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高校贫困学生资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作用

何海洋   
卷宗
2013年12期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引起了各高校以及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我国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体系,以奖学金(含国家奖学金)、学生贷款(含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但是,在实施这些资助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致使真正的贫困生没有得到应有的资助,而那些条件富裕的学生却得到了资助,没有达到资助的真正目的,暴露出丁许多大字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思想政治教育

1 高校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资助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贫困生的界定不够明确

高校对贫困生的界定不够明确,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住宿费及其相关费用,或支付相关费用十分困难的学生。”高校贫困生的评定是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它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准确性,影响到学生受资助机会的公平性。然而,各个地区划分家庭经济水平的标准不一样,学生真实的生活状况得不到了解。学生仅凭一张自己填写的个人家庭经济情况表到所在民政部门加盖公章,就可以作为判断贫困生的依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贫困生界定的不科学,不严谨的现象,甚至导致很多人对贫困生认定结果的真实性的质疑,随之衍生出一个特殊的群体“伪贫困生”。各高校在制定贫困生资助评定体系中也存在一些漏洞,导致有限的资金没有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而使不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了资助。

1.2 部分高校学生资助评定过程充满了主观色彩,缺乏科学性

教师尤其是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在对学生贫困档次的划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师在具体落实资助的过程中却没有将一碗水尽最大可能端平,难以保证资助金评定工作的公正与有效。就目前来看,各高校根据总的要求下发总的评定标准,各个院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再制定一些规则,然后再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评选出应该资助的学生。但是,由于这个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和不严密性,班主任或辅导员仅根据相关证明或班干部的一面之词就判定某个学生是否贫困,甚至存在十分严重的暗箱操作行为,这就出现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班干部之间拉关系、走后门现象。

1.3 高校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存在种种复杂的问题

有的学生在资格认定中弄虚作假,出具假证明;贿赂领导和老师,拉关系走后门;有的学生一旦被评为贫困生就请老师、同学、舍友出去大吃大喝,买名牌就是不交学费;还有的学生的确很贫困,但由于虚荣心很强不去争取而自愿放弃机会;以及目前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一切向“钱”看,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更甚至有的学生获得资助后觉得他理所应当得到资助,不知道感恩社会和国家,不去回报社会和国家等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在资助过程中表现的诚信意识缺乏,责任感不强严重影响了资助和教育效果。

2 不良现象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致使资助工作举步维艰,就目前来看,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原因也最为复杂,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2.1 道德滑坡,诚信教育投入不够

一般情况下,学生申请贫困助学金必须如实填写贫困申请表,然而,学生在填写申请理由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资助,不惜想尽一切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编故事感动老师,甚至背着良心说自己的亲人已故,可谓不择手段,道德滑坡。这些问题足以看出,大学生在申请资助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更甚者,有些学生一旦获得资助就请同学老师出去大吃大喝,唱歌跳舞,挥霍浪费,而那些正在为学费而发愁,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学生就是因为不会巴结老师,不会在老师面前表现才得不到资助。这样,很难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严重影响了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

2.2 学生自身公平公正意识不够

部分学生缺乏追求公平、公正意识,严重影响了资助的公平、公正性。具体表现为:有些贫困生并不认为自己贫困或并不想公开自己的贫困身份,因而根本不去申请;一些学校在认定贫困生时,不仅需要学生提交申请,而且要在班级当众宣讲自己及家庭的贫困状况,然后让同学评定,评定结果还要在学校公开。这无疑会使一些敏感、自卑的贫困生感到难堪;而一些并不太贫困的学生反倒不以为然,更有可能去申报。这就造成有资格的人不能获得资助,而获得资助的人却不是真正的贫困生。学校在资助方式上应注意一些细节,如保护申请人的个人信息与隐私,维护其自尊等。

2.3 自私自利,个人利益至上思想观念的冲击

一定程度上讲,道德滑坡的根源在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泛滥。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重要性。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它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等形式。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有的学生自己没有获得资助,就对那些获得的学生出言不逊,针锋相对,心生怨恨,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从此僵化,极其不和谐,严重影响了资助的育人目的。

3 解决对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为了解决其经济困难的问题,也是通过有效的途径和积极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创造必要的条件。

3.1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由于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公民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自私自利的贪婪在蚕食人们的良知。孩子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等。在高校资助过程中,表现为获得资助的学生不知道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因此,在资助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刻不容缓,让学生明白“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才有大学生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今天。

3.2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荣辱观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

针对大学生在资助过程中诚信严重缺失和弄虚作假的现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势在必行。首先,加强诚信教育,应以教育为先以奖惩辅之,各高校应该将“诚信为本”的做人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和诚信教育,促使大学生提高诚信意识,提高自身境界。奖励学生诚实守信行为,惩罚违背诚信的行为。为了提高资助过程中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素质,学校可以将诚信的具体规定写人到相关的制度中去,并在资助过程中严格考核,从而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其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真正把其内涵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风气,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来引导大学生,让学生学会在利益面前知荣辱,以大局为重,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从而保证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高校资助过程中出现了资助评选评定的不公开公正问题,体现了高校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它严重地影响了资助的效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十分重要。民主法制是解决社会不公和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根本性保障,当代大学生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主力军,大学生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与否对高校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加强大学生的民主法治知识学习,使其在积极思想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同时,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只有增强自身的民主法治意识和观念,并积极践行,才能使高校资助过程中对贫困生的不合理评定不再发生,才能保证高校资助的有序高效开展,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总之,资助育人工作是各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虽然目前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资助育人效果。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他们的观念,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继续推进资助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公正、合理、高效的大学生资助体系,达到资助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宏宇.浅谈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1,(4):186.

[2]柳春林.浅谈高效应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J].时代教育,2011,(5):8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