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传统情节与后现代元素相互交融

——解读杜拉斯晚年作品《情人》

冯琳瑛
  
卷宗
2013年12期

摘 要:本文探讨的是法国作家玛格丽塔·杜拉斯晚年的巅峰之作——《情人》,这部小说摆脱了作者过去一向晦涩难懂的写作手法,将传统的故事情节与后现代的创作特色相结合,通俗易懂。同时又以自传体和反传统的形式消解主人公的写作手法,阐释了传统封建的家庭观念与新一代年轻人渴望思想解放之间的矛盾。

关键字:传统与后现代元素;杜拉斯;《情人》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和剧作家。一生才华横溢,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一度成为历代女性作家的模仿对象。本文即将解读的《情人》是杜拉斯七十岁的时候发表的最著名的作品,刚一发表就洛阳纸贵,两年后荣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和龚古尔文学奖,被称为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单这一本小说就被译成了四十多种文字,并在1992年被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拍摄成由香港影帝梁家辉主演的同名电影,名噪一时。杜拉斯也因为小说《情人》,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

《情人》这部小说发生在1992年的越南,当时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居住了大量的法国人,15岁的女主人公简就是其中一位。她是一名在西贡女子寄宿学校的学生,头上经常戴着一顶男式帽子,每逢假期都会回家。有次在回家的渡船上偶遇到中国阔少爷东尼,东尼对简一见倾心,便主动上前搭讪,两人相见甚欢并迅速坠入爱河。东尼每每都在简的校门口等她,接她到公寓。两个人一起生活得十分愉快。但东尼是生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家庭里,早已受父母之命准备要迎娶一位中国的富家小姐。东尼非常爱简,但最后却难违父命,还是和他不爱的女人结了婚。许多年以后,简已结婚生子写作并且老去,东尼和他的太太打来电话说他还爱着简。

整部小说的故事很简单,但杜拉斯用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将小说推上了顶峰。有人这样评论《情人》:“在一种全然不设防的情况下被一句话一段画面一个眼神被一种很钝很钝的东西击中内心。然后听我的心轰然倒塌。然后看这片倒塌掉的废墟里,瞬间地升出一股又疲惫又悲喜交集的光芒。”冥冥中总会有一种纯真和纯粹的爱弥漫,使得《情人》经久不衰。下面本文将着重分析《情人》这部小说的创作手法和创作主题。

1 传统故事情节与后现代创作风格

在《情人》这部小说中,作者杜拉斯的创作风格一改之前的晦涩难懂,开始迎合了广大热爱传统元素读者的喜好,同时也并没有摒弃热爱后现代元素的读者们。杜拉斯在创作小说《情人》时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传统的故事情节等各种元素与后现代的创作风格相结合。70多岁的杜拉斯笔调开始变得柔和,把回忆里的点点滴滴形成文字,写成小说《情人》。一开始,作者就将笔调锁定在遥远的东方古城——印度支那和传统中国。停留在十几岁里的记忆情节就像打翻了五味瓶般,向读者们娓娓道来。

简身穿淳朴的长裙,腰间别着一条腰带,涂着藏在妈妈柜子里的口红和劣质粉底,学着大人的模样倚靠在渡船的栏杆上。在这之前,简是坐着客车前往渡船的。跟随着她的视角,印度支那的民俗风情一一览在眼底。当三十几岁的东尼出现时,他全身一套白色西装,从古老的富家子弟私家车里探出头来。他们俩的衣着与周围贫穷的印度妇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简和三十几岁的东尼之间的爱情故事与大多数的爱情一样,从最初的相识到坠入爱河再到分离。尽管情节落入俗套,但作者在叙述小说时却采取了后现代的创作风格。

翻开《情人》,不难发现杜拉斯的思维经常在跳跃。创作视觉时而是她自己,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妇;时而又是一位十七八岁的青春少女,常常散发出娇羞懵懂的气息;时而又是一位实际年龄有七八十岁,但心理年龄只有十七八岁的老妇。这三种创作视觉贯穿小说始终。不再像传统的爱情小说单一的情节那样,在《情人》中各种零零碎碎的片段构成了整部小说的结构。正如评论家所说,《情人》是“一部粘贴在一起的来自不停时间与空间的文字段落。通篇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各种人称、场景都根据作者心理的变化而随意变换着,统称为电影式的蒙太奇画面。

简、东尼以及简的两个哥哥和妈妈、东尼的中国家庭等,都在作者杜拉斯的笔下发生着时空变换。人物是这样,空间亦是如此。时而是在印度支那的渡船上;时而是在东尼的豪华私家车或公寓里;时而是在简的寄宿学校里;时而是在简的家里。突然作者笔峰一转,东尼在中国的封建家庭里上香或低头长在抽大烟的父亲面前。杜拉斯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单线条结构,以明暗交织的各种线索构成了时空交错的凌乱感,恰恰丰富了小说情节,使其更加立体饱满。

