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师道尊严道为师魂

——对于执教能力的理解

刘迎春
  
卷宗
2011年7期


  摘要: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为师之道的涵义,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可传之道”、“教授之道”和“变换之道”, 可以将学问与自身才华品德一同传授给了学生。
  关键词:师道;执教能力;品德
  
  《礼记·学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师道尊严”就出自于这样一段话。
  这段话包括两层含义:首先,老师应该受到尊重,只有老师受到尊重,知识和真理才会得到传扬。其次,老师确实值得尊重,就连九五至尊的皇上,对老师也得破例,免去一般意义上的君臣之礼,以示尊敬。事实上,从古至今“尊师重教”一直得到几乎社会各界的共同认可,虽然个别特定时期和个别特定条件下,由于社会政治愚昧造成对师道尊严的曲解和误读,使得教师地位极为低下,但绝大多数时候,老师是得到社会公众的尊重的。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自然离不开科学和文化,教师是“师”与“道”的结合,这样的有道之师受到尊敬,知识文化得到传扬,社会才会进步和发展。
  何谓师?韩愈先生的《师说》讲的太透彻不过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做的好不好,取决于教师的执教能力。
  师道尊严,所传之道能够为人接受,其关键在于一个老师的为师之“道”。作为一个老师要有三种“道”:一为“可传之道”,二为“教授之道”,三为“变换之道”。
  
  一、可传之道
  
  何谓可传之道?就一般意义而言,就是人们常说的,作为一个老师要有“学问”。但是,光有学问还不够,还必须博学,还要有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其愿意跟随老师学习。所以,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有学问、博学之外,还有一个作为教师个人标识的、为人认可的,甚至让人崇拜的“个性”。
  教师之职,要传达自己学识领域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把专业结合到社会的某一领域,联系到科学的某些范畴,举一反三,助人理解。当今的大学老师都经过规范的教育,经过职业化的培训和考核,专业知识和博学程度都无可挑剔。然而,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知识的个性化载体,经过老师传播的知识,必然带有老师本人的理解、到处都渗透着老师本人的见解。老师都会有个性,个性是老师的人格魅力,个性是一个老师对于“道”的个性化理解和传授。因此,一个老师要有足够的个性,才能为学生认可和记忆。他所传播的知识,才能够易于为人接受和传播。这些都会时刻感染着我们的学生。这里讲的“个性”并不只是一个人的天性,而是一个老师在为人师表的过程中,其品格(德)和才华的彰显,从而对学生产生的吸引,进而让学生信服和尊重。比如老师本人对于知识的尊重、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对挫折的心胸豁达、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热爱等等。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应懂得的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二、教授之道
  
  何谓教授之道?教授之道就是把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学问以及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三条,是为:授业解惑之能、授业解惑之法、授业解惑之德。
  授业解惑之能,即教师传授知识解答疑惑之能力。这种能力虽然有天赋的成分在内,但后天的努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教书育人活动是一种复杂性强、工作难度大、创造性极强的一种兼设计与实施的综合性劳动,对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的能力应与教师的活动相适应,其能力应该是多种能力的优化组合,是一种综合性、多元化的构成方式。一般认为,一个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研究能力是教师认识教育规律,贯彻教学主张的必要能力,而管理能力是教师有效地实施教学科研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创造能力则是教师能力的最高体现,它被贯彻在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中,是体检教师价值的关键性指标。
  授业解惑之法,即通常所说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和充分应用教学工具的能力。教学方法来源于教师的学习和研究,浩瀚的教育理论为教师提供了广泛的理论指导,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但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中,面对自己的授课对象,找到适合的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授业解惑之德,即教师的品德。三者之中,师者之德最为重要,无德者不能为师。教师之德寓于教师的全部教学活动之中,体现于教师的个性张扬之中。教师的学问由于其德而更加彰显,教师本人因其德而备受尊重。其思想主张,甚至言行做派自然得到传承。“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至理名言被悬挂、被雕凿于各类学府之中,时时提醒每一位教师——忠诚、博爱、谦逊、求真。
  
  三、变换之道
  
  何谓变换之道?时代在发展,教育领域也是日新月异,变是永恒的主题。时代大潮中,教师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变就意味着落后,就会遭到淘汰。应对变化,教师应具备三种能力:
  第一,知识更新之终身学习能力。当今社会,乃至于未来社会都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曾指出:“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在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反复递推中不断跃升,不断学习、深入探讨、把握学科领域最新的变化,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了解教育理论的前沿发展,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第二,观念更新之与时俱进能力。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倍感世界变换之快,标志着现代化最明显特征的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改变着我们的观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自身观念的更新必须超前于社会一般大众,必须理解教育受众的需求以及心理特征。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在教学,而同时他的学生可能正在使用手机短信、WIFI,甚至无线笔记本、ipad,或者在沟通学习,或者在做着别的。这和上课传纸条、说话,或直接跟老师调皮的传统情况完全不同,学生的视野也是整个世界。因此,只有观念的进步更新才能带来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深入研究,才能在新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在“教”的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方法更新之探索创新能力。这个能力是一个教师在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引导下,勇于尝新、创新、和推陈出新的、创造性地使用新方法、新工具的能力。有人讲,新的世纪,“文盲的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特征。”那么,教师作为先行者,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综上所述,执教能力就是一个老师传授知识并为人乐于接受的能力,而这其中,“道”为师者之魂;“德”为道行之先;“变”为道行之本;尊乃民知敬学,大道畅行也。
  做一名优秀老师,想要教好学、传好道,就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如果不喜欢教师职业,就尽早走出这一行,免得害人害己,误人子弟。我们面前有无数的大师,孔子、孟子自不必说,当代楷模、身边的受人尊敬的教师比比皆是,他们都是乐学、善传,热衷此事之人,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人。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大师,但以大师为师,见贤思齐,勇于追求是每一个教师应有的品质。
  虽然我们无法成为孔子,但孔子始终是我们的榜样。真正的师者,是将学问与自身才华品德一同传授给了学生,老师的灵魂在一代代学生的传承中获得永生。
  
  参考文献
  [1]曲艺;徐英俊. 提高教教师执教能力的基本策略[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6.6
  [2]张波.论教师能力结构的构建[J].教育探索,
  [3]汪青松.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N].光明日报.2007-04-04
  [4][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年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