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张玉秀
  
卷宗
2013年12期

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中第一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且以独立篇章系统论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1 生态承负的压力加大

中国经济经过最近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资源产生巨大需求,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突出表现在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1.1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制约越来越凸显

在资源能源方面,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进口依存度超过50%,中国在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时,当年对外依存度也只是6%, 20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对进口原油的过度依赖被称为“石油魔咒”,铜和钾的对外依存度将保持在70%左右。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所预测,中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有11种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出现短缺,能够保证2020年供给的只有6种。

1.2 环境污染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

目前,环境污染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一些与环境污染相关疾病的死亡率或患病率持续上升。过去30年,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持续上升,由83石5/l0万上升至134.80/l0万。其中,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的死亡呈明显上升趋势,肺癌死亡率上升幅度最大,由7.09/10万上升至30.83/10万。

1.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2004年公布绿色GDP开始,7年间的环境退化成本从2004年的5118.2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1032.8亿元,增长了115%;虚拟治理成本从2004年的2874.4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5589.3亿元,增长了94.5%。这意味着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的环境问题在不断恶化。2010年,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到15389.5亿元,占当年GDP的3.5%。其中,环境退化成本11032.8亿元,占GDP比重2.51%,比上年增加1322.6亿元,增长了13.7%;生态破坏损失(森林、湿地、草地和矿产开发)4417亿元,占GDP比重1.01%。

1.4 未来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将处于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还需要较长时间,环境容量相对不足、环境风险不断加大,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我国将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

1.5 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和平发展

当前,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国际问题,世界各国的竞争已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的博弈会日趋激烈。

目前,我国在气候变化、臭氧层消耗、酸雨、跨界河流污染等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上,我国既是受害者又是责任人,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环境义务,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和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才能提升我国参与这些领域的国际谈判、对话交流的位势,才能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

2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美丽中国,要在五个方面着力:

第一、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这意味着生态文明不再仅仅是一种指导观念,还将成为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其对各级政府的实际约束会越来越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但现有的评价指标尚不完备,明显的缺陷是过于偏重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全部社会成本、经济增长的适宜程度以及为此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不能有效衡量社会分配的公平性和不同社会群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因此,必须要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实行生态一票否决制,把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其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

在完善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把评价结果纳入地方党委绩效考核,把体现节约环保要求的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充分发挥考核的引导激励作用,推动地方政府建设两型社会。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首先要在生产源头就充分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弃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目前地下矿产资源经过大量开采,已接近枯竭。但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这些物质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变成各种不同形态的物质而存在。这些物质成为将来再生资源的来源,“垃圾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还是世界上惟一增长的资源”。21世纪中后期,再生资源将成为我们资源需求的主要来源。

第三、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资源性产品的价格税费改革对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目前不少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关系尚未理顺,主要还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价格偏低,由此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使其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污染代价、生产安全成本;加快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边界清晰、权能健全、流转顺畅的资源产权制度;加快资源税费制度创新,以资源保护和节约为宗旨,优化税收结构;调整资源税费结构设计,调整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补偿费、耕地征占补偿费标准;改革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形成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的资源管理权责。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法律制度,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生态补偿条例》的起草工作正在进行中,有望在2013颁布实施,实现我国生态补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四、加强环境监管,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

我国环保法律虽多,但作用不大。国家虽花大力气整顿清理排污企业,但企业违法排污仍屡禁不止,一些大型企业有治污设施不运行,千方百计偷排漏排,一些被命令取消的小企业甚至躲到居民区住宅里非法生产,不法排污企业屡查屡犯。究其原因,除了地方保护主义外,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规定的处罚措施不具体,操作性差;在关停企业是缺乏断水断电、吊销执照、拆毁设备等法律规定;拒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行为,环保部门缺乏查封、扣押等强制手段;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起不到震慑作用;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强调生态执法。当务之急是要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第五、树立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化

最深层的原因还要到人类的文化中去寻找。如果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征服者,人类又怎么可能会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认为生物之间都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人类又怎么会去保护生物多样性?如果社会两极分化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一个富人的资源能源消耗超过几十、几百个穷人,又怎能要求穷人饿着肚子而不去竭泽而渔?如果发达国家拒绝带头减排,又怎能要求发展中国家放弃发展而去减排?没有整个人类文化的适应性进化,没有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镜花水月。

所以,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建设生态文化,最基本的是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美丽中国,承载着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便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劲臂膀。今天,十八大已经开启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让我们行动起来,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美丽中国,我们相信,未来可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