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孟子“仁政学说”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张继文 陈雄
  
卷宗
2013年12期

摘 要:“仁政”是由儒家学派的孟子首先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仁政”思想的提出,是孟子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孟子的性善论又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前提。在现代,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孟子“仁政”思想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更要认识到其思想的进步性,对其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读。

关键词:孟子;仁政;性善论;民本

1 进步性

《孟子》仁政思想的进步性最突出的表现在“民贵君轻”仁政理论。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虽然自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兴起,但无论是其论述的深度还是广度,直到战国时都没有能超出于孟子的思想家出现。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诸侯相互兼并,战乱不断,人心的向背又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这为孟子民本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孟子的思想是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的思想基础上才得以完善。他把人民置于君主与诸侯国之上,在传统价值观念上颠倒了尊卑关系。同时孟子依靠抽象的民本思想,提倡德治思想的主体原则,宣扬人格平等,大力强调批判精神,对现实政治进行猛烈的抨击。他的这套重民意、倡仁政、以德治国的主张与当时专制的政治实践的确具有一定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而恰恰又是其进步性的所在。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的统治者,都面临一个关系国家命运和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诸如如何安定百姓,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当时一些有远见的明君贤臣,无不是在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启示下,轻徭薄赋,安抚民众,在以法治国的前提下提倡以德治国,从而使阶级矛盾得以缓和,这在客观上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孟子仁政思想的进步性还表现在对当时“天、神、鬼”落后观念的认识上。孟子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表面上看,孟子在强调天命,其实,孟子笔下的“天”就是重民意、施仁政,以德治国的思想。所谓“顺天”,即是符合德治思想的言行;所谓“逆天”,就是违背其思想的言行。他有意将实行仁政,以民为本说成是天的意志,是利用社会对天命的传统信仰。在《梁惠王·下》中,孟子借《尚书》里的话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意思说天是这样来管理人类的:为人类设立君王,让君主代替上天来管理百姓;为人类设立师表,让他来唤醒百姓的善性。从这里可看出,孟子认为天是有意志,有爱憎情感。而这个爱憎和意志,实际上又是由民意决定的。在《万章·上》中,孟子认为舜的继位,不是尧授予的,而是民心所向,在该文中,孟子借太誓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明了这个观点。在孟子看来,百姓的眼睛就是天的眼睛,百姓的耳朵就是天的耳朵,百姓的意志和爱憎就是天的意志和爱憎。民意与天意之间几乎划了个等号。孟子的民本思想披上了“天意”的外衣。而“天意”,很大程度上是“民意”,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可以说,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使人类从“天、神、鬼”主宰一切转向人主宰自己命运方面方面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当然,我们在肯定孟子民本思想历史进步性的同时,必须看到其局限性。孟子的民本思想还不能算是“民主”观念,因为它的出发点是“君”而不是“民”,他理解的“民”不是享有主权的人民,也不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公民,而仅仅是“子民”。它的根本宗旨是使君“得民”、“保民”,使民“得君”、“拥君”。民本思想所提出的“仁政、王道”等德治主张,只是对君王政治进行的道德修正和策略改良,并不含有废除君王的意思,王者不是“民选天子”;王者的权力是“禅让”移交的结果,而不是任何范围和规模的“选举”的产物,孟子的“劳心说”与“劳力说”说明了民本思想是有前提的,是一种君王政体的内部价值判断。

2 局限性

然而就笔者来看,孟子仁政思想也有他局限性的一面。孟子提出的“仁政”学说,并不是我们现代所讲的“民主”、“民权”。孟子宣扬的是“保民而王”,其思想的出发点仍旧是“君”而不是“民”。孟子提倡实行仁政,其目的就是为了君王能够保有自己的国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提出要让民有基本生存的条件,能够活下去,首先要让民有足够的土地可以耕作。其仁政措施主要体现在征税政策上;但他明确表示,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统治者的根本利益要得到保证。孟子认为,亲亲是比仁民更高层次的关系和原则。当两者冲突时,仁民让位于亲亲。从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出,孟子所反对的诸侯间为争夺土地而进行的战争,与他所倡导的仁政并不一定是对立和矛盾的,其目的都是维护统治者自身的利益,巩固封建君主的政治统治,仍然是为封建君主服务的。

儒家之道推崇“人治”,“贤人”来实行“仁政”。但是孟子忽略了人的弱点而只看到人善的一方面,这样必然导致权力的膨胀。孟子相信通过德治学说熏陶教化出来的大丈夫,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够杀身以成仁,更能做到先义后利,临财不苟得,临利不苟取。认为通过“吾日三省吾身”,就能做到廉洁奉公。然而人本来就有追求利益的天性和诸多的弱点,如果没有制度的介入而把贤人摆在重要位置,人性的恶和弱点必将暴露出来。他们没有看到人性求利的本能和人性的多种先天弱点。这些本能和弱点,无数实践证明单靠道德是约束不了的,也是改变不了的。

虽然孟子的仁政有一定的缺陷,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仁政”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他的性善说成为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他的王道、仁政学说,历代王朝奉为施政准则;他的良知说,启发了宋明理学的革新派;他的养气说,为后来心性论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他的仁者无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为后世外交军事的最高指导原则;他关心农业生产,使人民不饥不寒,几千年来被为政者奉为圭臬;他的社会和谐理论是中国古代社会和谐理论的代表,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3 小结

综上所述,《孟子》一书所蕴含的思想,不仅反映了它的丰富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它的发展性。在战国这一新的时代,面对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孟子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的新观点。特别是他关于政治管理中的“仁义”、“仁者无敌”、“与百姓同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关于个体修身立命的“尚志”、“浩然之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忧患”、“知耻”等观念;关于人本体的“性善”和“性命”的探索,等等,都体现出继承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尤其是其中贯穿的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凛然正气,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建设的高潮必然带来新文化建设的高潮,新文化又是新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而新文化的建设不是凭空出世的,它一定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继承并引领时代精神基础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集注[M].湖南:岳麓书社,1985.

[2][清]焦循撰.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作者简介

张继文(1987.4-),女,陕西汉中人,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藏传佛教。

陈雄(1988.7-),男,河南新乡人,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方向。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