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谈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韩冬梅
  
卷宗
2013年12期

1 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历程

史前人类聚集地的行成及其建筑一般都屈从于与自然环境条件,如河流走向、风向、区位、环境等。公元前1世纪,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建筑学著作,书中第一次提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为后世建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建筑思想上,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水。中国古建筑文化是从实用和因地制宜的基本理念下形成的,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不同层面的、多角度的和谐文化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身的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于是人们对建筑也有了新的需求,不再是以前建筑的“需求型”,而是转变为“舒适性”,要求住宅良好的环境,同时要求光照、通风好等等,而且还要有小区周围的配备建设,有超市、医院、学校等等,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住宅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究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城市人文、绿化、园林景观也纳入了新时期发展的范畴。作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指标。结合当代高科技技术手段,用生态和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代建筑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资源关系的巧妙之处,特别是渗透在其中朴素的生态建筑思想和蕴含在其中的人文意识及和谐理念,进而促进、完善和发展现代建筑文化,支持并形成健康、科学的现代建筑文化理念及实践。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必将引领我国的建筑业走向现代化,这是符合广大人民需求的建筑设计理念。

2 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全面了解

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房展和变化的,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对设计对象所做的有目的、有意识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的需求为衡量一切外部事物的基本标准就是注重人性,人格和能力的完善和全面发展。任何实际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就应不断为人们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这里所谓的舒适,主要指设计的功能性体现,直观的解释,舒适就是让人感到使用起来舒适、适用。例如,有些住宅设计片面、过分强调所谓的外观新颖,只追求外观怪异,内部结构复杂,全然不管采光、通风、使用空间的利用、舒适。所谓的优美,主要是指设计对人在精神层面上关怀,主要表现为设计的文化内涵。当人们的生活达到一定的层次之后,必然产生对设计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有了生命,设计作品才能与使用者交流、互动。以人为本”反映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必然是以城市中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不能充分认识到规划是为了生活在物质环境中的人,而不是物质环境本身,不能很好地将物质建设规划、物质环境改善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现在许多大城市,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机动车道路所占的面积越来越大,甚至将自行车道挤压到人行道,人行空间越来越窄;有的城市街道景观和设施建设多考虑行车方便,汽车好像是道路的主人,行人要战战兢兢、气喘吁吁地小跑着过马路。而对于医院的建设,更是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和设计理念。社会经济与现代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各医疗卫生机构除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改善医疗设施,美化环境,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和体现更多人文关怀,处处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服务。当代人以眼前利益为本,不能正确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城市开发建设盲目地服从于经济增长的需要,急功近利,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为代价进行城市扩张。

“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的全方位关怀,关注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要做到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要在着力满足人的需求上下功夫,仔细研究人的不同层次需要,尊重、体谅与关怀人的各种需要,不仅要保证人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如拥有安全的住房、清洁的水源、有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公共设施、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等等,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市民过舒适和美好生活的需求,满足市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