对德国各阶级的剥削与掠夺都非常严重,据统计,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钱财多达30万金币,相当于德国1497年全年帝国税的21倍(王宗华,2008:49),至使德国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1517年,教皇向德国百姓兜售“赎罪券”,目的是进一步掠夺百姓的钱财,路德对此非常气愤。为此,路德发表了《关于赎罪券功效的辩论》,即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影响非常广泛。害怕影响自己利益的教皇为了制止路德,威胁他要开除其教籍。路德不畏教皇的威胁,又连续发表了《告德意志贵族书》、《教会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三篇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后来被开除教籍的路德在瓦特堡隐居,也正是在这期间,他开始了《圣经》的翻译工作。他先从希腊语译出《新约》,于1522年出版;后从希伯来语译出《旧约》,于1534年出版。在《圣经》翻译中,路德遵循通俗、明了、能为大众接受的原则,旨在翻译出一本德国百姓能看懂的《圣经》,目的是使德国农民和平民能够直接援引《圣经》中的章句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辩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路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翻译思想。

其次,路德的翻译思想来源于其神学思想。路德神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唯信称义”,即只有依靠信仰才能成为高尚的人。路德说“灵魂称义不因任何行为,仅由于信仰”。路德还认为通往信仰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圣经》,其权威高于教皇和教会。路德认为圣经知识是神学家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因为《圣经》为基督教信仰提供了充分的见证和传播材料。路德认为《圣经》是上帝向其子民宣示的话语,任何人不可以断章取义,任意曲解,应该从《圣经》的本质去了解某一段经文的真正意思。因此,他在理解《圣经》内容时,都是从神学角度出发,深刻理解经文背后的涵义,而非字句意思。例如,路德在翻译《罗马人书》第3章第28节时采用了dass de Mensch gerecht werde ohne des Gesetzes Werke, allein durch den Glauben(人得以跟上帝只借着信,而不借遵守法律)的译文。(谭载喜,2004:66)路德在译文中增加了allein一词,他认为只有增加此词才能完全译出原文的神学含义。由此可见,路德的神学思想对其翻译思想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路德的翻译思想还受伊拉斯谟语言学方法的启发。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是16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大师,他翻译的《圣经·新约》轰动了整个西欧学术界,并且对翻译理论有深刻的见解,提出了四条翻译原则:⑴必须尊重原作。⑵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⑶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⑷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谭载喜,2004:61-63)。路德的翻译思想有很多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伊拉斯谟的翻译理论。首先,路德注重翻译必须参照原文就直接来源于伊拉斯谟必须尊重原作的翻译原则。1516年,伊拉斯谟编辑的希腊语《新约》出版,使路德第一次读到希腊原文,深受启发的路德,同意把注重原文看作《圣经》翻译的先决条件的根本原则。因此,他在翻译中特别注意希伯来语和希腊语文本,认真研究原文的语言现象(谭载喜,2004:65);其次,路德强调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以及强调集体的力量都是在充分理解伊拉斯谟“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最后,路德主张用地道的德语进行翻译,这与伊拉斯谟的“风格取决于读者”的原则是一致的。

3 路德翻译思想的影响

路德的翻译思想展示了全新的理念和崭新的内容,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对当时的德国乃至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促使德国语言的统一和文学的发展。路德在翻译《圣经》的过程中,规范了当时十分杂乱的德语。当时的德国方言土语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官方语言。路德之前的文学家在翻译作品时也只是采用其中一种方言进行创作,这样就导致作品没有广泛地流行起来。而路德没有延续这种传统,他采用图林根一带比较统一的官方语言为主,同时融入其它方言中较好词汇的方式译经,力图追求一种普通人都能接受的、朴实无华的大众化语言。与此同时,路德还创造性地丰富了德语词汇。他在《圣经》译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民间谚语和生动形象的新词汇,这些语言后来都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德国民族语言统一的根源。路德版《圣经》是第一部德语经典之作,它开辟了德国文学的金色年代。德国作家和诗人如克洛普施托克、莱辛、赫尔德、歌德等在创作时都从路德版《圣经》中汲取了养分。(杨平,2006:121)因此,路德的《圣经》译本极大地推动并促成了德国语言的统一,对德语文学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侯素琴,2006:55)为此,恩格斯评价说“路德不但扫清了教会这个奥古亚斯的牛圈,而且也扫清了德语这个奥古亚斯的牛圈,创造了现代德国散文,并且撰写了成为16世纪《马赛曲》的充满胜利信心的赞美词和曲。”(马克思,恩格斯,1871:446)。

2.奠定了西方翻译理论的基础。路德的翻译理论丰富且有内涵,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后来的翻译家们继承了这笔财富。在被称作“翻译世纪”的20世纪,各个学派都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其中有大部分都源于路德的翻译理论。比如,布拉格语言学派的奠基人之一维莱姆·马西修斯(Vilem Mathesius)在1913年从等效翻译的角度指出:“…哪怕运用不同于原作中的艺术手段,也要让诗歌翻译对读者产生原作同样的作用…”(李文革,2004:34)这种观点与路德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是一致的。此外,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源与路德的翻译理论也有密切的关系。奈达曾经说过“翻译的精髓在于原文读者看到原文的反应与目标语读者看到目标语的反应是一致的”(Nida,2004:202)奈达的这一论述与路德的让大街小巷中的妇女、儿童都无障碍的读懂《圣经》的表述是一致的。这说明路德的翻译理论在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是不容否定的,它奠定了西方翻译理论的基础,为翻译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4 结语

路德的翻译思想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自身神学思想和他精通多种语言,对文学风格富有鉴赏力的产物。路德对翻译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译文准确,风格优美,主要还在于他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对待翻译问题,从多方面对翻译理论作出了深刻的阐发,其思想为西方翻译理论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德语典范的路德版《圣经》更是他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不仅对德国人的生活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创造了为民众所接受的文学语言形式,对德国语言的统一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Nida. E.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 Douglas Robinson.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3]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 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 〔德〕亨利希·海涅著.论德国宗教与哲学的历史〔M〕.海安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6] 杨平.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及其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四期。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陈钦庄.基督教简史〔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 王宗华. 欧洲中世纪晚期《圣经》翻译与基督教传播〔D〕. 2008.

作者简介

杨悦(1988-),女,河北省,硕士研究生,汉族,天津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导师:王雪教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