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桥梁

——深度解读《阿凡达》

唐 玮
  
数码影像时代
2010年2期

  《阿凡达》对于整个影视节目制作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通过最先进的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将虚拟与现实结合在了一起,演员们第一次能够以虚拟的形象在虚拟世界里进行真实的表演。
  电影《阿凡达》为普通电影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作为专业的影像从业者在感受视觉震撼的同时,更有必要通过这部电影深入了解最新的影视制作技术,并从中解读出未来影视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不能仅对巨大的进步叹为观止,我们更要深入地了解它的伟大之处。
  在分析阿凡达制作原理之前,请先仔细观察一下几张出自阿凡达后花絮的视频截圈,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为什么一部最终以3D形式与公众见面的电影,在很多场戏拍摄的过程中却没有看到常用的摄像机3D拍摄辅助器材?反而看到了大量肩扛拍摄的高清摄像机,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摄影师并非电影纪录片的摄影师。
  为什么在一部号称历史上投资最大、花费3亿美元打造的电影,却没有使用Arri D21、索尼F35、F23,甚至连在影片《Knowing》中表现令人吃惊的RED ONE都弃而不用,而是使用了大量索尼顶级高清摄像机F950?
  为什么在一部由真人演绎并由计算机“合成”的影片中,在演员的表演过程中看不到以往合成影像制作中常见的绿屏?
  
  电脑CG与电影
  
  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达》的宣传短片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们必须牢记一点,这并不是一部动画电影”,这句话简单扼要的说明了《阿凡达》与以往任何一部电影在本质上的不同。抛开2D动画片以及线条简单的3D动画影片不谈,传统上大规模使用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大制作影片大体上能够分成两种。第一种,极尽模拟现实的全计算机特技合成影片,可以认为日本游戏史克威尔公司(SQLJARE)与哥伦比亚公司合作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是这类影片的开山之作。这部影片于2001年上映,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全部由计算机生成的画面并不精致,虚拟角色的表演和表情也不够自然,受当时计算机硬件速度的限制,但女主角完全由粒子计算生成的长发随风飘舞依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之后,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动画片中毛茸茸的动物形象变得非常普遍。
  另一种是由计算机生成背景、道具,真人演员在绿屏前表演,然后通过抠像合成,这类影片的代表作当属卢卡斯公司的《星球大战前传:幽灵的威胁》,在这部影片中,索尼当时的顶级高清摄像机F900在电影制作领域脱颖而出。和70年代拍摄的《星球大战:新的希望》不同的是,《幽灵的威胁》中尤达大师不再是一个木偶,而是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角色,和木偶相比动画角色的优势在于可以完成任何动作实现以往不可能完成的镜头的抽摄,因此当美国的星战粉丝们在大银幕前看到《星球大战前传:克隆人的进攻》以及《星球大战前传:西斯的复仇》中尤达大师拔出光剑时,纷纷起立鼓掌甚至热泪盈眶。
  无疑纯粹由计算机生成的场景和角色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束缚,让观众看到了难以想象的画面。但是商业电影的精髓存于演员,导演对角色的挖掘要通过演员的最终的表演得以实现,完全由动画工程师制作的虚拟演员永远不可能和导演有深层次的沟通,这也就是《灵魂深处》失败的决定性因素,甚至游戏玩家将其戏称为“加长的游戏开头动画”,归根结底这是因为这部电影中的动画角色充其量只能算是能够完成复杂动作的木偶而不是演技高招的演员。
  
  虚实相生,水乳交融
  
  影片《阿凡达》中,让人耳目一新的,最为扣人心弦的并非是人类与外星生物发生的故事,也开不是悬在空中的悬浮山,而是“虚拟”角色纳威人行云流水一般的演绎,一除以往动画角色那种人说不出的生硬和晦涩,这才是《阿凡达》的精髓,是它的伟大之处,一些观众在看完影片乏后不后不禁感叹这些“虚拟”角色就像是真人演员的真实演绎一般,实际上观众的这种感觉是正确的,纳威人的形象确实是虚拟的,但他们的表情、动作确是真正由真人演
  
   据这些照片为每一位演员单独制作了纳威人的形象,因此虚拟角色实际上是根据真人演员的形象再现出来的,可谓形神兼备。
  最后索尼的二十多台F950高清摄像机功不可没,但在这里这些摄像机的作用并不是拍摄最终上映的镜头,而是通过高清摄像机精确的图像捕捉能力,记录下演员在立体空间中的运动以及演员之间的相对位置,卡梅隆导演的团队使用了多台摄像机同时拍摄,记录了完备的空间运动数据,最终用这些数据驱动演员所扮演的虚拟角色再现表演时的运动镜头。
  因此《阿凡达》的制作和《星球大战:幽灵的威胁》方式完全不同,演员的表演并非来自绿屏抠像。
  那么影片的3D版是如何实现的呢?实际上,这要比想象的简单。电脑虚拟世界的3D影片只需要通过改变虚拟摄影机的角度,分别渲染两次就能得到分别对应人的左右双眼的动态图像,因此影片中没有人类角色出现的场面都不需要摄像机3D拍摄架。由于实际上《阿凡达》影片的大多数场景都是由数据采集亲通过计算机重建,因此对于这些镜头的3D化本质上同样是对同一虚拟场景的二次渲染。不过出现人类角色的场景就只能通过传统的摄像机3D拍摄架来实现了。
  《阿凡达》以三亿美元的成本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贵的影片,虽然不能看到卡梅隆导演的帐本,但可以肯定的是用于影片拍摄的动作捕捉系统、表情捕捉系统、虚拟而部重建系统以及基于高清摄像机的空间运动捕捉系统的研发是一笔巨大的费用支出,但在《阿凡达》之后,电影制作领域诞生了一个新的名词——表演捕捉系统,它不是简单的对演员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记录,而是一套从数据采集到虚拟场景重建的解决方案,观众们所看到的虚拟角色的动作表情、颦一笑现在也能够完全由演员的表演实现,那种请几位大牌演员做配音再由动画工程师制作全部动画的电影相比之下黯然失色。总而言之《阿凡达》的制作方式是电影制作历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在演员和虚拟世界建立了一座坚实的桥梁,第一次让演员能够在虚拟的世界里将自己的演技得以充分的发挥。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