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如何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老师

姜枫   
卷宗
2013年12期

摘 要:教师影响着学生终身的发展,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对教师来说特别重要。学会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生,是拉近师生关系的纽带;同时教师要注重个人魅力的提高,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味的否定只会适得其反。

关键词:教师;教育;理解;尊重;关爱;正确方向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大的关键人物。一束期望的目光,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可能会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许多名人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很感激儿时老师的启蒙。那么如何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做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个大写的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身教重于严教,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在于身体力行,在于做学生的示范和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当从如下做起。

1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指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绝不能伤害学生做人的尊严,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是让学生理解、喜爱老师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不注意这一点,无论你对他们的爱多么深,他们也无法理解。只有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才能有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爱。在工作中,应该把尊重放在首位,不管什么事,首先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体验到这种尊重,自然会由怕老师转变为爱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我发现,知道尊重学生的老师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信任。

2 了解关心学生

有一句话叫“知子莫过父”,父子之间爱的牢固是因为他们之间的了解,而我们的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又有多少呢?缺乏了解,对所有同学都“一视同仁”,这样只能让学生感到你的爱不知落到谁家,反正没有自己的份。所以,在工作中,应尽量地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关心。对有的同学,春风化雨的爱是良方;对有的同学,凛冽如寒风的冷静之爱,才有可能疏通障碍。

3 放下师道尊严,微笑面对学生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如果学生畏惧老师,则必然会妨碍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老师在课内外如果放下师道尊严,多一些微笑,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而课外也会主动与教师打交道,出现其乐融融的场面。

4 要用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要培养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外,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课上你的眼神、手势,甚至一个微笑都能让学生感觉到你在与他们交流。

5 作为教师,保持乐观开朗、情绪稳定也非常重要

这样才会使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我想,对善于做学生朋友的老师,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呢?当然,朋友关系并非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一分严格之水,再掺上九分感情之蜜,我想即使有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批评得过火一点,学生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并乐于改正的。师生关系如此,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此更值得惬意呢?

6 好老师一定有课堂精彩

气氛活跃、学生表现的机会多、说话带劲、充满激情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苦练教学技能,争取使每一节课都能妙趣横生、充满活力、都有学生意想不到的内容。当然,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朝之功,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

7 不做炫耀狂妄型教师

学生很反感自吹自擂、四处炫耀自己的教师。在学生眼中,教师应该是谦虚谨慎的人,教师的权威不是建立在吹嘘自己的基础上的。不做挖苦刻薄型教师。有些教师为发泄心中的愤懑或满足自己的快意,喜欢用尖酸的字眼来挖苦学生,甚至是一语即出,学生的祖宗八代也跟着挨批。此类恶毒教师学生更令避而远之。不做态度冷漠型教师。要想赢得学生喜欢,教师就应少一点架子,对学生多一点尊敬和真诚;少一些尖酸刻薄,对学生多一些赏识和信赖;少一点冷漠,对学生多一点热情和交流。

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如朝霞祥云,映红天空,照亮花园的同时,又展示自身的美丽与绚烂。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塑造学生文明优雅的气质,形成创新发展的素质。说教千遍,不如一个行动。老师的言行最有说服力,老师的品德是最好的楷模。老师的优秀品格令学生终生受益,老师的高尚道德孕育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明天。为人师表的学识、风格和魅力,来自于非凡的人生底蕴,来自于丰富的学识,来自于“一日三省乎己”的持续修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是教师独具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是教师使命执著的奉献。

参考文献

[1]张树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黄希庭(1988):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