2 传统主人公与反传统消解主人公

在杜拉斯的小说里,她说:“写作并不叙述故事,是叙述故事的反面。是同时叙述一切。是叙述一个故事同时又叙述一个故事的那种空失无有。是叙述一个故事不在而展开的故事。”《情人》给读者的感觉就是如此,在阅读《情人》的过程中,你很难能够找到故事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作者杜拉斯作为小说的创作者,也是叙述者“我”。跟随她的文字能知道“我”在叙述一位十七岁的少女简与一位三十几岁的中国男人东尼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恋。文中有时候是少女在自述,讲她可怜的妈妈养家糊口有多难和她可恨的大哥常常偷家里的钱出去吸毒。读者会误以为主人公是简。有时候又是中国男人在自述:讲他无法抗拒的家庭封建传统和他的老父亲和老母亲。读者会误以为主人公是东尼。或者是他们两个人都是主人公。但有时候却是叙述者突然跳出来,成为了小说的主人公。在传统小说的情节中,被叙述者一定是主人公,即是简和东尼。但在后现代小说里你根本分不清楚谁是主人公。作者会有意无意地反传统来消解主人公的存在。

杜拉斯为何要以反传统的方式来消解主人公呢?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用反传统的方式来阐释故事,尤为迎合了当代人的阅读需求。假设没有叙事者“我”穿插在故事情节当中,那么《情人》这部小说就和普通爱情小说没什么两样,显示不出它的独特之处。杜拉斯以后现代的创作模式,体现了她的创新之处。“跨越了历史与现代的鸿沟,打破了传统与创新的界限,这也是杜拉斯晚年为何获得再一次辉煌的原因之一了。”

3 禁锢的社会传统观念与思想解放

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各种传统的社会观念与思想解放之间的碰撞。这种碰撞从两方面来体现:一是从少女简身上;二是从中国男人东尼。

少女简是一位15岁的法国少女,从小接受各种传统的思想。她的母亲在家办了一所很小的学校,给低年级的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收入很少。简还有两个哥哥,大哥是恶霸成性并且还吸毒,经常欺负家人,是出了名的恶棍。在家里谁都怕大哥,连妈妈都怕。二哥生性懦弱什么事情都不敢吱声。有一次,简带回家的衣物中被大哥闻出有男人的味道后,遭来一顿毒打,差点被打死。妈妈和二哥只会在一旁啜泣,什么忙都帮不上。大哥这种以凶恶称霸天下的传统家庭模式,作者用非常深刻细腻的文字真实地表现了出来。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整个社会依旧限制女性自由,认为非处女就嫁不出去。而且,当时简所在的寄宿学校是禁止外出留宿的。简和东尼却能勇敢地追逐属于他们的爱情,尽管小说以悲剧告终,但发生在印度支那河畔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唯美爱情永恒地留在了简和东尼的心里。

东尼是封建家庭里的富家子弟,他生活的年代是父母之命不可违抗。当小说把视觉从印度支那河畔转移到东尼的家时,瞬间回到了解放前的中国。深深的庭院,弓腰低头的仆人一个个排在大门两侧,迎接少爷归来。卧躺在旧床上的老父亲,抽着大烟,烟雾缭绕。东尼本性怯懦,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传统的家庭思想所致。然而,东尼却能够鼓起勇气在父亲面前提出不想和富家小姐结婚,因为他爱上了一个法国女人。父亲听后大发雷霆,东尼妥协了。在整部小说当中,能深深感受到这股强烈的传统观念与冲破束缚之间的碰撞。

4 结语

杜拉斯的晚年小说《情人》摆脱了传统模式,站在了后现代的顶峰上为我们阐述了一个浪漫动人的跨国恋情。作者用独特的写手手法将简和东尼的恋情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从法国到印度支那再到中国,两个人的内心种种纠结一一跃于纸面。

作者杜拉斯以不同于常人的创作手法,成为法国颠覆传统的创新型作家,从小说《情人》就能够看出来。整部小说结合了传统的故事情节和社会观念,突出以时空交错、消解故事主人公等后现代的叙事手法,灌输了思想自由及突破束缚的积极力量。这一点是其他小说所不能比拟的。

参考文献

[1]杨晶.论杜拉斯《情人》中的“小姑娘”形象[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第10卷第2期.2009-06

[2](法)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M].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07

[3]郭祥兰 冯茜.建构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情人》中的杜拉斯情节[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总第139期)

[4]王秀利.从《情人》看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殖民地情节[J].外国文学期刊.2011-03

[5]李佩菊.玛格丽特·杜拉斯:欲望的追寻与迷失[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5期.2009-0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